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送文化
放送文化(日語:放送文化/ほうそうぶんか Hōsō bunka)是熱衷於研究電視及或電台廣播細節的文化;「放送」源自日語,意為「廣播」,故此又稱廣播文化。電視文化、電台文化均是放送文化的子集。
概論
[編輯]電視或電台頻譜屬於公共財產,因此電台及電視台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內為公眾提供實用的資訊,滿足所在國家的廣播牌照要求及公眾利益[1]。一般情況下,放送文化愛好者的研究對象包括但不限於:
研究
[編輯]日本放送協會於1946年成立NHK放送文化研究所,專責研究、調查廣播文化的創作,並根據結果每年發行數次期刊。1956年日本放送協會再建立一所NHK放送博物館,展示有關廣播及電視事業的主題藏品,直至1991和2003年先後追加放送圖書館、NHK檔案館:收藏商業廣播和NHK播出過的廣播、電視節目及廣告等映像、聲音素材。
民間人士
[編輯]民間亦會有放送文化愛好者組成團隊或組織,如香港民間經典回憶資料庫、TVARK電台、電視歷史片段。隨着視頻分享網站和社交網站的興起,不少放送文化愛好者亦會將研究的電視或電台片段上載到網上,保存片段同時開放公眾觀看,當中又以視頻分享網站為主,比如YouTube、Bilibili,其中後者即有不少中國大陸的放送文化愛好者。
有關人士最常面對的困難是由於電台、電視歷史片段牽涉版權,因此常被有關網站以版權因素等理由下架。同時,涉及緊急警報的電視或電台片段,亦常附有放送文化愛好者的自主規制,呼籲觀眾不要在人多的地方大聲播放,以免引起公眾恐慌或誤會。
由此衍生出的領域
[編輯]架空電視/電台
[編輯]一些放送文化的愛好者者受制於現實(如政策和經濟等原因)無法通過大氣電波,有線電視或者IPTV的形式開設自己的電視廣播頻道,故轉以互聯網的形式尋找同道中人。該類群體或個人模仿傳統電視廣播頻道的制播流程,透過播客或VOD等形式製作和推廣自己的節目。由於其和傳統廣播電視機構有一定相似性,但是又獨立於廣播電視系統之外,故稱之為」架空「電視或電台。一般此類群體屬兼職或志願性質,參與者通常得到很少的酬勞或者0酬勞。需要注意的是,此類群體與違反法例的」黑廣播「有着本質的區別。
VHS錄像帶
[編輯]一部分愛好者出於懷舊等目的搜集電視節目的VHS錄像帶,加以修復之後二次出售或者提取其中的內容分享到互聯網,其中以粵港兩地的愛好者群體為甚。上世紀大部分電視台以磁帶作為節目的存儲介質,隨着時間流逝,一部分電視台存儲的磁帶流向民間,被民間的愛好者發掘。通常這些錄像帶記錄的內容受眾程度非常低,內容越是」稀有「的錄像帶通常價格也越高。
無線電接收/DXing
[編輯]一些放送文化愛好者同時也是無線電玩家或者發燒友。根據VHF/UHF電磁波的視距傳播原理,這類群體通常配以魚骨天線,USB接收卡和電腦等設備接收其所在地以外的廣播電視信號。在深圳和廣州沿海一帶,不少愛好者通過自備的天線接收不經審查的香港電視和廣播信號。也有一些喜愛運動的愛好者攜帶以上設備登山,在山上較為空曠的地方挑戰電波超視距接收(俗稱」DX「)。曾有愛好者在香港DX到了來自海南省的DTMB數字地面電視信號,也有華東沿海一帶的觀眾DX到來自朝鮮或者韓國的電視信號(註:韓國至今仍保留對朝鮮的模擬電視廣播)。在福建沿海,也有一部分群體通過自設天線收看金門發射的台灣電視節目。也有一部分群體關注其所在地廣播電視信號的變化,發射站的位置和信號發射功率等。
衛星電視的研究
[編輯]相較於節目單一的地面電視,有線電視和IPTV,衛星電視近年受到了不少愛好者的青睞。一般只需要一隻接收鍋,一個本振頻率合適的高頻頭和一台衛星機頂盒即可組成簡便的衛星電視接收系統。隨着近年電視台對衛星傳送(SNG)的依賴,一些愛好者把目標轉移到這些畫面乾淨,無角標或者只有小尺寸角標的SNG上。通常利用機頂盒把信號接收下來,然後錄製進U盤或者硬盤等儲存介質內。一些進階愛好者會選擇購買支持接收衛星電視制式的PCIe/USB電視卡,然後利用電腦軟件來錄製廣播內容。即使是在衛星電視受嚴格管制的中國大陸地區,此類群體的組成亦不容小覷。由此也衍生出有償代錄電視節目的服務。
局域網串流
[編輯]一些對IT和網絡技術有一定基礎的愛好者會選擇自行組裝電腦或者購買現成的設備作為其廣播電視串流伺服器用。信號接收途徑涵蓋地面電視,有線電視,IPTV和衛星電視等。通常先由伺服器透過電視接收卡把信號接收下來,然後轉化成網絡播出,形式一般為單播和組播。若需要接收加密的電視節目,則通常需要一個解密軟件,一張正版解密卡和一個讀卡器。由於自行架設串流伺服器傳輸的節目不受地域限制,故很多愛好者選擇該種方式讓自己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實時收看到」家鄉「的電視節目。理論上通過這類系統,可以達到在香港收看美國FOX,和在美國收看香港本地的TVB翡翠台的效果。
常用的硬件
[編輯]- VHS錄像機
- 電視接收卡
- 電腦
- 電視天線
- 交換機
- 機頂盒
- 畫面採集卡
常用的軟件
[編輯]- OBS Studio
- Adobe Premiere Pro
- Adobe Photoshop
- VLC多媒體播放器
- PotPlayer
- Adobe After Effects
- FFmpeg
- Kodi
- TVHeadend
- MuMuDVB
- MythTV
影響
[編輯]一些放送文化愛好者把興趣視為其人生方向,在大學畢業後選擇從事廣播電視相關的工作。也有一些愛好者選擇從事自媒體或其他能發揮自己創意的工作。但更多的還是從事其他行業。互聯網的普及讓傳統的廣播電視日趨成為黃昏行業,在中國大陸的一些省台和地市電視台一度出現經營困難的情況,故選擇日後從事廣電相關行業工作的愛好者不多。但是也有一部分原本並非喜好放送文化的群體特別是傳媒人加入到了放送文化的群體中以增強互動性。也有一些電視台注意到放送文化群體的潛力,選擇加入其中與粉絲互動,如廣東廣播電視台的《DV現場》。同樣地,一些原本是放送文化愛好者的人通過視頻平台逐漸接觸到其他圈子(如二次元),擴寬了自己的知識面。
爭議
[編輯]- 一些放送文化愛好者年齡較小,認知水平有限的同時處於叛逆期,對其他人造成一定程度的騷擾。
- 由於記錄的電視廣播節目通常為非原創性質,版權歸所屬廣電機構所有,因此在互聯網投稿時只能標註為」轉載「。一般情況下上傳者不能在視頻上作任何自己的標記以作識別,故也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提供了盜視頻進行二次上傳的機會。但部分視頻網站修改了審核規定後此類情況已有改善。
- 一些廣播電視機構和互聯網平台對節目版權管理較為嚴格,通過多種方式刪除了其在互聯網上的舊節目。而這些舊節目通常由民間愛好者上傳,甚至近乎絕版。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