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拿度
全名 | Rafael Nadal Parera |
---|---|
外號 | Rafa、納豆、蠻牛、泥地之王、The Matador[1][2] |
國家/地區 | 西班牙 |
居住地 | 西班牙馬略卡島馬納科爾 |
出生 | 西班牙馬略卡島馬納科爾 | 1986年6月3日
身高 | 1.85米(6英尺1英寸)[3] |
教練 | 卡洛斯·莫亞(2016–) 馬克·盧比斯(2021–) |
轉職業年 | 2001 |
退休年 | 2024年11月 |
持拍 | 左手持拍(雙手反拍) |
職業獎金 | $134,946,100美元(網球史上第二) |
官方網站 | rafaelnadal |
單打成績 | |
職業戰績 | 1080–227(82.63%) |
冠軍頭銜 | 92(網球史上第五) |
最高排名 | 1(2008年8月18日) |
現今排名 | 158(2024年8月1日) |
大滿貫單打成績 | |
澳網 | 冠軍(2009、2022) |
法網 | 冠軍(2005、2006、2007、2008、2010、2011、2012、2013、2014、2017、2018 、2019、2020、2022) |
溫網 | 冠軍(2008、2010) |
美網 | 冠軍(2010、2013、2017、2019) |
其他大型單打賽事 | |
ATP總決賽 | 亞軍(2010、2013) |
奧運會 | 金牌(2008) |
雙打成績 | |
職業戰績 | 142–77(64.84%) |
冠軍頭銜 | 11 |
最高排名 | 26(2005年8月8日) |
大滿貫雙打成績 | |
澳網 | 第三圈(2004、2005) |
溫網 | 第二圈(2005) |
美網 | 準決賽(2004) |
其他大型雙打賽事 | |
奧運會 | 金牌(2016) |
團體成績 | |
台維斯盃 | 冠軍(2004、2008、2009、2011、2019) |
拉斐爾·拿度·帕雷拉(西班牙語:Rafael Nadal Parera,加泰羅尼亞語:[rəfəˈɛɫ nəˈðaɫ pəˈɾeɾə],西班牙語:[rafaˈel naˈðal paˈɾeɾa],1986年6月3日—),暱稱拉法(Rafa),西班牙退役男子網球運動員,是首位西班牙年終球王,也是史上第七位男子生涯單打全滿貫及第二位男子生涯單打金滿貫得主。截至目前,拿度贏得22座大滿貫冠軍,其中包含14座法網單打冠軍,奧運男單、男雙金牌,以及大師賽36個冠軍,單打冠軍合計92個。
拿度被公認為史上最優秀的泥地選手:2005年首次參加法國網球公開賽便奪冠,迄今法網112勝4敗的戰績(法網第一位百勝男子選手),寫下單一大滿貫史無前例的14冠紀錄。2005年4月起泥地球場81連勝創下公開化年代男子網壇單種場地最長連勝紀錄。 2010年,拿下四座泥地大型賽事,首創「泥地大滿貫」[註 1]。生涯在巴塞隆拿網球公開賽贏得12冠,蒙地卡羅大師賽奪下11座冠軍,羅馬大師賽也拿到10冠,展現他在泥地球場的宰制力,因此有「泥地之王」的美譽。自2008年取得溫網冠軍後,即開始取得在泥地場地以外的競爭力,並陸續拿下澳網及美網冠軍,迄今已累積兩座草地及六座硬地2慢4快的大滿貫冠軍。
由於他職業初期造型酷似海盜,被球迷取以綽號「海盜」、「船長」[4][5];又因為名字華語譯音近似,被華人球迷暱稱為「納豆」或「豆子」[6],因為擁有充沛體能及速度加上將每一分當作破發或保發點的「異常令人敬佩的鬥志」,被媒體與球迷暱稱為「蠻牛」,另外,由於在泥地球場上的驚人成就,也被球迷暱稱為「泥地之王」、「泥地戰神」、「泥地土地公」。
拿度與同時代的另二位選手羅傑·費達拿、諾華克·祖高域被現代大眾傳媒稱為「網壇GOAT」,三位選手之間的較量被譽為是網球史上的黃金年代,創下了許多經典戰役,也創下許多網球紀錄。他跟費達拿二人之間的競爭,被許多人認為是網球史上最偉大的對決,二人在大滿貫決賽中共交手九次,是網球史最多的紀錄,其中拿度拿下六次的勝利。費達拿在早年對決中略佔上風,但隨後拿度找到了在泥地場以外打敗費達拿的方法,之後一直都是拿度佔上風,直到2017年的澳網,費達拿再次戰勝拿度。拿度跟祖高域則被認為是同年齡中最重要的對手,二人年齡相差只有一年,早期對戰中拿度佔絕對優勢,隨着祖高域實力的加強,二人對戰開始互有勝負,直到2020年的法網決賽,二人在大滿貫決賽一共碰頭九次,追平與費達拿的對戰次數,拿度拿下五次的勝利。
