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摸著石頭過河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邓小平(右)与陈云(左)摄于1952年。二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坛的第一号和第二号人物[1][2]改革开放后,保守派的陈云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意指渐进式改革或放缓改革,但后世对此口号有不同的解读[3][4]

摸著石頭過河”,最早出自中国民间歇后语,1980年代起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口号之一,又称摸论,时常被同邓小平的“猫论”相比较[3][5][6][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任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在1950年4月的一次政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方法,并在不同场合多次重复强调[6][8]。其他一些中共领导人包括李先念谷牧陈丕显聂荣臻等也引用过这句话[5][7]。而据学者考证,邓小平本人并未引用过这句话[3][5][7],但后世对其寓意有着不同解读,也有人将其归结成邓小平的“摸论”[3][4][9][10][11]

历史沿革

[编辑]

词源

[编辑]

“摸着石头过河”出自民间歇后语,包括以下几种版本[3][5][6][7]

  • 摸着石头过河——踩稳一步,再迈一步
  • 摸着石头过河——求稳当
  • 摸着石头过河——稳当些
  • 摸着石头过河——稳稳当当
  • 摸着石头过河——步步稳妥

“摸着石头过河”本意指在没有前人经验、没有现成的桥和船的情况下,要想过河就必须以身试水、摸索前进[6]

现代用法

[编辑]
1958年6月8日,陈云北京听取关于石油工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7日,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27次政务会议上,时任政务院副总理陈云提道[6][8]

物价涨不好,跌亦对生产不好。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为好。

1951年7月20日,陈云在《做好工商联工作》一文中再次强调:“办法也应该稳妥,这叫摸着石头过河。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毛毛草草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当而慢一点相比较,我们宁可采取后者。”[6][8][12] 此后,1961年3月4日,陈云在听取化工部关于化学肥料工业的汇报时,公开指出:“一方面试验研究要敢想敢说敢做;另一方面,具体做必须从实际出发,要摸着石头过河,要把试验研究同推广分别开来,推广必须是成熟的东西。”[6] 1962年2月16日,李先念致信邓辰西,说道:“是否在计划外进口一百万美元商品?我看还是放在计划以内,计划外用汇不到万不得已不批准,而且在订货时要一步一步地看,摸着石头过河,稳当些。”[7]

与此同时,“摸着石头过河”的用法很早就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以及正式文件中[5][7]。1959年,农业部党委上报毛泽东并党中央的报告《关于一九五九年农业生产的几点意见》中,就提道:“实行少种高产多收的方针和耕地三三制的伟大理想,必须有步骤,必须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九五九年全国的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不能减得太多。”[7][13] 1965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用两分法领导生产——记严龙公社领导生产斗争的方法》以及评论员文章《全面、片面、表面和反面》,认为:“搞生产要摸着石头过河。什么是石头呢?所谓石头,就是落脚点,就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情况。只有调查研究,摸到了落脚的一个个石头,才能一步一步走到彼岸,完成任务。”[5][14]

改革开放

[编辑]
保守派领袖陈云提出“摸着石头过河”、“鸟笼经济”等观点,以限制改革开放的速度和幅度[15][16]

改革开放前夕,1978年9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国务院务虚会上提出,对于结果不确定的政策措施要采取边试验边探索的方法:“引进项目实行排队,先安排急需的和已经看准了的,其余的看准一批办一批,摸着石头过河。”[7][17] 1980年7月,由于物价暴涨,引发了社会主义国家波兰二战后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罢工浪潮,时任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爱德华·盖莱克因此被迫下台、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地位动摇[18]中共保守派领袖陈云胡乔木等人认为中国大陆也可能爆发像“波兰团结工会事件”一样的危机,但中共改革派领袖邓小平胡耀邦对此没有公开表态[3][18]。1980年12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讲话,其中讲到[5][7][12][19]

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这绝不是不要改革,而是要使改革有利于调整,也有利于改革本身。

1984年6月30日,陈云在政府内部材料上批示:“有经验的外国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外国资本家都是如此。凡属危险项目,他们不搞,宁吃利息。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4][6] 1988年5月12日,陈云在杭州浙江省负责人谈话时,最后一次公开谈论对“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做工作,不能只想快。慢一点,稳一点,少走弯路,走弯路的损失比慢一点的损失多。有人批评说‘摸着石头过河’不对,但没有讲出道理来。‘九溪十八涧’,总要摸着石头过,总要下河去试一试。‘摸着石头过河’,这话没有错。”[4][6]

后世解读

[编辑]

据研究人员考证,邓小平并未引用过“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3][5][7]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文章作者将“邓小平说”和“摸着石头过河”联系在一起,有人开始认为这是“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小理论”[7]。“摸着石头过河”逐渐被人们认为是邓小平的原话,甚至被传播为邓小平的“摸论”[7],成为中共的宣传语言及政治术语[3]

1979年4月,邓小平鼓励兴办深圳特区,对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20][21]

此外,不同人对“摸着石头过河”的寓意常有不同解读,也时常有人将“摸论”与“猫论”相比较[3][4][9][10][11]。一些中国大陆以及海外的学者和媒体将“摸着石头过河”解读为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方法和态度——激励全党要冲破思想束缚,大胆开拓、稳妥前进[3][5][6][7][22],譬如[23]

