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File:薯榔染-108-com-en-337-re-201909231147535d883ce6314290.jpg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這個檔案來自維基共享資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原始檔案(3,334 × 2,803 像素,檔案大小:588 KB,MIME 類型:image/jpeg


摘要

描述
中文(臺灣):在化學纖維尚未發明或普及的年代,漁撈作業所使用的網具,都是天然材質(主要為棉、麻)所製作。類此天然植物纖維製作的網具,在反覆浸泡於海水、曝曬於烈日的使用過程中,很容易破損或裂解;也因此,昔日以網具撈捕為漁法的南方澳多數船隻,每年都必須將漁網以薯榔汁液浸染一次。   薯榔為一種多年生爬藤植物,常可見於台灣中低海拔之平地或山區。該植物可用來染色的部分,其實是它的地下塊莖。其形大致與芋頭相似而更顯不規則狀,有些則比芋頭來得碩大。 切開薯榔塊莖,可見其莖肉呈現赭紅色。將之切塊刨絲、搾出汁液,則可拿來染布、染漁網。為什麼先民─特別是漁民─要以之做為染料使用?除了其本身具有天然色素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薯榔塊莖富含膠質和丹寧,可增加植物纖維的強韌度,使得漁網較不易破損、更加強韌耐用。   然漁撈所使用的網具,現已多改用尼龍等化學纖維製作,所以「漁港薯榔染」的例行作業早不復有。而一般農家,也已無將衣衫染色以防髒汙的需求了,所以除了少數專事植物染創作的工藝活動外,「薯榔染」在台灣並不常見。倒是在中國大陸廣東一帶,仍保有一種高級織品「香雲紗」的製作技術;「香雲紗」又稱「莨綢」,(節錄)
來源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84392&IndexCode=Culture_Event
作者 創作者:吳小枚。貢獻者:
拍攝地點24° 34′ 56.66″ 北, 121° 52′ 09.03″ 東 Kartographer map based on OpenStreetMap.位於此地的本圖片與其他圖片: OpenStreetMapinfo

授權條款

w:zh:共享創意
姓名標示
此檔案採用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臺灣授權條款。
您可以自由:
  • 分享 – 複製、發佈和傳播本作品
  • 重新修改 – 創作演繹作品
惟需遵照下列條件:
  • 姓名標示 – 您必須指名出正確的製作者,和提供授權條款的連結,以及表示是否有對內容上做出變更。您可以用任何合理的方式來行動,但不得以任何方式表明授權條款是對您許可或是由您所使用。

說明

添加單行說明來描述出檔案所代表的內容

在此檔案描寫的項目

描繪內容

著作權狀態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有著作權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創用CC姓名標示3.0台灣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視角坐標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24°34'56.658"N, 121°52'9.030"E

多媒體型式 繁體中文 (已轉換拼寫)

image/jpeg

檔案歷史

點選日期/時間以檢視該時間的檔案版本。

日期/時間縮⁠圖尺寸用戶備⁠註
目前2022年4月13日 (三) 10:13於 2022年4月13日 (三) 10:13 版本的縮圖3,334 × 2,803(588 KB)Muyueh Bot

下列頁面有用到此檔案:

詮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