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健康空气行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健康空气行动
成立時間2009年7月
類型非政府组织
總部香港 编辑维基数据
地址
行政總裁
馮建瑋
網站[1]

健康空气行动(Clean Air Network, CAN)是一家专门聚焦香港空气污染问题的独立非政府组织。CAN旨在教育公众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影响,唤起公众对香港空气净化的支持。根据思汇政策研究所的环境节目理事迈克·基尔伯恩所言,CAN是以鼓励公众说出和支持政府能改善香港空气质量的措施的目的创立的。[1]

历史[编辑]

CAN在思汇政策研究所2009年1月一场聚焦香港空气污染情况的会议后于同年7月建立。[2]这场以“我们呼吸的空气——一场公众健康对话”为题的会议期间触发了关于一家专门聚焦空气污染,旨在制造政府最高层的改变的组织的主意。[3]

目標[编辑]

健康空氣行動致力透過倡議、充權、知識三大範疇,改善香港的空氣品質,以保障公眾健康及緩解氣候危機。CAN首要關注是路邊空氣污染及室內空氣質素的影響,亦會密切留意及監察周邊地區的空氣污染源頭,還有船舶污染與發電廠排放。近年多從事教育項目,並希望加快專營巴士、公共小巴、重型貨車轉用零排放車輛。

途徑[编辑]

CAN將自己描述為「網絡」,力求聚集和放大個人、團體和組織的聲音,促使政府立即採取行動清潔香港的空氣。該組織持續支持政府以非對抗方法努力淨化香港空氣,扮演它「誠實的鏡子」的角色。[4]CAN希望與立法會的議員、官方以至私營企業合作,並維持和環境保護署聯繫,透過提供研究報告、說明書和其他關於幫助提升意識和為決策人提供信息的議題的文檔的方法,以改善香港空氣質素。[5]

CAN與教育界保持密切對話。CAN不僅與香港多間大學(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學生團體對話,並維持緊密聯繫,還曾到本地和國際的學校發言。該組織提出了一個學生空氣監測活動,讓學生得以第一手切身監測自己學校和家庭環境下的空氣污染物。在2011-2012學年內,共計11所學校參與活動。該組織相信,青年的參與在奠定創立一個具有環境意識的社會的基礎上是必須的。

CAN經常使用包括YouTube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媒體[6] 以傳播信息和提供與空氣污染相關議題的修正。該組織提供實時電子郵件警報指出空氣污染水平達到危險水平(API超過100)的時候。[7] CAN也提供一份電子雜誌周刊,概括新聞頭條、事件和與空氣污染及操作相關的其他信息。此外,他們還舉辦以公眾為目標的教育活動,從尋寶活動到電影節。例如,CAN在深水埗地區舉辦了一個面具設計比賽「罩量─深水埗口罩設計較量」,吸引了當地藝術家參與,以強調香港空氣污染的嚴重性。

CAN還通過研究及收集業界數據等組成資料庫,以收集公眾意見。例如,該組織從10個兒科醫生的診所聯絡求診兒童的家長,以分析家長就空氣質素對孩童呼吸道健康的知識和態度。[8]

工作[编辑]

《汽車引擎空轉(定額罰款)條例》[编辑]

《汽車引擎空轉(定額罰款)條例》(即公眾簡稱為「停車熄匙」的規定)已成為香港路邊排放規範化的一個重大里程碑。法案第一次引起公眾注意是在2010年6月,旨在防止汽車駕駛員在汽車沒有運轉時繼續開動發動機。新例提供了一個運行或各種免檢下的車輛每小時3分鐘的寬限期。[9]

CAN從一開始就支持這項法案。2010年6月,立法會聆聽公眾對《汽車引擎空轉(定額罰款)條例》的支持和反對聲期間,該組織聯絡到兩家香港醫療組織香港兒科學會和香港哮喘學會分別以余則文醫生和譚一翔醫生為代表出現,兩位醫生都為該法案辯護,圓滿回答反對條例人士的意見。[10]CAN也帮助实现了学生在此场合出现这一史无前例之事——当漢基國際學校的学生们[11]懇求立法會議員要用行動保護他們的健康。[12][13]CAN也在环境局局长邱腾华探訪運輸工人時,陪同到場予以支持。[14]

CAN也認識到《汽車引擎空轉(定額罰款)條例》必須謹慎行事,以免破壞該條例的目的。雖然這樣的法律不會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終結,也不能成為改善香港路邊空氣品質的萬能方法,但CAN時任行政總裁黄明翠相信這是「改變廣大社會對空氣污染的態度的關鍵性一步。」[15]

环境影响评估[编辑]