从邓小平提出这句话的本意上说,摸着石头过河强调闯的精神和冒的劲头,反对预先划定条条框框,自我束缚手脚,是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

还有一些中国大陆媒体则将其解读为[24][25]

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改革开放方法和策略的一个形象比喻。实践中,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就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先行试点,鼓励大胆探索,取得经验、看得很准了再推开。......这种渐进式改革,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目标提供了保证。反观有些国家搞所谓“休克疗法”,结果引起了剧烈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教训是很深刻的。

也有学者质疑“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是否已经过时[26][27][28]。诸如,“现在的改革需要行动派,需要战略设计和路线图设计,不能再沿用以往‘摸着石头过河’这类试错性质的思路”[26]、“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27][28]、“过河的办法很多,可以走桥,可以坐船,摸着石头过河岂不是蛮干、瞎撞吗?”[28],等等。2012年,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说我们直到现在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误解。‘摸着石头过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做法...... 近来朝野上下推进全面改革的呼声开始提高,甚至出现了形成新的‘改革共识’的可能。”[29][30]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杨继绳. 中国改革年代的“双峰政治”和“两点碰撞”. 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共识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2. ^ Tyler, Patrick E. 1995年陈云讣告:邓小平改革路上的政治障碍. 《纽约时报》. 2016-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中文).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徐庆全. "摸着石头过河”——漫话中共党史术语系列之三. 德国之声. 2020-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中文). 
  4. ^ 4.0 4.1 4.2 4.3 4.4 邓英陶. 也谈陈云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 爱思想. 200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本来,同样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在不同的人眼里看上去,其含义有时千差万别,甚至完全相左;有时还有正说、反说和正用、反用之别。如果这句话无关宏旨,不去深究,倒也罢了。但“摸着石头过河”既然是“渐近式改革范式”之总纲,那就只能认真对待了。那么,陈云同志如此看重的这句话,他是怎么界定的,与其他人的界定有何不同?对此,只有请老人家自已来说,才能讲得清楚。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王达阳. “摸着石头过河”的来历. 人民网. 《广安日报》、《学习时报》. 2018-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学者揭秘“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的来龙去脉. 中国新闻网. 《光明日报》.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王达阳. “摸着石头过河”的来历.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8. ^ 8.0 8.1 8.2 黄金生. 最早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人并非邓小平而是谁?(原标题《博览之窗》). 凤凰网. 《党史博览》. 2015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9. ^ 9.0 9.1 蒋兆勇. 邓小平的猫论、摸论、富论. 爱思想. 2004-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10. ^ 10.0 10.1 袁方; 李义凡. 试析邓小平“猫论”“摸论”的含义和方法论意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年,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11. ^ 11.0 11.1 洪英俊. 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基础——邓小平“摸论”与“猫论”的哲学意义.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1998年, (2). 
  12. ^ 12.0 12.1 陈云同志关于经济工作、党的建设、思想方法的论述摘编. 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05-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6). 
  13. ^ 中共中央批转农业部党组《关于一九五九年农业生产的几点意见》. 中国经济网. 新华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14. ^ 全面、片面、表面和反面. 《人民日报》. 1965-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15. ^ Wudunn, Sheryl. Chen Yun, a Chinese Communist Patriarch Who Helped Slow Reforms, Is Dead at 89.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1995-04-11.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美国英语). 
  16. ^ Chen Yun. Oxford Reference. 牛津大学出版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1) (英语). 
  17. ^ 党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3-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18. ^ 18.0 18.1 吴伟. “波兰团结工会事件”的微妙影响. 《纽约时报》. 201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1) (中文). 
  19. ^ 陈云. 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 人民网. 《陈云文选(第三卷)》. 198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4). 
  20. ^ 改革八贤之习仲勋:“杀出一条血路”. 改革大数据服务平台. 《南方周末》. 2008-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21. ^ 习仲勋主政广东:先走一步,“杀出一条血路 ”(摘自《习仲勋画传》). 爱思想. 人民出版社. 2020-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22. ^ 山海. 改革开放40年:邓小平究竟给今日中国留下什么.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8-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中文). 邓小平主张“摸着石头过河”,务实推进经济改革,塑造此后几十年的改革方法论。 
  23. ^ 黄相怀. 摸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 人民网. 《北京日报》. 2015-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24. ^ “四个全面”擘宏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16)). 人民网. 《人民日报》. 202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25. ^ 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8). 
  26. ^ 26.0 26.1 陈功.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在今天已不适用. 新浪. 2017-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27. ^ 27.0 27.1 葛国耀; 刘家俊. “摸着石头过河”的现实困境及其出路研究. 爱思想. 2013-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28. ^ 28.0 28.1 28.2 李周. 人民日报:有人质疑“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模式. 凤凰网. 《人民日报》. 2015-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29. ^ 吴敬琏.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误读顶层设计. 新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2-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0). 
  30. ^ 吴敬琏. 改革尚在半途 中国的两种前途. 第一财经. 中国企业家网. 2013-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0).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