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日报
华侨日报 Wah Kiu Yat Po/ Overseas Chinese Daily News | |
---|---|
类型 | 日报 |
版式 | 大报 |
持有者 | 华侨日报有限公司 |
创办者 | 岑维休(已殁) |
主编 | 陆锦荣(末任) |
创刊日 | 1925年6月5日 |
停刊日 | 1995年1月12日(69年7个月) |
政治立场 | 中间偏右(亲国民党) |
语言 | 繁体中文 |
总部 | 英属香港鲗鱼涌糖厂街南华早报大楼 |
售价 | 港币5元正 |
华侨晚报 Wah Kiu Man Po/ Overseas Chinese Evening News | |
---|---|
类型 | 晚报 |
版式 | 大报 |
持有者 | 华侨日报有限公司 |
创办者 | 岑维休(已殁) |
主编 | 岑才生 |
创刊日 | 1945年4月1日 |
停刊日 | 1988年4月1日(43年) |
政治立场 | 中间偏右(亲国民党) |
语言 | 繁体中文 |
总部 | 英属香港鲗鱼涌糖厂街南华早报大楼 |
售价 | 不定 |
《华侨日报》(英语:Wah Kiu Yat Po/Overseas Chinese Daily News[1])是香港一份已停刊的中文报章,创刊于1925年6月5日。前身为旅港华商总会同人所办,专以传递商务消息的《华商总会报》,而《华商总会报》的前身是香港出版的首张中文报纸《中外新报》,后因华商总会无意续办,由岑维休、陈楷等承购,易名《华侨日报》,同时报馆地址亦由乍畏街迁到荷李活道。《华侨》曾为香港销量最高的报纸,在华人社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45年至1988年间,更曾另立《华侨晚报》(英语:Wah Kiu Man Po/Overseas Chinese Evening News)。然而,《华侨》终不敌于九十年代激烈的报业竞争,几度易主后终于1995年1月12日停刊。
1925年,省港大罢工期间,大量铅字工人旷工,不少报纸被逼停刊,因为岑维休曾办石印公司,当时报纸仍能继续出版,只是排版有所改变,字体较大。二战后《华侨日报》、《工商日报》和《星岛日报》成为当时香港最主要的三大报纸,亦是亲国民党的报纸。
1991年该报被《南华早报》收购,1994年初由香树辉接手,1995年1月12日因亏损多时宣布停刊,共发行近70年,如果将其前身一一计入(可追溯至1857年创刊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则有138年历史之久。《华侨日报》也是香港首份星期日出版的报纸。由于其历史关系,亦成为香港历史事件翻查的主要对象档案之一。
除了刊印报纸外,《华侨日报》亦有编印《香港年鉴》和《香港法律汇编》等刊物,纪录香港历史大事和推动香港法律中文化。1937年该报更将业务拓展到澳门,创立《华侨报》,直至六十年代才分家。
历史
[编辑]前身
[编辑]《华侨日报》的前身牵涉到三份报纸,分别是《香港船头货价纸》、《中外新报》和《香港华商总会报》。据说《孖剌西报》(Daily Press)因印制《英华字典》购入一批中文活字。为善用资源,该报在1857年另刊中文版,名为《香港船头货价纸》,逢周二、四、六出版,以商船往来、广告资讯等为主,被视为是中国报业史上首份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2]。其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和《中外新报》,于民国初年以不畏强权、为时而著见称,曾以辛辣文笔抨击当时广东军阀龙济光的管治无方,深受广东省人民欢迎,销量急增至逾万份[3]。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股东离场以致报社经营困难。此时,已退守海南岛的龙济光收购《中外》,改变报社的政治立场,故使读者群日渐流失。最后因龙氏被驱逐至北京,该报被逼停刊,交予香港华商总会接办。
