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姆沙德·阿卜杜拉耶夫
沙姆沙德·阿卜杜拉耶夫 | |
---|---|
出生 | Шамшад Маджитович Абдуллаев 1957年11月1日 蘇聯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費爾干納 |
逝世 | 2024年10月23日 哈薩克阿拉木圖 | (66歲)
語言 | 俄語 |
國籍 | 蘇聯 烏茲別克 |
創作時期 | 1987-2024 |
體裁 | 詩歌、散文 |
文學運動 | 費爾干納詩派 |
獎項 | 安德烈·別雷獎(1994) 旗幟雜誌獎(1998) 俄羅斯葉利欽中心獎(2006, 2013) 羅馬美國學院約瑟夫·布羅茨基紀念獎學金基金 (駐村,2015) [1] |
沙姆沙德·馬吉托維奇·阿卜杜拉耶夫(俄語:Шамшад Маджитович Абдуллаев;烏茲別克語:Shamshod Majitovich Abdullayev;1957年11月1日—2024年10月23日),是以俄語寫作的烏茲別克詩人、作家和翻譯家,費爾干納詩派的共同創辦人。[2]
1991年至1995年間,阿卜杜拉耶夫擔任塔什干詩歌雜誌《東方之星》(Звезда Востока)的末任主編。第一本詩歌合輯《間隙》(The Gap)由俄羅斯聖彼得堡當地雜誌《米京》(Митин)出版。阿卜杜拉耶夫憑藉該作取得1994年的安德烈·別雷獎。[3]
生平
[編輯]1957年11月1日,阿卜杜拉耶夫生於費爾干納。費爾干納時屬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4][5]阿卜杜拉耶夫就讀費爾干納的師範學校,於1979年取得俄羅斯文學的學位。
早年
[編輯]1975年至1979年,阿卜杜拉耶夫就讀費爾干納的師範學校[6],主修俄羅斯文學。1990 年代初,蘇聯解體前夕,阿卜杜拉耶夫前往塔什干,在當地報社《東方之星》(Звезда Востока)工作。《東方之星》,由烏茲別克斯坦共產黨於1932年創辦[7],出版烏茲別克作家的文學作品。1991年,阿卜杜拉耶夫成為雜誌詩歌專欄的主編。
1992年,阿卜杜拉耶夫出版了處女作《區間》(Промежуток)。阿卜杜拉耶夫的《區間》融合了現代主義與烏托邦、蘇聯與中亞神話,在烏茲別克、俄羅斯和後蘇聯國家取得廣泛讚譽,展現獨樹一幟的中亞風格。[8]
1994年,出版詩集《間隙》(The Gap),在俄語世界一舉成名。
同年,阿卜杜拉耶夫獲安德烈·別雷獎,成為首位獲得俄羅斯最負盛名的非官方文學獎項的烏茲別克斯坦。[3]
此舉引起烏茲別克較傳統的共產主義者及烏茲別克民族主義新興詩人的反對,攻擊阿卜杜拉耶夫以俄語寫作。1995年,阿卜杜拉耶夫因此被迫辭去《東方之星》主編一職。[8][9]
海外認可
[編輯]離開《東方之星》後,阿卜杜拉耶夫開始在烏茲別克境外出版詩歌,特別是俄羅斯。阿卜杜拉耶夫詩作發表在多家俄羅斯獨立文學雜誌上,如聖彼得堡的《米京》(Митин)、葉卡捷琳堡的《烏拉爾新報》。[7]
1997年,阿卜杜拉耶夫自行出版詩集《慢夏》(медленное лето)。同年,阿卜杜拉耶夫亦出版俄芬文集《誰說》(Кто говорит),探討了俄羅斯與芬蘭間的文化關係。1998年,阿卜杜拉耶夫憑此取得俄羅斯文學雜誌《旗幟》的「旗幟雜誌獎」(俄語:Премия журнала «Знамя» за эссеистику)。[7]
2003年,阿卜杜拉耶夫出版了第四本詩集《固定表面》(Неподвижная поверхность)。[7]
2015年,阿卜杜拉耶夫參加賓夕法尼亞大學舉辦的關於翻譯俄羅斯詩歌的研討會「你的語言,我的耳」(Your Language My Ear)。除阿卜杜拉耶夫外,與會者還有幾位重要的翻譯家,如俄羅斯女詩人波利娜·巴爾斯科娃(Polina Barskova)、哲學家楚赫洛夫(Keti Chukhrov)、亞莉珊卓·佩特洛娃(Alexandra Petrova)、亞歷山大·斯基丹(Aleksandr Skidan)。[10][11]
2017年4月,阿卜杜拉耶夫在《文字無國界》(Words Without Borders)上以俄語發表3首新詩。[12]
2024年10月23日,阿卜杜拉耶夫因癌症去世[9] ,享年67歲。[13]
費爾干納詩派
[編輯]阿卜杜拉耶夫是費爾干納詩派的創辦人與代表詩人。詩派以阿卜杜拉耶夫的家鄉費爾干納為基地。1990年,阿卜杜拉耶夫與烏茲別克詩人哈米德·伊斯梅洛夫和哈姆達姆·扎基洛夫(Hamdam Zakirov)共同創辦詩派。[14]
