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固都陶佛塔

坐标22°00′17″N 96°06′46″E / 22.004712°N 96.112902°E / 22.004712; 96.11290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固都陶佛塔
基本信息
国家缅甸
位置曼德勒
坐标22°00′17″N 96°06′46″E / 22.004712°N 96.112902°E / 22.004712; 96.112902
宗教上座部佛教
開基敏东
竣工1868年5月4日,​156年前​(1868-05-04
地圖
地图

固都陶佛塔緬甸語ကုသိုလ်တော်‌ဘုရား 发音:[kṵðòdɔ̀ pʰəjá];意为“圣上功德”;英語:Kuthodaw Pagoda),又译拘他陀塔寺,正式名称为摩诃路迦摩罗耆那佛塔မဟာလောကမာရဇိန်စေတီ,Mahalawka Marazein,意为“大世间”),位于缅甸曼德勒曼德勒山麓,建于1868年(贡榜王朝敏东王统治时期)。佛塔高188米,通体贴金,形制系仿照蒲甘瑞喜宫佛塔而建。院内有729座藏经塔(kyauksa gu),各有一方巴利三藏大理石碑刻,篇幅庞大、文字繁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3年认证为“世上最大的书籍”,录入世界记忆项目

历史

[编辑]

固都陶佛塔由贡榜王朝君主敏东下令建造,以期为新都曼德勒奠基。佛塔于1860年动工,塔顶伞盖于1862年7月19日完工。1868年5月4日,佛塔正式对外开放[1]。1871年,敏东王在曼德勒举行佛教第五次结集,用五个月时间考订校对巴利三藏中以律藏为中心的经典原文的同异,并将此次结集的三藏经典镌刻在729块方形大理石上,竖立于固都陶佛塔院内。

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时期,英军进占曼德勒,城内各个寺院沦为军队驻地。曾有一位名为吴昂班(U Aung Ban)的税务员上书维多利亚女王,希望重开塔院,因她曾承诺尊重臣民的一切信仰。1890年,英女王下令各部官兵撤出寺院,但院内一切金银珍宝皆被洗劫一空,甚至连大理石砖也被悉数掳走。柚木院门面目全非,院内砖亭被夷为平地,砖块被军队取走铺路。藏经塔上共6,570个铜铃被全数取走,石碑上的金漆被全部刮去。院内石雕都被取下头颅,钦特狮像的大理石眼珠和爪牙亦未幸免[1]

1892年,一众高僧、前朝贵族及官员成立复建委员会,接受公共捐助。委员会的成员包括阿杜马希皎僧院住持、原宰相金文敏基乌冈英语Kinwun Mingyi U Kaung、原王家舰队长官、娘瑞苏巴绍芒(Saw Maung)等[1]。碑文的金墨以黑墨代替。藏经塔的金属伞盖全部改为石制,并由155名王室贵族、58名将官、102名掸地王公及414名民众捐款修复。1913年,仰光的一位米商波达(Po Tha)出资修复佛塔,重新贴金。第二年,新建南侧正门铁门,由三藏经学会捐赠。西侧院门由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波森英语Po Sein捐助。1919年,隐士吴坎迪英语U Khandi出资重建了南侧和西侧的廊道。1932年,敏东王的子孙捐赠了北门和东门[1]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固都陶佛塔的729方三藏碑刻是“世界上最大的书籍”,并纳入世界记忆计划

建筑

[编辑]

塔院正门位于南侧,为柚木打造,其上雕刻有花卉、经卷和精灵图案。入口通路建成廊道(Saungdan),天花板上刻有壁画。院内栽种白星花树英语Mimusops elengi,处处芬芳。西南侧有一株据传有750年树龄的古树,枝桠低矮舒展,有支架支撑。石碑整齐排列于三层围墙内,第一层42方,第二层168方,第三层519方。第一层围墙东南角处立有第730块石碑,为碑石刻制的相关记录。佛塔的南、北、西三侧建有34座扎亚英语Zayat(砖亭)。

图册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Ludu Daw Amar - English translation by Prof. Than Tun. The World's Biggest Book. Mandalay: Kyipwayay Press. 1974: 6, 9–10, 16, 22, 24–31, 35.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固都陶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