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麟
李兆麟 |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別名 | 李超蘭(原名) 曾用名李烈生、李蘭遜、張玉華、張壽籛 |
出生 | 大清奉天省遼陽州 | 1910年11月2日
逝世 | 1946年3月9日 中國松江省哈爾濱市道裏區水道街9號 | (35歲)
墓地 | 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兆麟公園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配偶 | 李淑香 金伯文(1937年-1946年) |
兒女 | 長子,李 玉 長女,李 石 肇 華(1940年11月-1945年前) 立 克 張卓婭 |
父母 | 父親:李文斌 母親:楊長秋 |
母校 | 中國大學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中國共產黨 蘇聯 |
服役 | 東北抗日義勇軍 東北抗日聯軍 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88步兵旅 |
軍銜 | 少校(蘇聯紅軍時期) |
參戰 | 抗日戰爭 八月風暴 |
李兆麟(1910年11月2日—1946年3月9日),原名李超蘭,曾用名李烈生、李蘭遜、孫正宗、張玉華、張壽籛,乳名小升子,漢族,遼寧遼陽人。是中共北滿省委主要領導人,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他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濱江省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東北局北滿分局委員,哈爾濱市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等職。[1]
生平
[編輯]早年經歷
[編輯]1910年11月2日(農曆十月初一),李兆麟出生於遼寧省遼陽縣鏵子鄉小榮官屯(今屬遼陽市燈塔市)一個富農家庭,祖籍山東文登縣大水泊,是清朝康熙年間闖關東的後人[2]。其父李文斌,字雅軒、光烈。1887年3月1日(光緒十三年農曆二月初七)生,1911年畢業於奉天高等警務學校,先後在莊河縣,奉天南關四局任職。李兆麟8歲進入本村私塾讀書,後進入大榮官屯初級小學,呂方寺公立高級小學學習,高級小學畢業後李兆麟又進入榮官屯的一家私塾讀書2年,求學期間,由於李兆麟擅長繪畫,書法和吹簫等,並且學習優異,在校期間頗受鄉民和師生歡迎。[1]
1923年,李兆麟的父親李文斌因涉嫌一樁日本女子被害案而被逮捕關押,於1926年死於獄中。父親去世後,李兆麟輟學務農,但仍堅持自學,並關心時事。1930年,大榮官屯村村長張復儉向鄉民勒索錢財,鄉民皆敢怒不敢言,唯有李兆麟向張復儉提出質問,將張問的無言以對,由此獲得了鄉民的支持,被選為大榮官屯村副村長。[1]
1930年,李兆麟的姨父張一吼(曾任東北軍軍官,後加入中共地下黨)回家探親,李兆麟常到張一吼家中交談時事,張一吼還將進步書刊借給李兆麟閱讀。1931年5月,經張一吼介紹,李兆麟與中共地下黨員崔全樂(東北軍暫編第一旅的一名參謀)相識,李兆麟從崔全樂處了解到「五卅慘案」等國內外大事,並深入了解到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論。[1]
參與抗日活動
[編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佔領遼寧、吉林兩省大部。李兆麟由此決心參加抗日活動,以抵抗日本的侵略,在其妻子李淑香的支持下說服其母親,於11月輾轉抵達北平。到達北平後,李兆麟化名李烈生,經張一吼介紹加入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和北平反帝大同盟,為取得合法身份掩護其抗日活動,李兆麟還取得了北平私立華北大學學生的身份。[1]
在北平期間,李兆麟結識了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常委、中共地下黨員馮基平,夏尚志等人,李向兩人介紹了其家鄉遼陽的抗日鬥爭形式,並希望能重返家鄉組織抗日活動,馮、夏兩人則對此表示讚許。1931年年底,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派李兆麟到遼西義勇軍第四路軍耿繼周部任文書處處長。[1]
1932年2月8日,受中共北平市委和軍委指派,由馮基平帶領李兆麟等人回家鄉遼陽縣鏵子鄉小堡組織抗日義勇軍。因李兆麟對當地情況熟悉,便由其組織聯絡抗日隊伍。李兆麟以李蘭遜為化名,聯絡遼陽、瀋陽、本溪等地的抗日義勇軍組建成東北義勇軍第二十四路軍,並出任副總司令。[1]
