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42
Ту–142 | |
---|---|
概觀 | |
類型 | 長距離反潛作戰轟炸機 |
代號 | 北約代號:熊-E |
首飛 | 1968年7月18日 |
服役 | 1970年5月 |
設計 | 圖波列夫設計局 |
產量 | 100 |
現況 | 俄羅斯現役 |
主要用戶 | 蘇聯 俄羅斯[1] 烏克蘭 印度 |
衍生自 | 圖-95 長程戰略轟炸機 |
技術數據 | |
長度 | 49.50米(162呎5吋) |
翼展 | 51.10米(167呎8吋) |
高度 | 12.12米(39呎9吋) |
翼面積 | 310平方米(3,330平方呎) |
空重 | 90,000公斤(198,000磅) |
最大起飛重量 | 185,000公斤(407,855磅) |
圖-142 (俄語:Ту-142,羅馬化:Tu-142 ;北約代號: Bear F/J )是由蘇聯Tu-95轟炸機所衍生的海上偵察及反潛機的機種之一。其中 圖-142 MR 為特殊通訊衍生機種,主要設計於服務蘇聯彈道導彈潛艇的長程通訊任務。由圖波列夫設計局設計,並於1968年至1994年間由古比雪夫航空和塔甘羅格機械廠製造, 主要使用者有蘇聯海軍、烏克蘭空軍、印度海軍。目前該機型仍服役於俄羅斯海軍。
為了反制美國的北極星計劃,蘇聯產生一個反潛項目需求,而圖-142是源於此需求開發而成的。這是一個將失敗的 Tu-95PLO 計畫成功改造的案例。Tu-95PLO是圖波列夫首個衍生於Tu-95成海上使用機種。圖-142 與圖-95的不同之處在於其有更長的機身,以裝載其反潛和監視任務的特殊設備,以及增強的起落架有更好的地面適應力,改進的航空電子設備和武器。 圖-142的能力在該類型服役期間逐漸提高,最終產生了 Tu-142MZ,這是最終的遠程Tu-142,具有高度複雜的戰鬥航空電子設備和優良的酬載能力。圖波列夫還將一些 圖-142 改裝為航空電子設備 (Tu-142MP) 和發動機 (Tu-142LL)的測試平台。
圖-142 M3型反潛機是圖-142反潛機的最新改進型號,於1993年進入海軍航空兵服役,至今仍是俄海軍重要的岸基反潛力量
2015年8月海上聯合-2015中俄海上演習時[2]圖-142扮演敵軍,假想為有反艦飛彈的襲擊中國海軍泰州艦(現代級驅逐艦),該機偵查後本身也發動攻擊,並調動周邊海軍來襲擊。顯示至今圖-142在俄軍中依然扮演重要位置。
設計與開發
[編輯]早期設計
[編輯]1950 年代晚期,美國海軍研製了UGM-27北極星飛彈,這是一種射程超過1,800 kilometres的潛射彈道飛彈(SLBM)。在使用火箭助推器的設計下,最終在 1960 年 7 月 20 號,由喬治華盛頓號彈道潛艇進行首次的水下彈道飛彈發射。於當年 11 月 15 號,喬治華盛頓號於離開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時,攜帶了一批核武裝北極星飛彈,開始此導彈的投入使用。
蘇聯政府因此命令圖波列夫和其他飛機設計局研究可能的應對反潛作戰(ASW)設計。圖波列夫最初設計了Tu-95PLO,這是基於 Tu-95 配備了聲納浮標、反潛水雷和魚雷的版本。它被設計具有裝載 9,000 kg( 19,841 lb ) 有效載荷下擁有10.5 小時的續航能力。最終此計畫被取消,因為它缺乏強大的雷達、熱成像系統和磁異常探測器(MAD)。在1963年2月28號蘇聯部長會議(蘇聯最高行政機構)向圖波列夫發出指令,要求開發一款遠程反潛飛機。
此計畫最終的結果被命名為圖-142,並與Tu-95RT有些相同的特徵。改造的Tu-95的機腹和機頂砲塔被拆除,同時裝有Uspeh雷達系統的大型介電雷達天線罩也被拆除,該雷達系統被位於更小的整流罩中的熱成像系統所取代。砲塔的移除使配備雙管 23 毫米AM-23機炮以及電子作戰裝置的尾部炮塔成為唯一的防禦性武器。該飛機的搜索和瞄準系統配備了Berkut (金鷹)的360度雷達。結構上的改動包括機翼的翼型變化,將其面積擴大到295 m2 ( 3,172 ft2 )。水平尾翼的面積增加了 14%,並安裝了改進的液壓系統。金屬油箱取代了橡膠油箱。為了讓 Tu-142 在半準備好的跑道上起降,圖-95 的四輪主起落架轉向架被替換為 12 輪起落架;主要的起落架整流罩也進行了修改。