CAN致力于鼓励环境事务委员会复查其环境影响评估条例,做修订案以使公众健康在这一新基建工程的评估中得到考虑。CAN给立法委员会写了一封信概括了技术备忘录可能的修订案。这些改变暗示环境影响评估应该描述环境和社区可能如何受到以上改变的影响,及执政党应该用何种可能的缓解措施。[16]

香港机场管理局被建议建造第三条跑道,CAN做了很多工作以确保除非香港机场管理局已实施一套完全综合的环境影响评估,否则此工程无法进行。该组织共同发信敦促环保署从香港机场管理局寻找进一步信息以解决或修订其环境影响评估以使工程概况符合环境影响评估条例的要求。在公众咨询期,CAN出席11家其他环保团体以表达他们的关心。根据《南华早报》,这场公众咨询是“环境影响评估提交史上就从环保团体引起的注意水平而言的第一”。

根据CAN市场策划经理Erica Chan的说法,“这一工程概况没有深入探讨很多重要问题,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关于这个第三条跑道的开发会给东涌及其周边地区乃至全香港造成多大的空气污染的担忧。”

香港行政长官候选人[编辑]

CAN在活动和请求下得以将空气污染问题置于2011—12年间香港行政长官候选人的雷达上。

2011年12月,CAN给三位香港行政长官候选人唐英年梁振英何俊仁一份《健康空气投票》和一对象征性的黑肺。全部三位候选人都接受了CAN的《健康空气投票》,许诺改善空气质量。此事受到了本地新闻界的很多关注。[17]

2012年3月3日,CAN和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绿色和平、地球之友举办了一起环保政策论坛,候选人们在其中与公众有一个问答期。此论坛既开始了环境问题的对话,又允许公众表达他们的担忧,是一大成功。

PM2.5[编辑]

该组织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两次提供自我监测空气质量报告,这甚至在政府释放空气质量数据之前。他们的数据来自在上环的办公室,基于每小时的平均值。当API水平达到危险水平(API超过100)时,CAN提供警报。这些信息在它的网站和各种社交媒体如Facebook和Twitter等出口都能获取。CAN还出租PM2.5监测机器SIDEPAK AM510s,使得人们可以监测自家和邻里的空气质量。

该组织用PM2.5数据作为引起对和香港空气污染相关的健康担忧的注意的方法。例如,他们最初的空气质量监测显示PM2.5水平超过了WHO的推荐指标。CAN也希望自我监测报告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鼓励政府实时发布全城PM2.5水平。CAN认为实时PM2.5数据是必需的,因为“人们需要知道,当下,危害他们健康的空气污染水平”,根据CAN市场策划经理Erica Chan的说法。最终,通过政治化和游说,CAN使得环保署每小时监测PM2.5水平,并将信息透露给公众。如今数据从14个不同的监测站收集,尽管该组织仍然发现政府的行动并不充分,因为大部分监测器被放在地面上,不能精确测量个人平均被暴露在多少污染物之下。同样,香港的六个区仍然缺乏空气质量监测站,它们是:南区黄大仙九龙城北区西贡屯门

社交媒体和技术[编辑]

除了使用Facebook、Twitter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外,CAN还用其他技术方法与公众联络。

2009年9月,CAN与青年电影制片非政府组织Focus on Film合作提高公众对香港空气质量问题的警觉。“空气清洁1-2走”包括200名学生制作关于香港空气污染、最终得以在香港的主要购物中心的屏幕上映的短电影。[18]

2010年夏,CAN引入一系列创新的环境信息工具,由一款空气污染实时Facebook插件、空气污染实时电子邮件警报(Beta)、一个iPhone应用程序和每天午饭时间路边污染警报构成。这些工具给公众即时的升级的关于空气污染的说明,在一些情况下以方便可理解的方式发布警报,使得他们可以实时掌握空气污染状况。

尤其重要的是CAN发布的公益广告。电视界明星名人吴彦祖、Ana R.、Simon Yin和Cara G以1980年代专题广告片风格出境。场景是一则关于罐装氧气品牌的假广告,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引起观者想象空气污染如此恶劣以至于人们要从罐头中购买健康口气来进行甚至是日常的作用。[19][20]该电视被称为香港非政府组织史上最成功的,从此蔓延开来,其粤语版被观看21万余次。

CAN也在2011年6月组织了香港第一次致力于空气污染的快闪。此活动中,80名志愿者穿着防毒面具和写有健康讯息的T恤伸开四肢躺在香港崇光百货外的人行道边,装作死于空气污染。这一奇观获得了路人的注意,教育他们与空气污染相关的健康顾虑。

