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烏拉圭歷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烏拉圭歷史分成多個時期:哥倫布前時期、殖民時期、建立國家時期和現代烏拉圭

哥倫布前時代和殖民時代

[編輯]

在1512年至1513年,葡萄牙人最早探索了今烏拉圭地區。1516年初西班牙探險家胡安·迪亞斯·德索利斯抵達這裡。自1680年後一直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爭奪。最後在1726年由西班牙人贏得,成為西班牙殖民地,建立蒙特維多軍事港口。1776年西班牙把這區併入拉布拉他總督轄區,當時稱為「拉布拉他河東岸區」(Banda Oriental)。

爭取獨立

[編輯]
荷西·赫瓦西奧·阿蒂加斯

19世紀初期,整個由西班牙統治的拉丁美洲各地,紛紛出現獨立戰爭。1811年烏拉圭的民族英雄荷西·赫瓦西奧·阿蒂加斯發動一些反抗西班牙的戰爭,如在1811年5月的拉斯彼德拉斯戰役英語Battle of Las Piedras (1811)擊敗了西班牙。在1814年烏拉圭和阿根廷東北部五省相繼脫離拉布拉他聯合省,組成以他為首的聯邦同盟英語Liga Federal,他任同盟的「保護者」。由於聯邦同盟的穩定日益增長和威望的不斷提升,驚動了葡萄牙政府,所以為了避免同盟的共和主義蔓延到鄰近殖民地巴西,1816年的8月,葡萄牙再次入侵,並於1821年7月把整個烏拉圭領地併入巴西,改名為西斯普拉丁省英語Provincia Cisplatina。1825年8月25日,以胡安·安東尼奧·拉瓦列哈為首的33名東岸人從阿根廷回國,收復了蒙特維多城,宣告烏拉圭獨立,並將8月25日定為國慶日。1828年蒙特維多條約英語Treaty of Montevideo (1828)確定烏拉圭主權。

烏拉圭大戰爭(1839年—1852年)

[編輯]
曼努爾·奧里韋
弗魯克圖奧索·李維拉

烏拉圭政局分裂成兩個黨,保守派曼努爾·奧里韋白黨和自由派弗魯克圖奧索·李維拉紅黨。烏拉圭不斷捲入鄰國軍事衝突,並且爆發內戰,死傷無數。

科羅拉多派(紅黨)比較親自阿根廷流亡至此的自由聯合派,他們很多人在蒙特維多避難。而白黨的總統曼努爾·奧里韋是阿根廷總督胡安·曼努爾·德·羅薩斯的親密摯友。當法國於1838年封鎖布宜諾斯艾利斯,奧里韋站在羅薩斯這邊。這個導致科羅拉多派以及流亡阿根廷的聯合派尋求法國的幫助來反對奧里韋。1838年7月15日,科羅拉多派領導的軍隊推翻總統,並使他逃離至阿根廷。阿根廷聯合派在蒙特維多建立了流亡政府並秘密尋求法國援助。1839年,李維拉向羅薩斯宣戰。這場衝突持續13年,並成為聞名的烏拉圭大戰爭。

內戰後發展

[編輯]

在內戰後,來自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移民持續穩定的來到烏拉圭。烏拉圭從歐洲收留了大批移民,並以農業出口為烏拉圭重要經濟命脈。烏拉圭經濟得到增長,蒙特維多成為這一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

20世紀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烏拉圭站在反德國的陣營中並且和德國斷交。烏拉圭並沒有參與作戰行動。

1930年烏拉圭被選為第一屆國際足總世界盃的舉辦國。儘管當時吸引力不及現在,但烏拉圭於主場戰勝鄰國阿根廷奪得冠軍,增加了國家自豪感。

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不斷爆發戰事,大量農產品從烏拉圭輸出,令依賴農業為生的烏拉圭成為富裕國家。二戰結束後,由於國際農產品價格不斷下滑,令烏拉圭經濟陷入長期性衰退。經濟蕭條令烏拉圭政局陷入混亂,多次發生軍事政變,因此逐漸成為經濟落後的國家。

21世紀

[編輯]

2004年,塔瓦雷·瓦斯奎茲當選總統,2005年3月1日正式就任烏拉圭總統,是該國歷史上第一位左翼總統。隨著廣泛陣線上台執政,採取溫和的社會經濟改革,烏拉圭經濟迅速崛起,在2004年到2008年,GDP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長,貧困人口從33%下降到21.7%,2011年更下降至18.6%,稱為拉美國家的一大亮點。在全球金融危機下,經濟增長速度受限,但政府通過更高的公共支出和投資,成功避免了經濟衰退,使得2010年的烏拉圭經濟仍然以超過7%的速度增長。

2013年,烏拉圭獲選經濟學人的年度代表國,獲選原因為烏拉圭總統荷西·穆希卡的平民風範享譽世界;以及在2013年4月通過了同性婚姻法案[1];和2013年7月,烏拉圭為了處理犯罪率而通過法案成為世界上首個將大麻買賣合法化的國家。

參考資料

[編輯]
  1. ^ Same-sex marriage bill comes into force in Uruguay. BBC News. 2013-08-05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