1919年,《中外新报》被改组为《香港华商总会报》,并与《孖剌西报》共同刊印。直至1923年,两报联办合约届满,华商总会遂将报馆迁往乍畏街,并斥资15,000元添置印刷机器,自行出版报纸[4]。《香》延续《中外新报》的传统,定期刊登货价行情和船期信息,报道经济行情和工商业新闻为主,又首创聘请专员采访,亦是香港首份兼出晚报的日报。
1925年,因亏蚀严重,华商总会遂将报社转售予岑维休等人,及后迁往荷李活道,易名为《华侨日报》。虽几经易手,该报一直着重报道商业消息和华人社团动向,直至1995年停刊为止[5]。
战前时期
[编辑]《华侨日报》创办人岑维休1915年获《南华早报》聘为校对文员,得到时任总编辑怀利(Ben Wylie)的赏识,未几获擢升为营业部高级职员[6]。岑氏在怀利的鼓励和协助下,决定离开《南早》自立门户,于1925年伙同兄长岑协堂和陈楷承顶《香港华商总会报》,并在同年6月5日正式创立《华侨》[7]。该报首创周日不停刊的本地先河,透过石印让报纸可于排字工人休假时仍可出版,因而成功克服不久后爆发的省港大罢工之冲击。另外,该报于上海、广州特派采访专员,让中国各地的新闻可第一时间详尽报道。《华侨》也首创晚间采访组,让晚上突发新闻亦能载录于翌日日报上,得以抗衡当时为主流的英文报章。
《华侨日报》沿用前身《香港华商总会报》的工作人员,包括编总辑李大醒。李氏离职后,岑维休便聘请好友、《广东英文新报》(Canton Daily Sun)记者胡惠民接任老总一职。胡氏亲赴上海物色记者,让上海的新闻可第一时间透过电报传到香港,成功开拓在港上海人的读者群[8]。
1925年,省港大罢工席卷广州和香港,多份本地报章受工潮波及被逼停印。《华侨日报》因能克服出版困难,并得到《南华早报》提供一手新闻,成功在罢工期间照常刊印,独家报道工潮新闻[9]。期间,《华侨》须改变印刷方式、版面篇幅、派送方式和提高售价。该报最初对罢工持否定态度,及后逐渐同情罢工工人的爱国行为,但如常印报的做法遭到华人社群的抨击,更被贬称为“汉奸报”。岑维休则认为中文报纸有责任深入报道是次工潮,维持印报符合工商界和爱国同胞的期望。[8]
省港大罢工后,《华侨》跃升为香港中文报章的龙头,1933年率先获港英政府承认为登载法律广告的有效刊物,渐与港府建立良好关系。除了与华人社团和文教界保持合作外,该报亦致力行善,救助贫苦难民。
二战及日占时期
[编辑]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香港市民对战事新闻的需求大增,报纸销量随之急升。以华人为主的香港社会反日气氛高涨,政治立场素来中立的《华侨日报》之编采立场亦转以抗日为主。该报曾多次发动侨胞捐献运动,收集香港和海外读者的捐款购置60多辆救伤车,支援抗日战事[10]。
1941年12月香港攻防战爆发,香港于同月月尾进入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本占领时期。《华侨》是沦陷期间少数能继续出版的报章,其他报社大多被日军强行合并整改,或挪用其器材印制日文刊物。当时香港新闻界受日本军政府的严格监视和控制,新闻内容必须采用官方指定的通讯社稿件,自行采访的新闻必须经过审查才可发报,故当时每份报纸的内容均清一色地歌颂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及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华侨》编辑利用五花八门的写作技巧暗中传达反日信息,例如以推背图隐喻盟军反攻的消息,借此激励港人的士气[11]。1945年8月日本投降,本地报业随即复兴起来。
战后时期
[编辑]二次大战后,《华侨日报》于1945年4月1日另立《华侨晚报》,填补日报的不足。晚报由岑维休之子岑才生主管,每日中午12时和下午4时出报,内容较注重通俗和趣味性,有别于日报的平稳庄重。晚报亦曾连续多年举办十大明星选举及十大歌星金骆驼奖,以表扬香港演艺界幕前艺人并推动香港演艺发展。[8] 晚报的主要版面包括国际新闻、本港新闻、“华侨体育”、“东风西雨”、“夜声晚趣”等。[12] 两报各自运作,互不干涉。可惜因亏损累累,晚报于1988年4月1日终告停刊。
随着196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华侨日报》面对更大的同业竞争,虽不断引入外国先进的印刷器材,但予人印象老化,销量渐被《成报》和《东方日报》后来居上。自1980年代起,《华侨》加强财经资讯、娱乐新闻、教育辅导和副刊内容。1990年代初试图精简内容,改善排版,吸引财经读者,但已无法与对手《信报》和《经济日报》匹敌。1991年,《华侨日报》销量只得五万余份,不入全港十大,文教界读者亦渐转投《明报》怀抱。[13]
