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雙臼椎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雙臼椎龍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晚期
生產中的雙臼椎龍想像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蛇頸龍目 Plesiosauria
科: 雙臼椎龍科 Polycotylidae
屬: 雙臼椎龍屬 Polycotylus
Cope, 1869
模式種
寬鰭雙臼椎龍
Polycotylus latipinnis

Cope, 1869
  • 寬鰭雙臼椎龍 P. latipinnis
    Cope, 1869
  • P. ichthyospondylus
    Seeley, 1869
  • P. tenius Hector, 1874
  • P. suprajurensis Sauvage, 1876
  • P. ischiadicus Williston, 1903
  • P. dolichops Williston, 1906

疑名

  • P. balticus Bogolubov, 1911
  • P. brevispondylus
    Bogolubov, 1911
  • P. epigurgitis Bogolubov, 1911
  • P. orientalis Bogolubov, 1911
  • P. ultimus Bogolubov, 1911
  • P. donicus Pravoslavev, 1915

雙臼椎龍屬學名Polycotylus)是種已經滅絕的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亞目雙臼椎龍科[1]。雙臼椎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俄羅斯澳洲海洋[2]。有一個雙臼椎龍的成年個體化石,其體內保存一個大型胎兒化石,這顯示雙臼椎龍是卵胎生動物,此繁衍模式在爬行類中相當獨特。

模式種寬鰭雙臼椎龍P.latippinis),是由美國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在1869年命名,除此之外還有11個已命名種。屬名意為「多凹處的脊椎」,意指其脊椎形狀。

發現歷史

[編輯]
雙臼椎龍的骨盆化石
雙臼椎龍的鰭足骨骼化石

在19世紀中期,正模標本被發現於美國堪薩斯州尼歐伯若拉組(Niobrara Formation)地層。根據愛德華·德林克·科普的最初研究,這些化石過於破碎,只佔原始個體的小部分。在1906年,堪薩斯州發現更完整的身體化石。在1949年,阿拉巴馬州穆爾斯維爾白堊組(Mooreville Chalk Formation)地層出土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骼化石,但直到2002年,這個接近完整化石才被詳細研究。

體徵

[編輯]

雙臼椎龍是種大型海生爬行動物,身長被估計約5公尺長,具有短尾部、大型鰭狀肢、寬廣的身體。如同其他雙臼椎龍科,雙臼椎龍的頭部長、頸部短,外形介於短頸部的上龍類、長頸部的蛇頸龍類之間[3]。與其他雙臼椎龍科相比,雙臼椎龍的頸椎數量較多,這代表牠們的演化位置可能較接近長頸部的蛇頸龍類祖先,因此雙臼椎龍被認為是種原始雙臼椎龍科動物。此外,雙臼椎龍的肱骨也具有較原始特徵。雙臼椎龍的辨識特徵包含:骨盆的長坐骨、牙齒厚、上齶的蝶狀骨狹窄、頭顱骨頂部有低矮矢狀脊[4]

繁衍

[編輯]

寬鰭雙臼椎龍的一個成年個體標本(編號LACM 129639),被發現體內有一個胎兒化石。這個標本是在1980年代被發現於堪薩斯州,長期保存於洛杉磯郡自然史博物館,直到2011年才被正式研究。這個胎兒化石的長度,相當於母體身長的40%。蛇頸龍類的近親幻龍類,也有被發現體內有胎兒的化石,但胎兒發展較完整;與這個幻龍類化石相比,編號LACM 129639的體內胎兒發展狀況,大約只達三分之二[5]。這個化石顯示雙臼椎龍是卵胎生動物,而非卵生動物。

長期以來,許多古生物學家推論大部分蛇頸龍類的繁衍方式應為卵胎生,直接在水中生產,因為牠們無法返回海岸產卵,如同現代海龜。蛇頸龍類的身體結構已經相當適應海洋生活,如果牠們是卵生動物,將很難在海岸移動。魚龍類幻龍類等海生爬行動物,已發現卵胎生的化石證據;編號LACM 129639的體內胎兒化石,證實蛇頸龍類也是卵胎生動物。雙臼椎龍與其他蛇頸龍類的繁殖模式,被推論屬於R/K選擇理論的K選擇模式,每個親代產出數量有限的後代,親代養育後代,直到後代成長至可獨自生活。研究人員根據這個卵胎生化石,推論蛇頸龍類的生存、社群模式,較類似現代海豚,而非其他爬行動物[6]。現代哺乳動物、少數蜥蜴也屬於K選擇模式,但大部分爬行動物不屬於這種模式[7]