1932年5月,李兆麟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秋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2年7月,小堡的抗日義勇軍成員發展到六七千人,並多次與日軍戰鬥。在此期間,李兆麟遂聯絡遼陽、奉天(瀋陽)的抗日義勇軍和抗日武裝決定進攻奉天,1932年8月28日,抗日義勇軍和各地抗日武裝向奉天發動進攻,義勇軍一度攻佔南關、機場等地,並破壞了航空處,兵工廠等地,燒毀飛機27架。1932年11月,日滿當局加緊了對小堡地區義勇軍的「圍剿」,在日軍重兵進攻下,義勇軍各部損失慘重並逐漸被瓦解和打散,李兆麟因此被迫離開遼陽,前往奉天尋找中共奉天特委。[1]
李兆麟到達奉天后,化名李蘭遜、孫正宗,並被中共奉天特委派往本溪煤礦從事抗日活動。1932年12月,中共本溪臨時工作委員會成立,李兆麟被選為負責人,1933年2月,中共本溪臨時工作委員會改組為中共本溪特支,李兆麟任支部委員。在本溪期間,由於長期從事過度的勞動和工作及生活條件惡劣,李的肺病癒發嚴重,隨後被中共黨組織調回奉天養病,李兆麟一家也被安排遷往皇姑屯居住。1933年3月,被派往奉天兵工廠從事地下工作。1933年5月,又相繼擔任中共奉天特委軍委會幹事,共青團奉天特委青年士兵委員會負責人。[1]
1933年6月22日,由於內部叛徒的告密,中共奉天特委遭到日滿當局破壞,李兆麟的家也被當局查封,其母和妹妹被逮捕,幸得一位鄰居的通報,李本人才逃過拘捕。李兆麟潛回遼陽二台子其表弟喬保珍家躲藏,並籌集路費,從十里河登上火車前去哈爾濱尋找中共滿洲省委。[1]
組建與領導東北抗日聯軍
[編輯]李到達哈爾濱兩天後,即在道外區天泰客棧與中共滿洲省委秘書長馮仲雲取得聯繫。此後,李化名張玉華,於1933年8月調往中共滿洲省委軍委工作,赴海倫、珠河等地參與創建抗日武裝。1933年11月,中共滿洲省委遭到當局部分破壞,省委書記張耀奎被逮捕。李兆麟遂來到珠河趙尚志領導的游擊隊處,化名張壽籛,於1934年開始相繼擔任珠河反日游擊隊副隊長、哈東支隊政治委員、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政治部主任、北滿抗日聯軍總政治部主任。與趙尚志指揮攻打賓州、五常堡。與李延祿部隊配合襲擊窪洪,攻佔林口,指揮老錢櫃等戰鬥,創建松花江下游湯原抗日游擊根據地。
1938年,關東軍重兵圍剿,下江地區的形勢惡化。北滿抗日聯軍在李兆麟指揮下,開始向小興安嶺西麓的海倫等地的長途西征,堅持了武裝鬥爭5年多,期間發表露營之歌,在抗聯隊伍中廣為傳唱。1939年5月抗聯第3、6、9軍等部組建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李兆麟任總指揮,率部開展松嫩平原游擊戰,攻克訥河、克山、肇源等縣城。1940年秋,李兆麟與留守二十多名抗聯戰士因暴雨河水暴漲,而被困森林窪地之中,斷糧五十餘天才獲救。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日軍向滿洲大舉增兵,東北抗聯受到重大損失。1941年11月,李兆麟率部退入蘇聯伯力的北野營,與周保中等組織訓練部隊。1942年8月,任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88步兵旅政治副旅長,9月,中共東北委員會成立,李兆麟任委員。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李兆麟等率抗聯教導旅配合蘇聯紅軍進軍東北。
主持濱江省工作
[編輯]抗日戰爭勝利後,李兆麟出任濱江省政府副主席,1945年11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北滿分局成立,李兆麟任委員。[1]
1945年11月22日,按中蘇兩國條約,中共退出哈爾濱市,12月下旬,國民政府接收哈爾濱市和濱江省政府(後改松江省政府)後,李兆麟即辭去濱江省副主席職務,以公開的中國共產黨員身份出任哈爾濱中蘇友好協會會長。在此期間,李兆麟利用會長的身份,在各場合宣傳反內戰,反獨裁等共產黨的主張,引發國民黨的不滿。軍統濱江組特務何士英等遂組織對李兆麟的暗殺行動,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爾濱市道裏區水道街9號被軍統特務暗殺身亡,終年36歲[3]。
紀念
[編輯]1946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出版的機關報《解放日報》,在頭版頭條以大篇幅刊登了消息:「東北人民愛戴的領袖,共產黨員李兆麟同志於3月9日被國民黨反動派特務分子暗殺。」3月24日,李兆麟將軍追悼大會在哈爾濱道里公園音樂堂舉行。李兆麟的遺體安葬在哈爾濱市道里公園,公園改名為兆麟公園,並樹起一座紀念碑,上面刻有「民族英雄李兆麟將軍之墓」,由其戰友馮仲雲撰寫碑文。
哈爾濱市將李兆麟遇害地水道街9號改名為兆麟街88號,並於此建立李兆麟將軍紀念館。
遼寧省燈塔市政府在市區內建立了李兆麟將軍塑像,2021年3月8日,李兆麟將軍塑像入選遼寧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燈塔市鏵子鎮後屯村的李兆麟將軍故居被列入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活動
