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南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南街臺灣台北市南港區的一條老街,也是南港地區第一條獲得開發的街道。因為日治時期與今南港街垂直,因此又被稱作「橫街」。

歷史沿革

[编辑]
中南街現況(2014年8月16日攝影)。

清光緒17年(西元1891年),為了使台北通往基隆的鐵路通過,而徵收了28號以南至現在的42巷之間的土地,但並未於南港建立火車站,只於中南街附近設置了小型的平台供乘客上下車,稱作南港乘降場。

明治38年(西元1905年),日本人於東南街設置火車站,並拆除了中南街舊有的乘降場,新設置台車月台,並稱之為「南港仔站」。中南街就此開始興盛起來。

昭和年間(西元1930年代),興建台北至基隆的公路,中南街與公路方向成垂直,遂被稱為「橫街」[1]

民國43年(西元1954年),中研院園區設置在現今的南港現址,為了因應中研院設址之後所增加的車流量,將研究院路拓寬,並拆除台車軌道。而中南街也開始沒落,從原本繁華的街道,現今只剩部分店家仍有營業,往日光景不再。

重要建築

[编辑]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港教會:現址位於中南街113號,1874年創立。最初名為「三重埔教會」,由加拿大傳教士馬偕博士創立,1882年遷至水返腳(汐止),1928年復至南港設布道所,1937年遷至現址[2]
  • 萬春軒店:位於中南街56號,創立自民國38年,是在地南港人最熟悉的傳統餅店。『萬春軒餅店』早期以賣饅頭和紅龜粿為主。早期在五、六十年代開採煤礦時期,中南街道上人來人往,門庭若市,光顧的客人以礦工及當時附近的軍人為主,後來則製作傳統糕餅,如狀元餅、紅片糕、米粿、發糕、傳統月餅、龜糕、糢糕等,也廣受好評。『萬春軒餅店』早期店址是在對面的中南街59號,民國60年代因祖產分割,遷於現址。中南街的前身是一條從研究院路彎過來的輕便道路,伴其蜿蜒而行的是一條小溪,周圍是稻田,而當年的中南街輕便道路便是緊靠著萬春軒店(56號)門口這邊興建,後來輕便路旁興建店屋,小溪因此被埋入地下。 萬春軒餅店目前經營者陳永泉老闆,堅持傳統做法及實在用料,為樸實的老店保留著一股清新脫俗、傳統在地的好滋味。
  • 志和煤氣行:位於中南街49號,為南港礦坑名人王欽德之宅。王欽德與其子王列盟經營煤礦生意,經營新豐煤礦、新富煤礦,曾經是當地煤礦大戶。該住宅建築已有數十年歷史,建為二層半樓房,每層皆很高挑,天花板的水泥線條都是匠人細製,是中南街的豪門之宅。礦業結束後,王欽德經營建設公司,其妻謝女士現為煤氣行負責人。
  • 周厝:位於中南街119號,是一間具有古色古香、典雅簡樸的閩南式建築。雖為清式建築,但根據其磚面應為日治時期興建的。『周厝』古宅為磚木結構、紅瓦屋頂的一層樓建築。門面為一門兩窗,深褐色的木門,與樑柱上的橫木,是少數保存完整的傳統建築。而其亭仔腳下,見三五長輩們悠閒的聊天話家常。隔鄰121號的雜貨店周先生,則是周厝主人的堂親。

腳注

[编辑]
  1. ^ 變更臺北市南港區鐵路地下化沿線土地主要計畫案. 臺北市政府. 2012-04-10 (中文(臺灣)). 
  2. ^ 陳永泉. 臺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台北畫刊 電子版節錄.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2003年12月 [2014-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中文(臺灣)). 台北畫刊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中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