易手与停刊
[编辑]1985年,《华侨日报》的灵魂人物、社长岑维休逝世,资深总编辑何建章也于1987年退休。接手的岑才生不愿艰苦经营报社,面对香港前途问题,最终在1991年卖盘予南华早报集团,结束岑家六十多年的办报生涯[14][15]。
南早接手后仍无法改善《华侨》的经营情况,两年间亏蚀逾千万元。1993年12月,香树辉财团斥资2,000万收购该报,入主董事局。香氏致力改革《华侨》,虽令报纸年轻化,销路亦渐见好转,但因成本上涨加上经济不景,最终在1995年1月12日停刊。消息一出,外界无不感到诧异,港督彭定康亦赞扬《华侨》在香港新闻界的杰出地位,对其停刊感到难过[16]。
英文名称
[编辑]《华侨日报》有两个英文名称,分别为意译的“Overseas Chinese Daily News”和粤语音译的“Wah Kiu Yat Po”。创刊初期采用前者,但因海外华人(Overseas Chinese)之名未能准确反映香港华人读者群,亦难以争取中国大陆的市场,故于1920年代开始改用音译英文名称。不过在该报停刊前夕的1994年,香树辉着手改革报社时便改回最初的意译英文名称。[8]
在香港文教界影响
[编辑]因为经常刊载中学、大学的活动消息,《华侨日报》有不少香港文教界读者。后来被《明报》和《星岛日报》取代。报纸另设助学金,于1958年创立(和现“香港赛马会助学金”有部分之关系,助学金与报纸一同停办)。现时南华早报仍以华侨日报之名义开设大专学生贷款基金。
读者论坛
[编辑]该报设有“读者论坛”,是公众或机构致函该报所展示的报章版位,通常是第二版第一页或另外标示。当时,无论市民、以至大型机构(例︰中华巴士、东华三院、以至丽的电视)都会利用“读者论坛”向公众发表看法、询问机构一些事宜或与读者交流。在1970年代,每到公开考试季节都会有大批考生在“读者论坛”询问考试举办单位各样疑难(例︰填漏资料、疑似试题外泄、担忧等)[17][18][19]。
政治立场
[编辑]创刊以来,《华侨日报》坚称没有明显的政治立场,一直以香港人的利益作出发点[8],亦较注重工商界的声音。在处理省港大罢工及二次大战的新闻时,《华侨》均抱持较客观理性的态度,且在日治期间照常刊印的做法更曾被国民政府斥为“汉奸报”,而岑维休在战后一度被国府列为“文化汉奸”并予以通缉,且为引导至广州受审名单的首位。[20]。不过,岑家的政治取态明显亲国民政府,岑才生长年活跃于香港政界及台湾侨界,更获委任为中华民国华侨救国联合总会(侨联总会)的永远荣誉理事。事实上,《华侨日报》的立场处于中间偏右,该报报眉沿用民国纪年至1990年代,同时也较接近英属香港政府的立场,在六七暴动期间支持政府打击恐怖活动及平定左派暴乱[21]。在处理两岸议题时,该报的编采方针较迎合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例如会称呼蒋经国、李登辉为总统,又会以“中共”等字眼表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不承认,但相较于另一右派大报《工商日报》,该报对中共的立场较为温和,亦经常转载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中国大陆官方媒体的消息。
分支
[编辑]- 《华侨晚报》:创刊于1945年9月1日,每日发行两次,分别在中午12时正和下午3时出版。1988年4月1日停刊。
- 《华侨报》:1937年,赵斑斓和雷渭灵往澳门办报。最初《华侨报》隶属《华侨日报》,到1967年被赵收购,现为澳门第二大报纸。
报馆位置
[编辑]华侨日报自1925年起一直于荷李活道106-116号大楼办公,直到1992年才迁往糖厂街南华早报大楼(现太古坊林肯大厦),与南华早报在同一大厦办公至停刊为止。
现时荷李活道旧报馆已被拆卸,土地由恒基兆业购入,重建为住宅“聚贤居”。底层有一餐厅,名为"The Press Room"。
趣闻
[编辑]来稿照登,只字不改:曾有专栏作家在来稿下以细字要求编辑尽快发稿费,这段文字竟能只字不改见报。[来源请求]
电影取景
