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与改造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4年12月20日) |
解放与改造 | |
---|---|
类型 | 政治报刊 |
版式 | 半月刊 |
持有者 | 研究系 |
创办者 | 梁启超 |
编辑 | 张东荪、俞颂华、梁启超等 |
创刊日 | 1919年9月1日 |
停刊日 | 1922年9月5日 |
政治立场 | 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 |
语言 | 中文 |
总部 | 中华民国 上海→北京 |
《解放与改造》杂志是五四时期倡导自由主义(社会改良思潮)的主要报刊。1919年9月,杂志在上海创刊,以北平新学会名义出版。半月刊。32开本。第1卷共出8期,第2卷出16期。1920年迁至北京,是政团研究系的政论刊物。《解放与改造》是半月刊,32开本,创办者有张东荪、俞颂华、梁启超等,主编为梁启超。
《解放与改造》创刊时,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期刊《新青年》和《新潮》均因主持人参与了五四运动而暂停,《每周评论》则在1919年8月被北洋政府查封,《解放与改造》于是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一份重要刊物,尤其在社会主义思想传入方面功不可没。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解放与改造》缺乏深入的研究,迄今为止,研究《解放与改造》的专著尚未出现。[1]
宗旨和目的
[编辑]推动社会革新,反封建反军阀;鼓吹社会改良主义,研究社会主义,提倡无政府主义的第三种文明,但反对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解放与改造》创刊之时,正是国内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国外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利益交互的时候,苦闷前行的中国人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看到了一条新的道路。然而关于“社会主义”这个新鲜名词,当时很少有人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更不要说适不适合在中国发展。说白了,当时的人们被”如何改造中国“这一问题所困扰,正积极地寻找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在这种背景下创刊的《解放与改造》就表示:“我们当首先从事解放:就是使现在的自我完全从以前的自我解放出来,同时使现在的世界也从以前的世界完全解放出来。但解放不是单纯的脱除,乃是‘替补’(Complement)。替补就是改造:所以一方面是不断地解放,他方面是不断地改造。”所以,《解放与改造》的宗旨定位为“主张解放精神物质两方面一切不自然不合理之状态,同时介绍世界新潮以为改造地步”。
张东荪把自人类出现以来的文明分为三个时期,——封建主义文明、 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他 认为中国的文化运动 “ 应该专从无政府主义第三种文明去下培养功夫。要提倡互助的精神; 要培植协同的性格;要养成自治的能力;要促通合群的道德“。
内容设置
[编辑]作为一份以政论为主的理论性杂质,《改造》涉及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 有关社会主义的译介。
- 心理学、哲学、生物学、社会学等西方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输入。
- 对中国各种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 文学和文化研究。
经历
[编辑]《解放与改造》杂志1919年9月1日发表了列宁的著述的第一篇中译作,即《俄国政党与无产阶级的任务》,报刊上关于俄国革命和布尔什维克的报道此后越来越多。1919年9月15日,杂志发表了日本人写的《列宁、托洛茨基及其原则的实现》的译文,里面第一次介绍托洛茨基。
历史
[编辑]- 1920年,杂志更名为《改造》。
- 1922年9月出版第4卷第46期停刊。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一份十分重要的杂志,《改造》与北京的《新青年》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但是与《新青年》不同的是,它的创办者和核心撰稿人不是大学里无党无派的教授,而是曾经与军阀关系密切的研究系知识分子。(虽然杂志发行时,研究系的精神领袖梁启超及骨干张君劢、蒋百里等人均不在国内,但《解放与改造》却是在梁启超指导下创刊的。)[1]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郑大华;高娟. 《改造》与“五四”社会主义之传入 (中文).[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