第一架 Tu-142(建造編號 4200)在薩馬拉的Kuibyshev Aviation Plant建造,並於 1968 年 6 月 18 號由試飛員I. K. Vedernikov 駕駛,從莫斯科東南部的茹科夫斯基國際機場起飛進行首航。早期測試顯示機身至少需要加長1.5 m以容納新的作戰裝備,而在同年9月3號進行飛行測試的第二架試飛原型機(c/n 4201)將其機身前半段延長了1.7公尺,此修改在後續所有的 Tu-142 上皆可見。第三架,也是最後一架的Tu-142原型機於10月31號裝配著全套設備進行飛行測試。1970年5月,蘇聯海軍航空兵(AV-MF) 開始接收量產的 Tu-142。
變體改造
[編輯]在早期任務中,Tu-142 出現了幾個缺點。飛機的越野能力很難被有效的發揮,因此在 36 架飛機中的前 12 架上使用的 12 輪轉向架被Tu-114客機的四輪加固轉向架所取代,而得以縮小發動機艙中的輪艙。這些改進加上移除熱成像系統和部分電子作戰(ECM) 設備,使飛機空重減少了 4000 公斤 。改裝後的飛機還為長期任務曾加機組人員休息區,並被給予(「Bear F」Mod 1)代號;從 1968 年到 1972 年,古比雪夫工廠共生產了18 架Tu-142。
在 1970 年代初期,Tu-142 的生產轉移到了黑海附近的 Taganrog Machinery 工廠。據推測,將生產基地轉換到閒置工廠是為了提供當地工人的就業機會。此舉需要對工廠和鄰近區域進行許多改建,包括建立新的裝配車間、安裝新的生產器械、重新培訓勞動力以及建造新的機場。準備工作直到 1975 年才開始進行,此時正值古比雪夫工廠開始生產第一架 Tu-142。Taganrog 製造的 Tu-142 把最後一架由古比雪夫生產的 Tu-142 上發現的問題全都加以改善。改進部分包括前機身延伸 30 公分和重新設計的駕駛艙。其他變化包括新的兩軸主起落架轉向架。該版本的出廠機型稱為Tu-142M ,但蘇聯海軍並未採用該稱號,繼續維持 Tu-142的名稱;
隨著 1970 年代的發展,潛艇的消音技術使聲波聲納浮標和觸發裝置失去原有的功能。在1961年和1962年期間,蘇聯開始名為 Udar (Blow) 的研發計畫,此計畫透過爆炸聲音系統 (ESS) 對於深潛的潛艇進行定位。1965 年,將 ESS 與 Berkut 雷達集成的聲納浮標系統的開發於 1965 年開始進行。當伊爾-38反潛機 嘗試攜帶該系統卻被發現不相容後,該計劃因此被推延。該計畫最終發展出裝載於 Taganrog 建造的 T-142M 上名為 Udar-75 的新型搜索及瞄準系統 (STS)。
一個基於 Korshun (風箏)雷達的新目標捕獲系統暱名為 Korshun-K 安裝在所有後續的 Tu-142 上。該系統用於探測水面和水下潛艇,與其他反潛飛機和地面基地通信,以及執行導引和戰術任務。前三架 Tu-142M 是首先配備該系統的飛機,因此被重新命名為 Tu-142MK ("Bear F" Mod. 3) 。它是第一款配備 MAD 的 Tu-142,其 MMS-106 Ladoga 系統安裝在垂直尾翼頂部向後的整流罩中。在 Stage A 試驗中的三架 Tu-142MK 於 1975 年 11 月 4 號進行首飛;儘管效能數據令人沮喪,仍然批准其生產。Stage B 於 1978 年 四月到十月間進行,儘管發現飛機的航空電子設備極其不可靠;與Stage A一樣,在 1980 年 11 月 19 號的一道指令下讓 Tu-142MK 在忽略這些問題的情況下開始服役。
行動歷史
[編輯]-
圖142反潛機和美國P3C反潛機同飛
-
70年代蘇聯Tu-142M機隊
-
艙內設備
-
機身的信標投放器
-
印度裝備的Tu-142
為了準備Tu-142作戰,蘇聯海軍於1960年6月22日開始挑選人員進行轉換訓練。第一組於1970年3月4日在海濱城鎮米科拉伊夫開始為期三個月的訓練。與此同時,第一架Tu-142s被交付到位於Kipelovo AB的北方艦隊,在那裡,他們最初的任務是跟蹤和監測核動力潛艇,作為該類型操作試驗的一部分。在整個測試計劃中,努力集中於ASW航空電子設備的驗證,特別是Berkut-95雷達,因為機身本身並不是主要問題。在飛行測試計劃成功之後,Tu-142在1972年12月達到了最初的作戰能力。在此之前,在1971年12月,第二組被選中參加Tu-142作戰的士兵開始了他們自己的轉換訓練。飛機的交付起初進展緩慢。隨著更多的Tu-142s被生產出來,這種型號被分配到太平洋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