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黃河大改道
外觀
日期 | 1855年8月1日—1884年 |
---|---|
地點 | 黃河兩岸尤其是山東境內 |
咸豐黃河大改道發生於清朝咸豐五年六月丙辰[1](1855年8月1日[2]),黃河在河南省開封府蘭儀縣銅瓦廂決口改道,此後黃河改向北行,由長垣縣、東明縣至張秋鎮[3],在山東境內以濟水(山東段俗稱大清河)河道為入海口至今。
咸豐黃河改道是自公元前602年以來的黃河第26次大改道,也是距當代最近的形成今天黃河流向的一次大改道。從咸豐改道時起,近代河患日演日烈[4]。此次黃河改道,給兩岸尤其是山東境內的民眾帶來巨大的損失。黃河泛濫帶來的破壞,至光緒十年(1884年),山東黃河堤防全面建成,雖此後黃河仍不斷決溢,但始終保持了從山東獨流入海的局面[5]。
背景
[編輯]自黃河奪淮至明代潘季馴四次治理黃河,黃河河道固定於明清河道三百餘年。此次改道之前,以現行行政區劃分,黃河大體經由河南、山東南部、安徽北部,最終在江蘇北部入海[6]。
處理
[編輯]雖然黃河水患危及清政府的經濟利益,但當時清政府正全力對付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7],軍務緊張,無暇治理黃河。南河總督楊以增上奏清廷,口門「暫緩堵築」[8]。
影響
[編輯]此次黃河改道後,豫東、皖北、蘇北的城鎮擺脫黃河水患,但山東黃河洪災更為頻繁而嚴重[9]。山東濟水以及大運河兩岸的城鎮因此衰落,以齊東縣城為代表[10]。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清史稿·卷二十·本紀二十·文宗本紀》(咸豐)五年......六月......丙辰,河南蘭陽,河溢......九月......癸酉,發內帑十萬兩續賑直隸、山東災民......
- ^ 清史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995: 45–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 ^ 《清史稿·卷一百二十六·志一百一·河渠一·黃河》
- ^ 近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1840-1949).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 83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 ^ 《黃河水利史述要》編寫組. 黄河水利史述要. 黃河水利出版社. 2003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 ^ 钟山.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9: 188–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 ^ 葉青超. 黄河下游河流地貌. 科學出版社. 1990: 50–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 ^ 黄河大事记. 黃河水利出版社. 2001: 121–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 ^ 山东史志资料.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82: 170–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 ^ 邹平记忆:湮没在黄河下的齐东古城·六百年繁华尽收河底. 濱州網. 2018-06-17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