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桃花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桃花扇》西园刻本,康熙、雍正年间据康熙重刻本再刻,另有多种覆刻本。
1962年戏剧《桃花扇》的李香君郑振瑶扮演)

桃花扇》是初戏曲家孔尚任经十余年创作,三易其稿而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1],共有44齣,通过男主人公侯方域(字朝宗)和女主人公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明朝崇祯末年至南明弘光年间的史实。作者自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桃花扇》因其较高的艺术成就,与《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名剧

创作背景

[编辑]

孔尚任山东曲阜县人,出生于顺治五年,其父孔贞璠为崇祯六年举人,明亡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活动[2]。其岳父秦光仪为了躲避明朝末年的乱局,曾在南京居住三年,依附孔尚任堂兄孔尚则(曾任南明刑部主事),因此了解弘光一朝的兴衰故事。孔尚任成年后从秦光仪处得知二十多年前南明旧事,其中李香君“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之事让其印象深刻,随后逐渐萌生写作《桃花扇》的愿望。为了拓宽《桃花扇》的剧情思路 ,孔尚任在长江南北访遗问老,与冒辟疆邓汉仪张瑶星等人交往,并实地考察南明史迹[2]。苏州老曲师王寿熙为孔尚任的创作提供了音律方面的帮助。康熙三十八年六月,《桃花扇》在多次修改后终于定稿。由于本剧完成于文字狱酷烈的康熙年间,孔尚任对南明弘光这一敏感历史时期作出了一些曲笔。例如剧中未对清军进行正面描写,着重刻画汉人势力内部矛盾;称清军入关是为崇祯皇帝报仇;将史可法殉难扬州城改为出城投江而死等。尽管如此,剧本的考证相当详实,所写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甚至精确到某月某日。

故事背景

[编辑]

明朝末年,流寇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吴三桂清兵入关華北大乱。凤阳总督马士英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皇帝,建元“弘光”。弘光皇帝不思北伐,耽于声色;朝臣卖官鬻爵,搜刮銀錢;武将拥兵自重,互相攻伐。閣部史可法受到排挤,离开南京督师江北。清军南下,围攻扬州,史可法带领残兵三千坚守,但孤立无援,战败身死。清军长驱直入,渡江攻克南京,南明朝廷土崩瓦解。

出场人物

[编辑]

全剧有30名主要演员,作者将其分为“色部”、“气部”和“总部”。

  • 色部是贯穿全剧表现“离合之情”故事主要情节的人物,又分为以男主角侯方域为首的及其周围人物的“左部”和以女主角李香君为首的及其周围人物的“右部”。“左部”和“右部”都分爲“正色”、“間色”、“合色”、“潤色”四種,共16人。
  • 气部是表现背景历史“兴亡之感”的人物,又分为“奇部”和“偶部”。“奇部”和“偶部”又各分爲“中氣”、“戾氣”、“餘氣”、“煞氣”,共12人。
  • 总部只有2人;“经星”张瑶星道士,“纬星”南京太常寺赞礼,作为全剧幕中穿插,同時介绍背景,以情节外人补充交代叙事的人物。
色部 左部 右部
正色 间色 合色 润色 正色 间色 合色 润色
侯朝宗 陈定生 柳敬亭 沈公宪(外) 李香君 杨龙友(末) 苏昆生(净) 寇白门(小旦)
吴次尾小生 丁继之(副净 张燕筑( 李贞丽小旦 卞玉京老旦 郑妥娘(丑)
蔡益所(丑) 蓝田叔(小生)
气部 奇部 偶部
中气 戾气 余气 煞气 中气 戾气 余气 煞气
史道邻(外) 弘光帝(小生) 高杰(副净) 田雄(副净) 左昆山(小生) 马士英(净) 袁临侯(外) 刘良佐(净)
黄虎山(末) 阮大铖(副净) 黄仲霖(末) 刘泽清(丑)
总部 经星 纬星
张道士(外) 老赞礼(副末)

情节梗概

[编辑]
李香君

崇祯癸未户部尚书侯恂之子侯方域正寓居南京莫愁湖畔,参加了反对阉党的“復社”。此时,做过光禄卿阮大铖也在南京,因曾投靠阉党而遭到复社学子们群起攻击,急于自救。阮大铖的结拜兄弟杨文骢要将秦淮歌妓李香君介绍给侯方域,劝阮大铖匿名赠送梳拢所用的妆奁以拉拢侯方域。不久,侯方域得见李香君,两人一见倾心,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題诗扇,梳拢了香君。但李香君得知妆奁出自阮大铖之后,坚决退回,由此得罪了阮大铖。

癸未七月,镇守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因缺少軍餉,意欲移兵就食南京。杨文骢請侯方域以其父侯恂(左良玉之師)名義寫書勸止左良玉,並使柳敬亭遞書前去。阮大鋮借此機會,在諸官議事時诬陷侯方域勾结左良玉,背叛朝廷。马士英派人捉拿侯方域,杨文骢提前通风报信,侯方域遂留李香君在南京,自己逃走投奔史可法。

