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路
外观
三線路 | |
表記 | |
---|---|
漢字 | 三線路 |
白話字 | Sam-soàⁿ-lō͘ |
台語羅馬字 | sam-suànn-lōo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三線道路 |
假名 | さんせんどうろ |
平文式罗马字 | Sansen dōro |
三線路,又稱為三線道路,是指台灣台北在日治時代初期興建的4條市區主幹道路,主要利用台北府城城垣拆除後的空間,在城牆原址上改築由安全島分隔成3個分隔道的道路,因而得名。其分為東南西北四段,依序大致等同於今之中山南路、愛國西路、中華路、忠孝西路。
三線路沿路設置行人步道,步道和安全島上種植樹木,因景觀秀麗而有「東方的小巴黎」之稱。而日本統治當局延續前清時期的規劃,將原台北城區域做為總督府、總督府法院、台銀總行、台電本社等高階政府機關及国策会社的中央辦公區,三線路除了是原台北城區域的邊界之外,也構成今日台北市區道路系統的最初骨幹。
1930年代,台灣興起自由戀愛的風氣,當時三線路人車稀少,是情侶約會散步的好地方;而台語流行音樂的著名作詞家周添旺所寫的《月夜愁》歌詞中,亦提及了年少女子於三線路等待無緣愛人的淒美故事,也反映那個時代的台灣社會狀況。[1]
歷史
[编辑]- 明治34年(1901年):公布「第二次市區改正計劃」
- 明治37年(1904年):撤除城牆
- 明治42年(1909年):「三線道路」竣工
沿線設施
[编辑]註釋
[编辑]- ^ 《月夜愁》:「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等待兮人,哪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