拿度利用相當強勁的上旋抽球,球落地後產生高彈跳令對手難以進攻,並利用驚人移動速度製造出更多在防守反擊的致勝球。他在泥地球場上的發揮尤為突出,帶着強烈上旋的甩鞭繞頭式正拍是他獨有的招牌揮拍擊球動作。早年的拿度被認為是泥地專門,然而在硬地上拿度依然有着耀眼的成績。四座美網冠軍為現役球員第一。另包含兩座澳網冠軍。
根據《福布斯》,拿度是2020年年收入全球排名第27位的運動員(40,000,000美元)。[7]
2024年10月10日,拿度宣佈,他會在11月的台維斯盃結束後退役,[8]11月20日,隨着西班牙隊在半準決賽中輸給荷蘭隊,拿度結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他在職業生涯最後一場比賽中負於荷蘭選手博蒂克·范德贊德舒爾普。[9]
家庭和個人生活
[編輯]拉菲爾·拿度出生在西班牙馬略卡島一個叫做馬納卡爾的小鎮上。他的爸爸塞巴斯蒂安·拿度(Sebastián Nadal)是一位商人,兼營餐廳、保險公司與玻璃和窗戶工廠。他的媽媽安娜·瑪莉亞·佩雷拉(Ana María Parera)是個家庭主婦。他有一個妹妹瑪莉亞·伊莎貝拉(María Isabel)。他的叔叔米格爾·安赫爾·拿度是一位前職業足球運動員,曾經是巴塞隆拿和西班牙國家隊的主力後衛[10],可拉菲爾卻是一個忠實的皇馬球迷。[11]他的另一個叔叔托尼(Toni Nadal)曾經是一位職業網球運動員。正是托尼將三歲的拿度引進了網球的世界,從來沒有支付給他任何教學上的費用。[12]
拿度小時候對足球顯得更加投入,托尼卻看準他在網球上的天賦。儘管是天生的右撇子,他很小的時候就在他的叔叔兼教練托尼教導下,改為左手持拍。托尼認為這樣他的雙手反拍可以從強壯的右臂獲益。[13]他五歲大的時候,每周要去兩次當地的網球俱樂部。三年後,八歲的他作為當地足球隊的頗有潛力的前鋒[13]的同時,贏得了一場地區12歲以下網球賽事的勝利。四年以後,12歲的他已經獲得了西班牙及歐洲的網球少年組冠軍[13],這個時候父親塞巴斯蒂安為了他的學校課業着想,要求他在足球和網球之間做出選擇。後來他決定將網球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而選擇放棄足球。[13]
拿度14歲的時候,西班牙網球協會要求他離開馬略卡,到巴塞隆拿繼續網球訓練。但是他的家人拒絕了這個要求,部分原因是害怕對他的教育產生不良的影響[13],托尼認為:「我不願相信到美國或是到其他地方訓練,能成為更好的運動員,即使在家鄉也同樣能得到一樣的效果」。[12]不過這意味着財政支持上的損失,他的父親則決定承擔這部分的費用。直至今日拿度依然與家人一起住在馬略卡。
拿度擁有一輛雅士頓·馬田汽車。許多與他同年紀的網球運動員都早已不居住在原本的家鄉了,不過拿度仍然與他的家人一起居住於家鄉馬略卡的五層樓公寓。2009年6月,與紐約時報報導,他的父母離婚而且分居,這也被媒體認為是造成他低潮(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的原因之一。[14]自2005年以來,拿度就一直與瑪莉亞·弗朗西斯卡·佩雷洛(Maria Francisca Perello)(暱稱西斯卡)保持戀愛關係,這對戀人於2019年10月結婚。[15]2022年兒子誕生,依循家族傳統繼承拿度祖父的名字。
拿度的個性低調,他並沒有過多地向世人袒露自己的個人世界。他最大的愛好是足球、高爾夫、網球和釣魚。另外,每當他在決賽獲勝時,都會咬着獎盃,成為了他的招牌動作。[16]
網球生涯
[編輯]2002–2004年:生涯起步
[編輯]2002年,年僅15歲的拿度在家鄉馬略卡,贏得他生涯第一場ATP賽事,成為網球進入公開賽年代之後,第九位未滿16歲便贏得ATP比賽的球員。[17]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首次參賽溫布頓網球錦標賽,便在青少年賽事中進入準決賽。
2003年,拿度的男網單打排名進入世界前100名,當時是第二年輕的球員;到了年底,他的單打排名便快速攀升至前50名,並贏得了兩座ATP挑戰賽冠軍(ATP Challenger Series)。這一年,17歲的他首次參加溫布頓錦標賽便打入了第三圈,是溫布頓史上繼1984年鮑里斯·碧加(當時16歲)打進第三圈之後,為最年輕的男網選手。