[编辑]《华侨日报》历史悠久,总部所在地荷李活道曾被不少电影取景拍摄,包括1987年电影《胭脂扣》,主角如花到报社登报寻人的一幕便于该报取景,陈旧的装潢与电影气氛不谋而合。另外,1960年的西片《苏丝黄的世界》则借用《华侨》的天台,拍摄维港的景致[22]。
参考资料
[编辑]- ^ Hong Kong Chinese newspaper closes down.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1995-01-11 [202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3).
- ^ 卓南生. 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1815-1874. 台北: 正中书局. 1998年. ISBN 9570911719.
- ^ 吴灞陵. 華僑日報的過去與現在. 香港年鑑第八回. 香港: 华侨日报. 1955年.
- ^ 周佳荣. 周佳荣、锺宝贤、黄文江 , 编. 香港中華總商會百年史. 香港: 香港中华总商会. 2002年. ISBN 9628669419.
- ^ 李家园. 華僑日報二三事. 香港報業雜談. 香港: 三联书店. 1989年. ISBN 9620406931.
- ^ Robin Hutcheon. SCMP, the first eighty years. Hong Ko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83. ISBN 962100022X.
- ^ 林友兰. 香港報業發展史. 台北: 世界书局. 1977年.
- ^ 8.0 8.1 8.2 8.3 8.4 丁洁. 《華僑日報》與香港華人社會 : 1925-1995. 香港: 三联书店、浸大当代中国研究所. 2014年. ISBN 9789620436635.
- ^ 庄玉惜. 街邊有檔報紙檔. 香港: 三联书店. 2010年. ISBN 9789620429927.
- ^ 華僑日報六十週年紀慶專刊. 香港: 华侨日报. 1985.
- ^ 郑镜明. 香港報業斷代史—香港淪陷期間的中文報業. 明报周刊. 1988年,. 1988年10月号: 107–108.
- ^ 刘蜀永 (编). 《簡明香港史(第三版)》.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 2016年: 439. ISBN 9789620440168.
- ^ 李少南. 香港的中西報業. 王赓武 (编). 《香港史新編》下冊. 香港: 三联书店. 1997年: 525. ISBN 9620413962.
- ^ 華僑日報經營權轉讓予南華早報 雙方達成收購協議下月生效. 大公报. 1991-12-13.
- ^ SCMP TO BUY WAH KIU YAT PO.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91-12-13.
- ^ Hong Kong's oldest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 closing. Agence France-Presse. 1995-01-12.
- ^ 华侨日报70年代报纸,可到香港公共图书馆多媒体资讯系统查阅。
- ^ “几个会考生提出若干疑难请求解答”,《华侨日报》,1971年6月16日,p.13。
- ^ “教育司禁映性教育片竟准电视放映”[永久失效链接],《华侨日报》读者论坛,1971年6月1日,p.11。
- ^ 郑明仁. 淪陷時期香港報業與「漢奸」. 香港: 练习文化实验室. 2017年. ISBN 9789887813200.
- ^ 「六七暴動」與「香港人」身份意識的萌生 (PDF). 香港中文大学. [2022-11-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1-25).
- ^ 郑明仁. 華僑日報 拍戲勝地. am730. 2018-03-15 [202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