空氣質素指標[编辑]

2009年之前,香港的空氣質素指標已有20多年没有修订。CAN相信相关的空气质量目标对于营造良好空气质量是必需的,为构建空气质量目标,政府需要同意公众健康保护为首要目标。

CAN对政府施压使其在很多情况下升级和执行空气质量目标。2011年1月,CAN、地球之友和其他绿色集团提出一起调查员集体抱怨以抗议政府未能兑现复查和修订空气质量目标的承诺。这些组织要求政府定下时间表以兑现目标并对公众解释是否取得了进展。尽管这次抱怨后政府没有被发现有行政失当之罪,这次考验仍然获取了对政府缺乏作为的公众注意。[21][22]

2011年11月,CAN举办了一场黑暗圣诞嘉年华以抗议曾荫权年末曾许诺清洁空气却态度普遍松懈。大约50名打扮成穿黑衣服和礼服的参与者聚在铜锣湾,在那里用被污染的空气充满了黑色气球。人群随后进军政府大楼,气球在那里被放飞,被污染的路边空气被作为礼物送给曾荫权。在这一幕中,CAN的CEO黄元山开讲座解释香港空气状况已经到了临界的水平,礼物是希望行政长官明白呼吸路边空气的感觉。这一活动覆盖了很多当地新闻站点的版面,如《东方日报》《苹果日报》《明报》和雅虎

鉴于曾荫权未能守约在2011年内宣布新的空气质量目标和“与空气污染作战以保护公众健康”,CAN与地球之友合作请求清洁空气。期间,10,000个签名被征集到,反映了公众大幅增强的反响——相比于2010年他们贯穿全年的请求只获得了25,000的签名。

尽管2012年CAN满意政府新空气质量目标的建议,该组织还是看到他们没有达到保护公众健康的标准。CAN的CEO蔡淑仪说空气质量目标“甚至还不能接近到可以与WHO的推荐指标相比”,政府“应当开出一份清晰的时间表以采用WHO的推荐指标”。[23]该组织还围绕已发布的新空气质量目标的问题进行了独立调查,包括一份概括了政府对清洁香港空气的经济投资的预算研究。

社群延伸[编辑]

CAN很大程度上聚焦于通过各方面散播空气污染信息以达成大范围人口统计。2011年春,CAN和苏富比一起和40名国际艺人举办了健康空气拍卖会,其种类和规模在亚洲是首次。3月,以环境为主题的艺术品被展示在国际金融中心的椭圆形中庭,4月在香港会展中心苏富比香港当代亚洲艺术春季拍卖会上拍卖。拍卖会最终卖出42份,筹集到资金共计$2,200,000.[24][25]

此外,CAN举办一年一度的空气迷宫比赛,这是一个旨在通过不同的任务竞赛引起对空气污染警觉的寻宝游戏。[26]2011年6月25日,CAN举办了第一季的空气迷宫比赛,近300名11—18岁的年轻人代表75所学校参与了这场为了清洁空气的寻宝竞赛。比赛由任务组成,任务从寻找香港的三个空气监测系统到给它们拍照,再到和“蓝皮人”一起拍照。次年7月,比赛再度举办,大约800名学生参加。

教育[编辑]

2011年上半年,CAN为中学师生写了六个关于空气污染的双语教育模块,以帮助香港中学要求的文科教育。这些材料通过《明报》的文科门户版为公众所知。信被寄给香港的所有学校以通知老师和校长这些材料可获取。

CAN还按例与香港地区学校举办学生空气质量监测项目。该项目在包括拔萃男书院岭南中学在内的近20所学校参与下已完成。

活動[编辑]

2019年3月25日,聯同「空氣質素關注組」其他環保團體及多個立法會議員朱凱廸、郭榮鏗、譚文豪、梁繼昌、郭家麒、陳淑莊、許智峯於立法會大樓內進行記者會,抗議政府建議放寬微細懸浮粒子的可容許超標次數,由9次大幅放寛至35次,罔顧公眾健康,團體要求政府立即撤回有關建議。[27]

2019年8月1日,聯同「空氣質素關注組」其他環保團體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香港空氣質素指標檢討意見調查」並進行發佈會,批評環境署修訂空氣質素指標不符合民意;出席組織及人士包括「香港地球之友」、「綠色和平」、時任立法會議員郭家麒及James Edward OCKENDEN。[28][29]

2019年8月2日,與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生態巴士、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守護大嶼聯盟、自然脈絡、長春社、食德好、香港自然生態論壇、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創建香港、綠色力量、綠領行動、龍尾環境教育中心、環保觸角、土地正義聯盟及香港自然探索學會響應「8月5日全港大罷工」[30]

