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粵北會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粵北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在廣東中北部山區展開的大規模戰役。日軍為了攻佔領當時的廣東省戰時政府駐地韶關,打通粵漢鐵路,分別於1939年12月、1940年5月、1944年11月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向粵北進攻的戰役。前兩次以中國軍隊全面勝利告終。第三次粵北戰役,日軍攻佔了韶關,打通了粵漢鐵路,廣東省國民政府被迫向西部山區遷移。

第一次粵北戰役

[編輯]

1939年,日軍佔領廣州後,企圖進犯曲江。為確保粵北防區,余漢謀指揮部隊阻擊日軍北犯,從而開始第一次粵北會戰。第一次粵北戰役,是當時廣東戰區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鬥最激烈的戰鬥,歷時近一個月,最後以日軍的敗退結束。 第一次粵北戰役分為3個階段:1939年12月18~26日為防禦階段,26~31日為反攻階段,1940年1月1~8日為追擊階段。1939年12月26日,余漢謀下令全線反攻,其中第六十二軍由佛岡向從化、牛背脊間迂迴前進,重點反攻牛背脊,將北進的日軍分割為兩股,爾後集中兵力各個包圍殲滅。由於日軍粵北兵力受損,加之補給困難,粵北日軍於1940年1月1日向廣州方向撤退,第一次粵北戰役以中國方面勝利結束。整個戰役共殲敵軍官236人、士兵9800餘人。

第二次粵北戰役

[編輯]

第一次粵北戰役後,日軍敗退廣州、增城,進行整訓和補充。1940年5月上旬,在日軍司令官安藤利吉的指揮下,第十八、三十八、一0四師團約兩萬人,戰車數十輛,以及第二十一獨立飛行隊30餘架飛機,再次向粵北進犯。中國守軍依託工事,在前沿阻擊日軍,對於深入縱深的敵軍,則集中兵力進行圍殲。經過一個月的拉鋸戰,日軍撤退。

此次戰役分為3個階段:1940年5月13~23日為防禦階段,5月24~31日為爭奪階段,6月1~12日為追擊階段。短短一個月期間,經過多次拉鋸戰,一五二師守住良口制高點石榴花山,6月12日,日軍潰退回廣州,恢復戰前雙方陣地原態勢。

第三次粵北戰役

[編輯]

1944年11月,日本侵略軍集合兩萬餘兵力,發動了第三次粵北會戰,打通了粵漢鐵路,並於1945年初攻佔韶關,廣東省政府隨之向西部山區遷移至連州,直至抗戰勝利才遷回廣州

參考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