費爾干納詩派被認為是在後蘇聯時代重建新的烏茲別克文學,發明不同於後殖民性的新型主體性。[15]
參考
[編輯]註腳
[編輯]- ^ Shamshad Abdullaev. World Literature Today. [2020-02-04] (英語).
- ^ Flynn, Moya; Kosmarskaya, Natalya; Sabirova, Guzel. The Place of Memory in Understanding Urban Change in Central Asia: The Cities of Bishkek and Ferghana. Europe-Asia Studies. November 2014, 66 (9): 1501–1524. S2CID 153602375. doi:10.1080/09668136.2014.957926.
- ^ 3.0 3.1 Shamshad Abdullaev, photo, biography. persona.rin.ru. [2020-02-04].
- ^ Shamshad Abdullaev. [2017-11-15].
- ^ People | Shamshad Abdullaev | The Heyman Center for the Humanitie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heymancenter.org. [2020-02-04].
- ^ Шамшад Абдуллаев | Новая карта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www.litkarta.ru. [2020-03-13].
- ^ 7.0 7.1 7.2 7.3 Шамшад Абдуллаев. library.ferghana.ru. [2020-03-04].
- ^ 8.0 8.1 Platt, Kevin M. F. The World's Central Asian Heart: The Poetry of Shamshad Abdullaev. Common Knowledge. 2018-09-25, 24 (3): 461–463. ISSN 1538-4578. S2CID 150080819. doi:10.1215/0961754X-6940478 (英語).
- ^ 9.0 9.1 Mirovalev, Mansur. Remembering Shamshad Abdullaev, the world-class Uzbek poet too few knew. Al Jazeera. [2024-11-04] (英語).
- ^ Participant Bios 2015 – Your language my ear // Твой язык моё ухо. web.sas.upenn.edu. [2020-07-20].
- ^ Publications – Your language my ear // Твой язык моё ухо. web.sas.upenn.edu. [2020-07-20].
- ^ Abdullaev, Shamshad. Three Poems. Words Without Borders. April 2017 [2020-02-04].
- ^ В Алматы скончался известный ферганский поэт Шамшад Абдуллаев. rus.ozodlik. 23 October 2024 [23 October 2024].
- ^ Korchagin, Kirill. "When We Replace Our World …". Russian Studies in Literature. 2017-10-02, 53 (3–4): 205–232. ISSN 1061-1975. S2CID 194904913. doi:10.1080/10611975.2017.1416533.
- ^ Lipovetsky, Mark (編). The Fergana School of Poetry: In Search of a Postcolonial Subject.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oviet Underground Culture. 2023: 35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