甲申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消息传到南京,凤阳总督馬士英与阮大鋮等人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弘光帝。弘光帝即位后,重新启用阮大铖,阮趁机報復復社黨人,强将李香君许配给党羽田仰。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定情诗扇,其养母李貞麗無奈冒名代嫁。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香君使蘇崑生寄扇與侯方域。侯方域此時與高傑同在河南,然高傑為許定國设计所殺,侯方域逃向南方,于黃河巧遇蘇崑生與李貞麗,得知此事後返回南京。

弘光帝贪恋声色,阮大鋮以所作《燕子箋》献媚,李香君被選入宮唱曲。侯方域與蘇崑生返回南京后,不見香君。后侯方域與陳貞慧吳應箕于書坊選書時,被阮大鋮所捕。蘇崑生赴左良玉處求救,左草發兵“清君側”,馬、阮乃調黃得功等將堵截左兵。長江無人防守,清兵长驱直入,僅史可法率三千兵守揚州城,終不敵清兵,战败沉江自杀。南明朝廷覆灭,君臣各自逃散(此時李香君在宮中,侯方域在獄中)。侯、李历经波折后在栖霞山相会,但国已破,何以为家?经道士张瑶星指点,二人分别出家。

名段

[编辑]

《桃花扇》最后一出中,苏昆生自叙南明覆灭之后旧地重游,凭吊南京故都,作了一套曲子《哀江南》,抒发胸中黍离之悲。全曲苍凉悲慨,是明清传奇中的名段。以下为《哀江南》的最后一曲:

【哀江南·离亭宴带歇指煞】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

影响

[编辑]

《桃花扇》于康熙三十八年六月脱稿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关注。康熙帝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1]。当年除夕,在得知《桃花扇》作成后,户部侍郎李枏派人赠予孔尚任岁金,索取《桃花扇》曲本。阅读后,李枏“击节叫绝”,并花钱雇来当时“名噪时流” 的李天馥私家戏班——金斗班对此剧进行排演。前户部尚书李霨之孙李敏啟“不惜物力”,在自家别墅“寄园”中演出桃花扇,“名公巨卿,墨客骚人,骈集者,座不容膝。”(《桃花扇本末》)

然而, 随着孔尚任罢官、陨殁之后,该剧在舞台上演出之热潮逐渐褪去,近人吴梅认为,《桃花扇》之所以演出不盛,是因为其“有佳词而无佳调”,即其唯适宜案头欣赏而非宜于舞台搬演[3]。此后《桃花扇》的全本戏亦失传,只余《访翠》《眠香》《却奁》《题画》等几齣戏时有演出。

近代戏剧改革先驱汪笑侬(1858-1918)将《桃花扇》改编为京剧,重启《桃花扇》“勾栏争唱”之时代序幕,此后《桃花扇》被文人先后改编为京剧话剧桂剧越剧粤剧话剧闽剧晋剧黄梅戏等。

抗日战争时期,知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先生曾改编过这部剧本,将结尾改成侯方域剃发留辫,改换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后,李香君愤而和其断交,以讽喻当时誤入歧途的士子如汪兆銘(历史上的侯方域在顺治年间参加了清朝的乡试[4]

1964年剧作家梅阡、孙敬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采用的是欧阳予倩剧本的结尾,由著名演员王丹凤冯喆主演,并以昆曲曲调作插曲,有的唱段选了牡丹亭的词,更烘托出悲壮的气氛。但由于写的是末代王朝,文化大革命中被指为“怀念失败的国民党政府”而受到严厉的批判,文革后被平反。

评价

[编辑]

洪昇、孔尚任均交好的金埴(1663-1740),撰有《<桃花扇>题辞》诗云:“两家乐府盛康熙,世御均叨天子知。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

梁启超:“论曲本当首音律,余不娴音律,但以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论之,窃谓孔云亭之《桃花扇》冠绝前古矣。”“《桃花扇》于种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盖生于专制政体下,不得不尔也。然书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一读之使人生故国之感。……读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必其无人心者也。”[5]

王国维:“吾国之文学中,其具有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6]“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有人格矣!”[7]

刻本

[编辑]

《桃花扇》自问世以来,各家竞相翻刻影抄,其所成的版本较为繁杂,优劣水平亦参差不齐。 康熙四十七年的介安堂刻本为学界所认为的最早刻本。此后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有西园本、沈氏本、兰雪堂本和暖红室本。

注釋

[编辑]
  1. ^ 1.0 1.1 《洪昇年谱》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载:“六月孔尚任《桃花扇》成,遂盛行于世。秋,康熙索《桃花扇》观之,其后孔尚任罢官,世多疑其系以《桃花扇》贾祸。”
  2. ^ 2.0 2.1 吴新雷.论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思想[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03):107-114+143.
  3. ^ 吴梅:《曲学通论》,见《吴梅全集•理论卷(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7 页。
  4. ^ 汪兆銘与侯方域殊不同。侯方域父恂,崇禎中官戶部尚書。汪兆銘父祖与国民革命無瓜葛,且彼未脱党。
  5. ^ 梁启超:《小说丛话》,载《新小说》1903 年第 7 期,第 174-175 页。
  6. ^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载《教育世界》1904 年七十六至七十八号、八十至八十一号。
  7. ^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线装书局 2009 年版,第 115 页。

扩展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