跳转到内容

比較教育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比較教育學(Comparative Education)是為了要了解本國與他國教育之間的異同,藉由發現各國之間的不同,理解不同國家的教育風格,而本國也可斟酌他國成功的教育經驗來彌補本國教育上的缺失。法國安東尼·朱利安(Antonie Jullien,1775 ~ 1848)是最早研究比較教育學的學者,他在1817提出「比較教育的計劃及基本觀點」,建立了主觀的研究。隨著時代的進步,全球化的到來,各國之間的連繫也越來越緊密,其中包括了經濟、政治、宗教、文化、軍事、教育等等面向,而各個面向都互相影響,也因此比較教育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比較教育學是學術性質偏高的一個科目,目的是為了瞭解、研究各國的教育措施與方法,而近一步的比對各國之間的差異,其中夾雜了文化與環境等因素,直接也間接影響他國的教育方法,也因此它與國際學常常搞混,比較教育學以教育為較大的偏重,其中也包含著文化等因素,藉由比較他國的教育,近一步的加速了國際之間的交流,也使的各國之間教育的知識與問題逐漸地擴展,促進教育之間的進步。

比較教育理論學說

[编辑]
  • 結構功能論:部門是組成結構功能論的主要因子,而許多部門形成了社會架構,著名人物:早期有英國的斯賓賽、法國的涂爾幹、英國的瑞克利夫·布朗;當代則有帕森士、墨頓等。
  • 人力資本論:教育是一種投資,而不僅是消費、教育投資多而且當,人力資本便雄厚。
  • 現代化理論:每一社會均須由傳統的進化到先進的、西方先進國家成為各國發展的目標。
  • 依賴理論:核心國家對邊緣的主控。
  • 馬克思與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唯物論試圖在社會的經濟發展,生產與交換模式的變遷,及其因而分化成不同階級,以及這些階級鬥爭當中,尋求所有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與巨大的推動力量。新馬克思主義嘗試重新檢討或修正馬克思之古典理論,但仍相信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原則。
  • 世界系統理論:是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事務觀點。
  • 後現代主義理論:反對以各種約定成俗的形式,來界定或規範其主義。

比較教育學與國際教育學的比較

[编辑]

國際教育學是一門牽涉到國際之間有關政治性的教育,與凡有關國際之間發生的大事件都能歸納到此類,且比較重視實務性的問題且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而比較教育學是學術性質,且可牽涉到文化、經濟、宗教不同的面向,不像前者只關注在國際事件。

比較教育學術社團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