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伍士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伍士琪伯玉,生卒年不详,蒙古族云南省阿迷州(今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人。清朝官员。

家族

[编辑]

伍士琪出身于开远伍氏,系元朝黄金家族,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宣德王不答失里的后裔。元顺帝时,其始祖为阿迷州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镇守者”),监理军务、掌握地方实权。1368年,明朝政权建立后,其在云南阿迷州的统治地位自然结束,家族遂落籍开远。伍士琪是不答失里第十三世孙。

生平

[编辑]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月,伍士琪赴省城参加乡试,喜中举人。此后累年应考会试,终不第,遂踏上仕宦生涯。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调任湖南平江县知县。时邑吏治腐败,政务紊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百姓乘机拖欠税赋,已成风气。士琪率员深入家户,并不急于追征,晓之以法,动之以情,约期缴纳。期限已到,但仍有很多百姓以各种理由拒交,他再约之与期,民众感激愧疚,按期纳税者日众。士琪许允布粟杂物充值赋税,官为变价,核算赢至分厘以上,悉数还之,不沾民利。从此百姓按期清缴,民赋大集。民间每有诉状到案,士琪非常重视,会即时升堂审理,剖析是非曲直,委曲比喻,陈说利害,化解矛盾。直到两造心服,握手和解后方才退堂。

士琪关心民生,上任伊始,即下乡调研,跑遍平江的山山水水,哪里要建学校、那里要修桥、哪里建漕馆最适宜,都心中有数。不久,浯口、驷马等主要交通要道的桥都新建好了,各乡的学校也修整一新。以前,平邑的漕运基地因陋就简,依水而设,场地逼促,极不方便,故迁徙无常。士琪经实地考察后,选址在县西百里的富华乡濒江处,设立漕馆,创建官庾,并亲自督建。从此,输赋者没有了四十八滩之险的劳碌奔波,节省了大量人力,阖邑称便。时人为纪念他的功劳,将漕馆所在地改名“伍公市”,至今沿袭。并立生祠,肖像祀之。

平江地处湘东北地区,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明末清初长期战乱,人丁减少,田地荒芜,境内大片丘陵山地更是无力开发。士琪高瞻远瞩,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招广东福建客家移民于东南山区垦荒,立名广福舆,编为第二十里。于雍正七年(1729)入籍。像平江这样有计划招募、成建制屯垦、整体解决户籍,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独一无二的,它有力地促进了平邑的经济发展。

康熙四十三年(1704),士琪离开任职六年的平江,官泸溪知县。康熙四十五年(1706)擢升桂阳州知州。上任后将兴学重教放在政务首位,时州文庙清冷衰败,学界科举寥落,为振奋文风士气,遂于次年(1707),筹资鸠工,迁文庙至城东原址,修大成门,建正殿五楹,东西庑各七楹,乡贤祠名宦祠各三楹。殿台及棂星门累以石,第二年落成,蠲迎先圣及从祀诸主。此后,州内学风日浓。

士琪爱民如子,体恤民情。临武唐朝元朝,历来食盐。元末才开始食盐,星子圩为销盐总埠。清同治临武县志载;“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里民邝义豪等,以临武距星子埠六十里,山路岖崎,跋履维艰。自县城至牛头汾,路止三十里,且有溪水可通,呈请复设牛头汾古埠。”士琪接报后,亲自实地勘定,改粤盐水运,设牛头汾、水东盐埠,以牛头汾为总埠。解决了四州县盐商挑夫的长途艰难之旅,民百余年赖其利。

士琪任桂阳知州八年,呕心沥血,廉政自励,使州城焕然一新。当他从户部浙江员外郎任上告老还乡,特意绕道经过桂阳时,“州人闻士琪来,父老百里迎谒,羊、酒相属于道,童子皆喜得见伍公。”

康熙五十三年(1714)士琪官山西朔州;康熙五十六年(1717)调任保德州雍正元年(1723)擢户部浙江司员外郎。宦迹到处,皆有惠政。晚年引疾归故里,置学田、修复开远坝区,造福家乡人民。民德之,立庙以祀。事迹入《湖广通志》、《一统志》。

参考资料

[编辑]
  • 云南政协报:2007-7-11
  • 清同治《平江县志》卷三十五
  • 桂​阳​的​历​史​与​文​化
  • 乾隆《保德州志》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