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伽可汗碑
外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10月9日) |
毗伽可汗碑為東突厥國時期的一塊石碑,由唐朝協助建立。1889年,俄羅斯考古學家雅德林采夫在外蒙古鄂爾渾河舊河道發現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等鄂爾渾碑銘。
概要
[編輯]毗伽或Bilga為該碑文主人的汗號,在突厥語裡具有聰明、智慧的意思。毗伽可汗碑指的是公元八世紀初期所立的後突厥汗國毗伽可汗的石碑,用突厥文和漢文兩種文字刻寫,撰寫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突厥文的為毗伽可汗、闕特勤侄子夜落紇特勤。毗伽可汗與其弟闕特勤死後不到10年,突厥內部瓦解,阿史那家族復興的突厥國徹底滅亡。而毗伽可汗碑碑文很少在中國的歷史資料中被提及。
石碑上的突厥文已由各界突厥史學家譯為不同語言版本,石碑漢文譯本與突厥文的版本內容並不一致。漢文譯本是唐朝史官李融撰文,而非唐玄宗本人親書,如闕特勤碑漢文譯本為唐玄宗親書;突厥文以毗伽可汗的口吻敘說了東突厥立國的征戰和對唐朝和周邊民族的關係,成為對突厥民眾的教訓,認為接近漢族人會使得突厥人走向滅亡。該碑文的傳記前半部,與同時期毗伽可汗為其弟闕特勤死後而立的祭文石碑闕特勤碑有部分重複的地方。在碑文中突厥稱唐朝為Tabgach(桃花石),即中國之意。[1]
在突厥歷史中,毗伽可汗碑與暾欲谷碑、闕特勤碑一起被稱為突厥三大碑。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吳志根. 关于“桃花石”. 江漢論壇. 197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