2019年8月13日,因應警方於2019年8月11日在葵芳港鐵站使用催淚彈,《明報》報導委託「健康空氣行動」於翌日在站內量度微量懸浮粒子濃度,期間龍子維表示雖然未能證明粒子濃度高與催淚彈有關,但反映了車站通風有欠理想,他指車站屬半密閉空間,催淚彈煙霧難以吹散,冷卻後會變回粉末散落地上,他質疑港鐵重開車站的決定倉卒。[31]

2019年8月22日,發佈「催淚彈對香港市民健康的影響」意見調查,了解其對社區環境的影響。[32]

2019年11月11日,於社交平台上載攝於香港理工大學附近量度微量懸浮粒子濃度的相片,表示校園充斥催淚彈氣味及濃度超標。[33]

2019年11月18日,成員龍子維於《信報》撰寫題為「催淚彈會影響空氣質素嗎?」文章,認為特區政府低估催淚彈對空氣及人體的影響,並指自己作為香港中文大學的畢業生,對於警察殺入大學校園大肆發射催淚彈的行動,我必須在此嚴厲譴責。[34]

2020年7月30日,《明周文化》發佈題為「實地研究:到底一條街可以同時承受幾多粒催淚彈」文章,當中「健康空氣行動」成員龍子維認為討論重點不在於爭論何謂空曠,重點是有沒有對民居構成重大影響。他指出「在空曠地方使用的目的,就是要減低對附近民居、路人、食肆造成的影響。在大廈或人口高密度的地方使用催淚彈,明顯不合理。」[35]

2021年5月23日,行政總裁馮建瑋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出席「街道變革放映會」並擔任嘉賓;出席嘉賓另包括城市研究者黃宇軒、道路安全研究小組主席鄺子憲及一口設計共同創辦人梅詩華。[36]

2021年6月3日,聯同「美國商會」、「英國商會」、「歐洲商務協會」、「意大利商會」及「瑞典商會」主辦「聯合商會活動 - 互聯合作實現氣候和清潔空氣行動的系統改革」網上討論。

2023年2月4日,聯同James Edward OCKENDEN及市民於油塘一間非法水泥廠外示威,指涉事混凝土廠因為違反《空氣污染管制條例》,前年被環保署拒絕續牌,廠方多番上訴,期間繼續營運。到今年1月,高院拒批廠方的司法覆核許可,廠房理應停工關閉,但事實上仍在運作,因此今日到廠房抗議,要求混凝土廠停工及促請政府部門立即執法。[37]

2023年2月6日,與綠色和平、綠色力量、創建香港、坪洲填海關注組、守護大嶼聯盟、環保觸角、綠惜地球、綠領行動、香港觀鳥會及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拒絕出席政府「明日大嶼」「中部水域人工島」閉門簡介會,並於同日召開記者會批評政府無主動公布、無主動諮詢公眾及無公信力,團體促政府在妥善回應填海工程的必要性及各界疑慮前,撤回明日大嶼填海工程。[38]

2023年11月5日,CAN主辦全港首個「好空氣日」,希望集合全城力量推動好空氣。當天大會透過親子運動會、綠色展覽攤位等,吸引逾150人參與,以推動及宣揚潔淨空氣的重要性。好空氣日前哨活動「一立方米STEAM挑戰」讓參賽的中小學生透過行動計劃去改善空氣質素,有勝出中學隊伍作品以風扇抽入空氣,經PM2.5濾網過後再排出。除親子運動會外,同場亦有嘉賓講者出席大會主題「Breathe Right」出發,探討環境及健康公義、跨界合作,舉行共三場講座交流會。環境及生態局首席助理秘書長(空氣質素政策)梁啟明博士則為當日活動主禮嘉賓。[39]

参考文献[编辑]

