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圜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共屯赤金圜錢

圜錢也稱圜金環錢,是一種中國古代銅幣。主要流通於戰國時的秦國魏國。圓形,中央有一個圓孔。錢上鑄有文字。

圜錢體圓、有孔,既不容易折斷,又便於穿索,因此具有易於攜帶和清點的優點,使用起來也比較方便,圜錢的形狀遂為中國以後的金屬鑄幣所借鑑。由圜錢發展而來的方孔錢更成為之後幾千年間東亞地區貨幣的主流。

歷史

[編輯]

假設

[編輯]
陶紡輪

一種假設認為圜錢形制的演變來源於新石器時代的紡輪和玉璧[1],主要有兩種說法:

  • 仰韶文化遺址曾發現許多石制和陶製的紡輪,中間穿孔,與早期圜錢相像,可能紡輪先成為一種自然物貨幣,繼而出現了照紡輪形狀鑄造的圜錢。
  • 也有人認為,圜錢是照另一種自然物貨幣玉璧、玉環的形狀製造的。[2]

不過「紡輪」,「玉璧」和「玉環」如何演變至戰國時期的圜錢仍存在疑點,這當中的過程沒有實物出土。

實物

[編輯]

圜錢最初在魏國出現,目前以魏武侯(前395年—前370年在位)所鑄造的共、垣字圜形圓孔銅幣為最早。[3] 由於圜錢良好的使用功能,先秦各國貨幣大多最終發展成為圜錢,在戰國七國之中除了韓國楚國,在各國都普遍鑄引了圜錢,[4]西周、東周周王畿在滅亡前夕也鑄過圜錢。[3]

早期的圜錢錢文均為地名,如垣(今山西垣曲東南)、共(今河南輝縣)為魏邑,直到商鞅變法後秦國於前336年開始鑄幣和「一兩」的問世錢面才不鑄地名,而以重量作為面文,秦國貨幣以為單位。[3]

出土文物

[編輯]
前4世紀上半葉至前3世紀末的圓錢[3] 
穿 單位 鑄行時間 錢文 說明 圖例


(12克)
前395年
—前240年
共即共邑,今河南輝縣,前240年為秦所占據,
屯為重大精美之義,赤金指銅
共屯赤金
垣邑,今山西垣曲東南,前289年為秦所占據
前361年
—前328年
桼垣一釿 桼垣或作桼寰,今陝西富縣附近,
前328年為秦所占據,一釿為單位。
不詳 半釿 半釿為半個一釿圜錢之義
襄陰 襄陰,今山西芮城
前361年
—前313年
離石 離石和藺,均今山西離石附近,
前328年—前313年為秦所占據
不詳 廣平 廣平,今河北曲周

西
不詳 安臧 安臧為吉語,為安定庫藏之義
前250年
左右
西周 西周、東周為前367年從周王畿分裂
出來的小公國,分別位於今河南洛陽西工王城公園
河南鞏義西,前256年和前249年為秦所滅
東周

(15.625克)

(3.91克)
前336年
—前306年
珠重一兩十二 一兩為單位名,為24銖
珠重一兩十四

前306年
—前118年
半兩 半兩或作半瞏,指半兩之義
半瞏
前293年
—前271年
兩甾 襄為秦相魏冉封邑,今河南鄧州東南,
兩甾或二甾乃12銖,即半兩
襄二甾
前251年
—前235年
文信 文信,秦相呂不韋封號
長安 長安,秦始皇長安君封號
前279年
—前254年
賹六化 賹為單位,
化通作貨本是齊、燕刀幣的通稱
賹四化
賹化
前226年
—前221年
明四 明為燕國刀幣的名稱
明化
一化

注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圜钱. 中央政府入口網站. [2018-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2). 
  2. ^ 中國古代貨幣23-第2頁[永久失效連結]
  3. ^ 3.0 3.1 3.2 3.3 蔡運章,戰國圜錢概論,中國錢幣論文集第四輯 , 2002年。
  4. ^ 王敬賢,中國錢幣的設計,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1992年12月第7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