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瓜地馬拉內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瓜地馬拉內戰
中美洲危機冷戰的一部分

伊克西爾人帶著親人的遺體
日期1960年11月13日至1996年12月29日
(36年1個月2周又2天)
地點
結果 1996年簽署和平協定
領土變更

瓜地馬拉邊境

參戰方

瓜地馬拉全國革命團結 (1982年起)

支持:
 古巴[1]
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來源請求]
 尼加拉瓜 (1979–1990)[1][2]

瓜地馬拉政府 和 瓜地馬拉軍隊
政府領導的準軍事組織

支持:
 阿根廷 (1976–1983)
 美國 (1962–1996)[3]

指揮官與領導者
Rolando Morán
Luis Turcios 
Marco Yon 
Bernardo Alvarado 
Rodrigo Asturias
Ricardo Rosales
Miguel Ydígoras
Enrique Peralta
Julio Méndez
Carlos Arana
Kjell Laugerud
費爾南多·羅密歐·盧卡斯·加西亞
李歐斯·蒙特
Oscar Mejía
馬里奧·比尼西奧·塞雷索·阿雷瓦洛
豪爾赫·安東尼奧·塞拉諾·埃利亞斯
拉米羅·德萊昂·卡皮奧
阿爾瓦羅·恩里克·阿爾蘇·伊里戈延
兵力

瓜地馬拉全國革命團結:
6,000 (1982)[a]

1,500–3,000 (1994)[9]

軍隊:
51,600 (1985)[10]
45,000 (1994)[9]
準軍事部隊:
300,000 (1982)[a]
500,000 (1985)[10]

32,000 (1986)[11]
傷亡與損失
估計有140,000–200,000人死亡和失蹤[12][13][14]

瓜地馬拉內戰是1960年到1996年之間發生的一場戰爭。衝突雙方分別是當時的瓜地馬拉當局以及大量左翼反叛組織,這些反叛組織主要受到瑪雅人以及拉丁裔農民的支持,而這些人絕大部分是窮人。在戰爭當中,瓜地馬拉當局被控犯下針對瑪雅民族的屠殺罪,以及各種針對平民的反人權行動。

在1944年至1951年之間的民主選舉中,左翼政黨上台執政。不過,美國支持卡洛斯·卡斯蒂略·阿馬斯的政變,最後導致瓜地馬拉出現多年的獨裁統治。1970年,瓜地馬拉民主組織黨贏得選舉後上台,本來應該執政到1982年,結果里奧斯·蒙特將軍帶領軍官奪取了權力。於是,當時的土著居民與其他佃農就組成了反抗力量,以反對長期以來對其的政治經濟壓迫。最後於80年代,軍政府逐漸控制了整個國家,並建立起一套半機密的高效率社會管制體制。

當時,鬥爭不僅僅是在軍隊與反叛軍之間,更是在政府與社會各個階層之間。大量的土著權益爭取者、反政府嫌疑人、歸國難民、批判主義學者與學生,以及左傾政治家等等,都被政府列為打擊對象並成為犧牲者。因此瓜地馬拉政府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廣泛使用「強制消失」手段來打壓異己的政府,從1966年開始到戰爭結束,被「強制消失」的人口數估計達到4萬至5萬個人。估計共有二十萬人死於或「消失」於這場戰爭,大多數是由軍隊、警察與高級官員造成的。

2009年,瓜地馬拉高等法院宣判菲利普·古桑內羅為「強制消失」罪行的首要責任人。2013年,前總統埃弗來茵·里奧·蒙特被指控大屠殺罪。當時判決是80年監禁,不過由於法院程序違規,審判被延後到2015年7月23日。

背景

[編輯]

社會架構

[編輯]

戰爭之前,瓜地馬拉各社會階層分為三部分:

  • 土生白人後裔階層,該個階層來自於早前從西班牙來到中美洲殖民者的後代,儘管大部分其實已經有混血。他們是當時的上層階級,掌握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是接受教育的階層;
  • 混血人種,這個階層是由土生白人與土著居民、外國移民等等混合而來,是社會裡向的中產階級,經營小商店、小企業,或是做下層官吏;
  • 原住民,主要是占全國人口將近一半的瑪雅人,又分兩種:
    • 「莫索斯·科洛諾斯」,這類人在大農場裡,被分配到小塊土地的耕種權,每年要工作某一段時間;
    • 「莫索斯·豁納雷洛斯」,這類人相當於是短僱工,按工作日算工資。

這裡有一件事值得注意:由於嚴重的債務盤剝,實際上佃農僱工們全是沒有公平的酬勞的,也是沒有轉換工作的人身自由的。

1931年,獨裁將軍豪爾赫·烏維科在美國支持下上台。他利用高效的管制手腕建立起中美洲歷史上最殘酷的鎮壓體制。他利用廣布全國的眼線來拘捕並殺害異見人士。作為一位富商,同時作為反共主義者,他同聯合水果公司、大地主與城市精英一起,去壓迫農民。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外需不振,瓜地馬拉的咖啡種植園經營不善,他開始推行債務奴隸制度,並通過法律來讓地主可以自家處決奴隸。

烏維科將軍不單單是一個法西斯主義分子,更是一個種族主義分子,曾經針對土著居民發表過言辭激烈的說辭,例如「像動物一樣」的人需要通過軍事化訓練來「文明化」,就像「馴化驢子」一樣。他將上萬公頃的土地分撥聯合水果公司,並且給其免稅資格;他還讓美國軍隊在瓜地馬拉駐軍。他常常拿自己與拿破崙皇帝進行比較,並且在全國各個機關安插軍隊人員,對國家實行軍事化管理,還經常到各地「視察」。