分類

[編輯]

雙臼椎龍的頸部短,不同於長頸部的蛇頸龍亞目,例如:蛇頸龍薄板龍。因此,雙臼椎龍早期被歸類於上龍亞目,上龍類是蛇頸龍類的同時代近親,頸部短、頭部大,例如滑齒龍泥泳龍。其他雙臼椎龍科也有類似的外表,頸部短、頭部大、以及不同於蛇頸龍類的身體比例[4]

下方(A)是白堊龍的化石,上方(BC)是雙臼椎龍(Polycotylus tenuis)的化石

最近20年,種系發生學興起,雙臼椎龍科屬於上龍亞目的傳統分類法,開始遭到質疑。在1997年,有研究人員提出雙臼椎龍科是蛇頸龍亞目薄板龍科的近親。在2001年,其他研究人員提出雙臼椎龍是侏羅紀淺隱龍的近親,牠們應該是淺隱龍超科的進階型物種。以下演化樹來自於2004年的雙臼椎龍科研究[4]

蛇頸龍亞目 

蛇頸龍 Plesiosaurus

布蘭卡龍 Brancasaurus

 淺隱龍超科 

海鰻龍 Muraenosaurus

淺隱龍 Cryptocleidus

三鎖龍 Tricleidus

白堊龍科

 雙臼椎龍科 

雙臼椎龍 Polycotylus

埃德加龍 Edgarosaurus

長喙龍 Dolichorhynchops

三尖股龍 Trinacromerum

在2007年的一個雙臼椎龍科研究,提出雙臼椎龍的最近親是新發現的始雙臼椎龍,並建立雙臼椎龍亞科(Polycotylinae)。以下為同研究的演化樹[8]

蛇頸龍亞目 

蛇頸龍 Plesiosaurus

三鎖龍 Tricleidus

 雙臼椎龍科 

水神龍 Thililua

 跗節龍亞科 

跗節龍 Palmulasaurus

編號UMUT MV 19965標本

 雙臼椎龍亞科 

長喙龍 Dolichorhynchops

三尖股龍 Trinacromerum

雙臼椎龍 Polycotylus

始雙臼椎龍 Eopolycotylus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08-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0). 
  2. ^ 存档副本 (PDF). [2013-01-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09). 
  3. ^ Fossil 'suggests plesiosaurs did not lay eggs'. BBC News. 11 August 2011 [12 August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1). 
  4. ^ 4.0 4.1 4.2 O'Keefe, F.R. On the cranial anatomy of the polycotylid plesiosaurs, including new material of Polycotylus latipinnis, Cope, from Alabam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4, 24 (2): 326–34. doi:10.1671/1944. 
  5. ^ Drake, N. Sea monsters made great mothers. ScienceNews. 11 August 2011 [11 August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3). 
  6. ^ Fossilized Pregnant Plesiosaur: 78-Million-Year-Old Fossils of Adult and Its Embryo Provide First Evidence of Live Birth. ScienceDaily. 11 August 2011 [12 August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7. ^ O'Keefe, F.R.; and Chiappe, L.M. Viviparity and K-selected life history in a Mesozoic marine plesiosaur (Reptilia, Sauropterygia). Science. 2011, 333 (6044): 870–873. PMID 21836013. doi:10.1126/science.1205689. 
  8. ^ Albright, L.B. III; Gillette, D.D.; and Titus, A.L. Plesiosaur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Cenomanian-Turonian) Tropic Shale of southern Utah, Part 2: Polycotylidae.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7, 27 (1): 41–58. ISSN 0272-4634. doi:10.1671/0272-4634(2007)27[41:PFTUCC]2.0.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