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
外觀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陶文或陶紋、陶符,為古中國人在陶器上刻畫的文字或符號,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郵陶文、良渚文字、朱書文字等。一般認為,陶文為文字前身,是從無文字向有文字發展的一個階段,屬於尚未發展成熟的文字。
2006年時,有考古學者、古文學者指出,陶文可與甲骨文同爭中國及東亞最早漢字,陶文歷史在夏朝之前,為公元前2,500年,距今4,500年,比商朝中期的甲骨文(公元前1,300年,距今3,300年)早約1,200年。[2]
陶文有兩種:第一種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雖然目前還不能確認這些文字具體是什麼含義,但已具有一種「標記」和「表號」的性質,被認為是漢字的最早雛形;第二種是戰國時代陶器上的文字,一般只有幾個字,大多是印文,內容為人名、官名、地名、督造者名,吉祥語和年月等。
目前由於發現數量尚不夠多、暫時無法破譯、比較零散等原因,目前未可斷言其是否符合「文字定義」。
研究
[編輯]至2012年,已公佈的二里頭文化陶文己不少於64種。除了二里頭遺址外,周邊具有地方邑落中心地位的遺址也有一定數量的二里頭文化陶文發現,如位於二里頭遺址南鄰的高崖,西面洛陽皂角樹、澠池鄭窯、陝縣西崖,東面鄭州大師姑,南面方城八里橋等遺址[3]。
二里頭文化的陶文多見象形,亦見會意,存在文辭。蠡測具有屬地、數量、日期、祭祀等寓意。二里頭文化的陶文在分佈地域(集中於伊洛河流域)、遺址規格(都邑所在)、聚落位置(宮城區、手工業區、居住區)等方面均顯示出限制意義,陶文被規定為特定的人群(如貴族、具有特殊地位的神職人員和手工工匠等)專門使用,用於記錄生產、生活、祭祀活動[3]。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 Hunan Renmin Press. Nov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中文).
- ^ 最古漢字 陶文、甲骨文再爭鋒第. 自由時報. 2006-08-22 [201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7) (中文(臺灣)).
- ^ 3.0 3.1 李維明《二里頭文化陶字符量化分析》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