在這種背景之下,中產階級也開始不滿意,各種示威反抗接二連三出現,烏維科陣營內部也有分裂跡象。迫於壓力,烏維科假意宣布勒1944年舉行「大選」,隨後操縱選舉並立費德里科·邦賽·懷伊德斯為傀儡總統。此舉進一步引發社會各界不滿,政府與軍隊內部也開始分裂。反對勢力組織起來,當年10月,一位被烏比科流放到薩爾瓦多的軍官哈科布·阿爾本斯·古斯曼帶領一群革命士兵同學生發動政變。新政府成立後不就就宣布改革,擴大工人與農民的權利,又於1952年通過法律宣布重新分配土地,直接威脅到大地主與聯合水果公司的利益。

於是,美國政府迅速命令中央情報局著手展開PBFORTUNE行動,要求清剿瓜地馬拉的「共產主義叛亂」。瓜地馬拉右翼軍官卡洛斯·卡斯蒂里奧·阿爾馬斯被美國人選中並發動政變,終止了改革。他解散左翼政黨與團體,禁止組織工會,並將土地還給聯合水果公司以及地主。此舉導致全國種族主義歧視、剝削與壓迫泛濫,為內戰的開頭埋下基礎。

過程

[編輯]

卡洛斯·卡斯蒂里奧·阿爾馬斯發動政變3年後,就被其自家警衛射殺,動機不明。米格爾·伊迪戈拉斯·弗恩特斯上台,繼續高壓統治。1960年11月13號,一群左翼軍官發動政變失敗。一部分人被處決,逃走的就去瓜地馬拉東部的山林之中打游擊,並得到古巴革命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的支持。瓜地馬拉內戰正式拉開序幕。

1964年開始,政府軍於東部地區發動大規模攻勢,企圖剿滅左翼游擊隊。美國也不斷增加對瓜地馬拉軍政府的支援,並與1965年派出美國特種部隊進入瓜地馬拉。但是這場戰爭註定是全民族性質的,在瓜地馬拉廣大城鎮與農村,每一片土地上全有對游擊隊滿懷感激之情的人民,就連首都瓜地馬拉城也不例外。軍政府為保護自身安全、監控全國局勢,著手建立起總統情報機構,進行殘酷鎮壓的統治,在數十年裡做出暗殺屠殺種族滅絕(含種族文化滅絕種族滅絕式強姦)、對婦女實施性暴力(尤其是對瑪雅人)等相關事件層出不窮,駭人聽聞。而美國軍事干預於卡特政府上台之後被迫逐步撤出瓜地馬拉,原因也是種族屠殺事件已經被公之於眾。

注釋

[編輯]
  1. ^ 1.0 1.1 Schmid; Jongman. Political terrorism. 2005: 564 [1 January 2016]. ISBN 97814128156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4). The URNG was the result of the merger of the left-wing armed groups, EGP, ORPA, FAR and PGT, supported by the FDR of El Salvador and the Nicaragua NDF. The PAC were local militias created by the Guatemalan Government.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Coll, Alberto R. Soviet Arms and Central American Turmoil. World Affairs. Summer 1985, 148 (1): 7–17. JSTOR 20672043. 
  2. ^ 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 Military Intelligence Summary, Volume VIII Latin America (U) (PDF).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3. September 1981 [4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11-08).  |volume=被忽略 (幫助)
  3. ^ Doyle, Kate; Osorio, Carlos. U.S. policy in Guatemala, 1966–1996.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13 [18 August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9).  |volume=被忽略 (幫助)
  4. ^ Hunter, Jane. Israeli foreign policy: South Africa and Central America. Part II: Israel and Central America. Guatemala. 1987: 111–137. 
  5. ^ Beit-Hallahmi, Benjamin. The Israeli Connection: Whom Israel Arms and why. Armenian Research Center collection. I.B.Tauris. 1987: 80. ISBN 9781850430698. 
  6. ^ Schirmer 1988,第172頁.
  7. ^ Peter Kornbluh. The Pinochet File: A Declassified Dossier on Atrocity and Accountability. New York: The New Press. September 11, 2003: 587. ISBN 1-56584-586-2. 
  8. ^ Comisión para el Esclarecimiento Histórico: Agudización. Agudización de la Violencia y Militarización del Estado (1979–1985). Guatemala: Memoria del Silencio. 1999 [20 Sept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6) (西班牙語). 
  9. ^ 9.0 9.1 Steadman, Stephen John; Rothchild, Donald S.; Cousens, Elizabeth M. Ending civil war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ace agreement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2: 165. ISBN 978-1-58826-083-3. 
  10. ^ 10.0 10.1 Gallardo, María Eugenia; López, José Roberto. Centroamérica. San José: IICA-FLACSO. 1986: 249. ISBN 978-9-29039-110-4 (西班牙語). 
  11. ^ Sachs, Moshe Y. Worldmark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s: Americas. New York, NY: Worldmark Press. 1988: 156. ISBN 978-0-47162-406-6. 
  12. ^ Briggs, Billy. Billy Briggs on the atrocities of Guatemala's civil war. The Guardian (London). 2 February 2007 [17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1). 
  13. ^ BBC. Timeline: Guatemala. BBC News. 9 November 2011 [3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0). 
  14. ^ CDI 1998.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