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File:元康五年夏至改火詔書.jpg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这个文件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始文件 (4,592 × 3,448像素,文件大小:8.17 MB,MIME类型:image/jpeg


摘要

描述
中文(繁體):元康五年夏至改火詔書(地灣(A33)出土),臺北市南港區中研次分區中研里(舊庄)
English: The restoration of bound slips is mainly based on handwriting, format, and contents, excavation site, type of document, size, material, and approaching of Han institutions. Handwriting is the key in judging which slips should be grouped together, a connection which is undoubtedly strengthened if their format and contents share similarities. The restoration of "Yuankang wu nian zhaoshu" (Imperial edict of 61 B.C.), for example, was started by researchers Yu Shun and Lao Kan and later completed by Japanese scholar Oba Osamu. Noticing that two slips were written in the same format, Oba focused on other slips unearthed from the same location and compared forms and styles through his understanding of official documents. He was able to rejoin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an imperial edict which could only be learned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and stone inscriptions.
日期
来源 自己的作品
作者 氏子

许可协议

我,本作品著作权人,特此采用以下许可协议发表本作品:
Creative Commons CC-Zero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CC0 1.0 通用公有领域贡献许可协议授权。
采用本宣告发表本作品的人,已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在全世界放弃其对本作品拥有的著作权法规定的所有权利(包括所有相关权利),将本作品贡献至公有领域。您可以复制、修改、传播和表演本作品,将其用于商业目的,无需要求授权。

说明

添加一行文字以描述该文件所表现的内容
簡冊的復原主要是依據筆跡、格式和內容作判斷。並且必須考量到簡讀的出土地、形制、尺寸、材質,還有對於制度的理解等資訊。檢測大都是同一人書寫,所以筆跡是判斷的關鍵,若內容有相關,格式相似,其關聯性就越大。〈元康五年詔書〉的復原是由余遜、勞榦開其端,日本學者大庭脩集大成。大庭脩注意到兩枚有相同書寫格式的簡,開始聚焦其出土地的簡讀,透過對公文書的理解及形制、筆跡的比對,重視過去僅見於史籍、石刻上的詔書原貌。

此文件中描述的项目

描绘内容

创作作者 简体中文(已转写)

某些值没有维基数据项目

作者姓名字符串 简体中文(已转写):​氏子
维基媒体用户名 简体中文(已转写):​氏子

版权状态 简体中文(已转写)

文件来源 简体中文(已转写)

上传者的原创作品 简体中文(已转写)

ISO速度 简体中文(已转写)

3,200

曝光时间 简体中文(已转写)

0.25

焦距比数 简体中文(已转写)

5

焦距 简体中文(已转写)

23 毫米

文件历史

点击某个日期/时间查看对应时刻的文件。

日期/时间缩⁠略⁠图大小用户备注
当前2023年11月12日 (日) 13:292023年11月12日 (日) 13:29版本的缩略图4,592 × 3,448(8.17 MB)氏子Uploaded own work with UploadWizard

以下页面使用本文件:

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