  1. ^ Dan, Kadison. New clean-air ally joins pollution figh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09-07-05. 
  2. ^ Creery, Jennifer. Clean Air Network: Hong Kong air pollution NGO urges gov't to prioritise public health. Hong Kong Free Press HKFP. 2019-09-08 [2023-07-21] (英国英语). 
  3. ^ The Air We Breathe – A Public Health Dialogue. [201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9).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帮助)
  4. ^ "A Snapshot of CAN's Recent Achievemen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lean Air Network, 21 May 2012
  5. ^ Clean Air Network Library. Clean Air Network. [201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2). 
  6. ^ Clean Air Network Twitter Account. [201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7. ^ Clean Air Network Twitter Account. [201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4). 
  8. ^ CAN Parent Survey (PDF). [2012-06-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1-07). 
  9. ^ Cheung Chi-Fai. Lawmakers set to deliver ban on idling engine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4).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帮助)
  10. ^ Lam, Anita. Hot weather no risk to drivers, doctors sa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ong Ko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ublishers Ltd.). 2010-06-08. 
  11. ^ Bills Committee on Motor Vehicle Idling (Fixed Penalty) Bill (PDF). 2010-05-26 [2012-06-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4). 
  12. ^ Submission from Canadian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Hong Kong to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Bills Committee on Motor Vehicle Idling (Fixed Penalty) Bill (PDF). 2010-05-26 [2012-06-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9-28).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帮助)
  13. ^ Students Express Support for Anti-Idling Bill at LegCo (PDF). 2010-06-03 [2012-06-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9-28).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帮助)
  14. ^ Second Stop of 'idling tour'. The Standard. 2010-09-10. 
  15. ^ Where we stand on the anti-idling ordinance. 2010-08-03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7). 
  16. ^ Doctors Make Unified Call For More Decisive Action on Hong Kong Air Pollution (PDF). 2010-07-20 [2012-06-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31). 
  17. ^ Ballot Presentation (PDF). 2011-12-10 [2011-06-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1-03). 
  18. ^ Launch of youth filmmaking project, "Clean Air 1-2-Go!", by Focus on Film & Clean Air Network a huge success today!. Clean Air Network. 2010-02-06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7). 
  19. ^ Wassener, Bettina. Fresh Air for Sale, in Hong Kong. Hong Kong: New York Times. 2010-09-15. 
  20. ^ 'Fresh Air': Daniel Wu and Clean Air Network's Commercial for Avoiding Pollution With Canned Air. HuffPost Green (Huffington Post). 2010-09-03 [201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21. ^ Cheung Chi-Fai.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ttp://topics.scmp.com/news/hk-green-watch/article/Watchdog-wants-answers-on-lack-of-action-to-improve-air. 2011-01-04.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永久失效連結]
  22. ^ Watchdog upholds air quality complaint. Clean Air Network. 2011-05-09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7). 
  23. ^ Newly announced Air Quality Objectives still leave public health in danger. Clean Air Network. 2012-01-17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1). 
  24. ^ Erica Fong. Clean Air Auction: The Very First Environmental Art Exhibition In Asia. Lifestyle Asia. 2011-03-22 [201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7).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帮助)
  25. ^ Clean Air Network. Airmazing Race. 2011-06-28 [201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3). 
  26. ^ True-blues get going in 'Airmazing Rac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1-06-29 [202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1) (英语). 
  27. ^ 地球之友 Friends of the Earth. www.foe.org.hk.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5) (中文(繁體)). 
  28. ^ 地球之友 Friends of the Earth. www.foe.org.hk.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7) (中文(繁體)). 
  29. ^ 逾7成人反對放寬PM2.5超標次數 憂空氣變差損健康. Yahoo News. 2019-08-01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7) (中文(香港)). 
  30. ^ 健康空氣行動將會支援8月5日的全港大罷工. www.facebook.com.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7). 
  31. ^ Pao, Ming. 葵芳站射催淚彈 港鐵促警顧安全 學者:室內濃度「高好多」 籲大掃除. www.mingpaocanada.com. [2024-02-27] (英语). 
  32. ^ 催淚彈對香港市民健康的影響意見調查 | 健康空氣行動. 獨立媒體. 2019-08-23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7). 
  33. ^ 剛剛在理工度PM2.5,一出港鐵站就彌漫催淚彈的氣味. www.facebook.com.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7). 
  34. ^ 今日信報 - 時事評論 - 催淚彈會影響空氣質素嗎? - 龍子維. 信報網站 hkej.com.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7) (中文(香港)). 
  35. ^ 【民間真相 - 催淚彈入屋】實地研究:到底一條街可以同時承受幾多粒催淚彈?. 明周文化. 2020-07-30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9) (中文(香港)). 
  36. ^ 街道變革 Street Reset - 【🎬街道變革放映會🏘】. www.facebook.com.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中文(简体)). 
  37. ^ 石國威. 油塘被拒續牌混凝土廠續營運 關注組織促停工 撤限聚令後首遊行. 香港01. 2023-02-04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7) (中文(香港)). 
  38. ^ 明日大嶼架空民意 11環團拒出席閉門簡介會 促撤回填海計劃. on.cc東網. 2023-02-06 [2024-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7) (中文(香港)). 
  39. ^ 健康空氣行動主辦全港首個好空氣日. 健康空氣行動. 2023-11-05 [2024-06-26] (中文(香港)).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