[編輯]2009年9月,李兆麟被中共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
評價
[編輯]1946年7月27日,《解放日報》刊登了1946年7月26日,朱德在延安各界反內戰,反特務,追悼李公朴、聞一多、李兆麟大會上的悼詞稱:「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偉大祖國光榮的象徵。」
金日成在回憶錄《與世紀同行》中,寫道:
「國際聯軍時期的政工幹部張壽籛也是我親密的中國戰友之一。在北滿的時候他是第三路軍軍長。他還有個名字叫李兆麟。他和馮仲雲是莫逆之交,和金策也是肝膽相照的摯友。他品質優秀,謙虛和忘我精神是他特異的品質。也許是這個緣故,我們一見面就成了摯友。有好事讓給別人,有困難自身獨攬。他的這種品質,使我對他產生了濃厚的感情。共產國際保存的游擊隊指揮員鑑定文件中稱讚他是優秀的組織者,是英勇無畏、精力充沛、富有創造性的游擊隊指揮員。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創作的《露營之歌》,在北滿游擊隊員中廣為流行。抗戰勝利後,張壽籛身負中共松江地區委員會的書記、松江省副省長等重任,積極工作,不幸在哈爾濱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家庭
[編輯]1933年6月,李兆麟的母親揚長秋(或寫為「楊長秋」,1972年在瀋陽逝世)、妹妹李兆賓、妻子李素香(或寫為「李淑香」)、長子李玉(原名振宇[2])、長女李石等人因遭人舉報被捕入獄。從此李兆麟與家人斷絕聯繫。
1937年7月經北滿臨時省委批准,李兆麟與朝鮮族中國共產黨員金貞順(又名金伯文)結婚。金伯文,原名金貞順,祖籍朝鮮咸鏡北道富寧郡,其父親金善極一家1910年遷居中國吉林省汪清縣蛤蟆塘鄉大房子村(今後河村)。金伯文的舅舅金銀植,193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是汪清縣的早期革命者之一,1932年6月任汪清縣紅軍游擊隊政治指導員、參謀長,1932年11月陣亡。金伯文1919年8月13日出生,1930年參加革命從事地方工作。1932年入團。1934年汪清縣大紅崴抗日游擊區被破壞,金伯文上山參加了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1936年加入中共。1941年夏,在小興安嶺西麓的游擊區,金策說金貞順這個名字太封建提議改成金伯文。1941年底金伯文隨第3路軍部隊越過國界到蘇聯集結,編入88旅通信營。在88旅期間李兆麟任旅政委,與金日成一家同住在一座房子裏,兩家各住一間,公用生活區,長達四年之久。金伯文於2005年3月2日於北京去世,安葬於汪清縣烈士陵園。
李兆麟與金貞順的長子肇華,出生於1940年12月3日(農曆十一月初五),當時日滿討伐隊正在循腳印追逐抗聯第3路軍密營留守的20多老弱人員,就是在行軍路途中臨盆生下了孩子;這支小部隊在山裏走了半年直到1941年5月冰雪消融,日滿討伐隊找不到追蹤的腳印後才結束。1941年11月,金伯文與長子肇華隨部隊越境到蘇聯;肇華後夭折於蘇聯伯力的保育院。次子立克(又名阿立克,振環)和女兒張卓婭(又名振英)則出生於蘇聯。[4]。
1945年,李兆麟與長子李玉相見,在給家人的信中表示了對李玉母親的歉意:「聽表弟劉鎮羽講你在瀋陽被捕死於敵人獄中,經過組織批准我再婚,請你原諒。」李玉出生於1928年。194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考入東北農業大學,畢業後留校擔任教師。曾先後擔任東北農業大學藝學院政治輔導員、系主任、黨總支書記等職。1989年離休。[2]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中共遼陽市委黨史辦公室. 《辽阳党史人物传》. 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1年. ISBN 7-80023-353-7.
- ^ 2.0 2.1 2.2 李玉. "我的父辈·英烈篇"——李兆麟. 新民網,來源:新民晚報. 2011-06-29 [2012-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簡體中文).
- ^ 編輯:潘東. 李兆麟将军被害始末. 深圳新聞網,來源:《人民政協報》. 2010-06-18 [2012-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1) (簡體中文).
- ^ 張卓婭. 李兆麟将军百年诞辰女儿卓娅与父亲的心灵对话. 中華魂網. 2011-09-27 [2012-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0)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