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先锋话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以前,话剧作品多是现实主义风格的。80年代以后,中国的话剧舞台上开始出现了探索话剧实验话剧,这些话剧开始用表现主义荒诞主义之类的手法,描述人生。这些话剧后来被笼统地称为先锋话剧

历史

[编辑]

起源

[编辑]

中国大陆的先锋话剧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候,环境松动,戏剧家团体开始出国访问,到欧洲各地看他们的戏剧发展。国内也开始有人做一些尝试,这在当时被称为探索戏剧

80年代

[编辑]

80年代,林兆华等人排的《绝对信号》被视为第一部先锋话剧。这一时代,主要是传统导演中的叛逆者的实验。他们的实验引起了话剧界的争议。

90年代

[编辑]

90年代,牟森孟京辉等学生开始大规模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2000年以后

[编辑]

先锋话剧趋于沉寂,与商业合流的趋势初显。

代表作

[编辑]
  • 《绝对信号》

探索戏剧对话剧界的第一记重炮,是1982年北京人艺的导演林兆华导演、高行健编剧的《绝对信号》。这是公认的中国先锋话剧出现标志,也是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它最大的突破就是抛弃了一直沿用的“镜框式舞台”的大剧场,而在一个类似排练场的小剧场里演出。舞台与观众席处于同一平面,甚至触手可及。这部戏是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发端。在《绝对信号》中,布景固定,只不过是舞台中央的四根柱子。但是,却可以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成新房或者小溪。‘景随人生’的戏曲美学原则得到了借鉴和发挥。舞台空间封闭性的打破,使得观众的欣赏心理也随之变化。

  • 《母亲的歌》

1982年的11月,上海导演胡伟民排了话剧《母亲的歌》,这是中国的第二部小剧场话剧。《母亲的歌》以“中心式舞台”的形式,让观众与舞台的距离感进一步打破。

  • 《挂在墙上的老B》

1984年,还是中央戏剧学院在校学生的王晓鹰和同学宫晓东排出了《挂在墙上的老B》。 这是中国的第三部小剧场话剧,此剧完全抛弃了剧场的概念,他们在学校的食堂演出,在操场演出,路灯下演出。而且,在演出过程中,观众被请上台对老B的行为及想法发表评论。

  • 《魔方》

魔方》是王晓鹰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在大剧场演出的话剧,整部戏分成9个互相之间没有关联的故事。这九个故事的演出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符合传统的戏剧表演,有的像是记者采访,有的像是时装秀。全剧没有焦点。这部戏抛弃了情节人物这些要素,这一大胆举措招来戏剧界的广泛批评,然而它的演出效果亦非常好,非常受大学生的欢迎,在广大学子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 《闲人三部曲》

闲人三部曲》包括《鱼人》、《棋人》和《坏话一条街》,由过士行编剧。过在编剧过程中突出人性中的模糊性和情感性,反对绝对判断。这对过去传统戏剧界通过性格塑造人物是一个反叛。 林兆华曾导演过此系列。

《零档案》由牟森导演,由于国内舞台不准使用明火,所以从未在中国大陆公演,但在国外艺术节上演出过。《零档案》源于于坚的一首长诗。这部戏在演出形式上有巨大的创新与探索,道具有接通电源并正常工作的电焊枪,切割机,演出时,苹果的浆汁弄得到处都是。1995年,《零档案》接到数个国外艺术节的邀请,在20多个城市演出,使牟森在戏剧圈名声大噪。

切·格瓦拉》导演张广天,该剧以批判现实,平民立场和先锋的表现手法引起了票房轰动。

先锋剧导演

[编辑]

牟森 孟京辉 张广天 王晓鹰 王翀

影响

[编辑]

与欧美的先锋戏剧的比较

[编辑]

欧美的先锋戏剧大都是反商业的,是对观众带有挑战性的,是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是走在时代前端的。其实验性在于戏剧本身的实验性。而在中国大陆,这种实验性不仅保持戏剧本身的实验性,而且在于政治上的实验性。

2000年之后,先锋话剧与商业话剧有结合的趋势。

与商业话剧的关系

[编辑]

但与此同时,国内很多为人所知的先锋话剧,都和商业走得很近,甚至可以说成为商业的宠儿。孟京辉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至今他都被很多专业研究者认为是“伪话剧先锋”,但在大众的心目中,他的“先锋”地位牢固不可动摇。从90年代末开始他的几部话剧都引起轰动,观众爆棚,票房成绩令人艳羡。对他的作品尽管也有不小的争议,但并不影响他每一部作品的上座率。 实际上,这正是90年代后期中国先锋话剧开始走向商业道路的表现。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