隔年,邁阿密大師賽,拿度與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羅傑·費達拿進行兩人首次較量,結果以直落盤數獲勝[18],成為當年戰勝費達拿的六位運動員之一(其他五位依序是蒂姆·漢文、阿爾韋特·哥斯達、古斯塔沃·古爾頓、多米尼克·赫芭迪、湯瑪斯·貝迪治),不過被譽為天才少年的拿度,因為受到左腳踝骨折的傷勢影響[10],幾乎被迫放棄整個泥地賽季,包括後來讓他大放異彩的法國公開賽。直到8月,拿度復出參加波蘭索波特網球賽,一路過關斬將,贏得他生涯第一座ATP巡迴賽冠軍。12月,拿度在台維斯盃決賽中擊敗美國好手安迪·洛迪克[19],幫助西班牙奪得冠軍,並以十八歲零六個月的年紀成為台維斯盃決賽中最年輕的單打選手。這一年他的年終排名是世界第51位。
2005年:第一座大滿貫冠軍
[編輯]2005年是拿度開始橫掃網壇、戰績彪炳的一年。他摘下了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個大滿貫男子單打錦標(法國公開賽)。另外他與球王費達拿分別拿下11個冠軍。他們當時並列單季奪得ATP巡迴賽單打冠軍數目最多的球員。同時,亦打破了韋蘭特在1983年創造的20歲以下球員一年奪標數目最多紀錄(九個)也成為那個時代的天才少年
澳洲公開賽進入第四圈後,拿度以5–7、6–3、6–1、63–7、2–6負於前世界第一萊頓·曉域。[20]首次參加法國公開賽闖入決賽後,他以66–7、6–3、6–1、7–5打敗阿根廷選手馬里亞諾·普埃爾塔[21],拿下首個冠軍與第一個大滿貫。溫布頓錦標賽進入第二圈後,他以4–6、6–4、3–6、4–6敗給盧森堡選手吉爾·穆勒。[22]同年7月,十九歲一個月又二十二天的拿度,排名竄升到男單世界第二。美國公開賽進入第三圈後,他以4–6、6–4、3–6、1–6敗給佔地主之利的選手詹姆斯·比歷克。[23]年終網球大師盃中,拿度因為受傷而無法參賽。[24]他也奪得四個大師賽單打冠軍(蒙地卡羅[25]、羅馬[25]泥地賽事,以及加拿大(蒙特利爾)[25]、馬德里[25]硬地賽事)。三個黃金國際賽冠軍(阿卡普爾科[25]、巴塞隆拿[25]、斯圖加特[25]泥地賽事)和三個國際賽冠軍(二座:巴伊亞[25]、巴斯塔德[25]泥地賽事和一個:北京[25]硬地賽事)。
2006年:法網二連霸
[編輯]2006年,隨着天才少年拿度的竄起[26],當代男子網壇第一二名的競爭也逐漸白熱化,儘管在積分上未能撼動球王費達拿,但在這一年兩人多達六次的對壘中,拿度在前四次都獲得勝利[27][註 2],在泥地球場更取得絕對優勢,是少數對戰球王贏多敗少的球員。另外當他摘下當季一個大滿貫男單錦標(法國公開賽)後,他已經累積了泥地60連勝,加上先前連續擊敗世界第一的表現來看,他更證明了自己是當代男子網壇在泥地球場最有宰制力的選手,成為新一代的「泥地之王」。[28]
澳洲公開賽,他因腳傷而未參賽。[29]法國公開賽連續兩年進入決賽,並以1–6、6–1、6–4、7–64打敗世界第一費達拿[30],從而衛冕成功,拿下第二個冠軍與第二個大滿貫。溫布頓錦標賽首度闖入決賽後,他以0–6、65–7、7–62、3–6力拼四盤敗給費達拿。[31]美國公開賽進入半準決賽後,他以6–3、5–7、7–65、6–1力拼四盤敗給俄羅斯選手米哈伊爾·尤斯尼。[32]年終網球大師盃,拿度進入準決賽後,4–6、5–7連丟二盤敗給費達拿。[33]他還奪得了二個大師賽單打冠軍(蒙地卡羅[34]、羅馬[34]泥地賽事)和二個黃金國際賽冠軍(巴塞隆拿[34]泥地賽事與杜拜[34]硬地賽事)。
2007年:法網三連霸
[編輯]2007年,男子網壇第一二名與去年一樣沒有變動,儘管拿度在積分上仍然未能撼動球王羅傑·費達拿,泥地連勝中止在81場(在當年漢堡大師賽中1-2遭費達拿逆轉擊敗),不過還是寫下了網球公開賽時代男網單種場地最多連勝的紀錄。他仍然奪得了一個大滿貫男單錦標(法國公開賽)。
澳洲公開賽首度進入半準決賽後,他以2–6、4–6、3–6連丟三盤敗給智利選手費爾南多·岡薩雷斯。[35]法國公開賽連續三年進入決賽,他以6–3、4–6、6–3、6–4打敗世界第一費達拿,只失一盤[36],衛冕成功,拿下第三個冠軍與第三個大滿貫。溫布頓錦標賽,他連續第二年進入決賽,並以67–7、6–4、63–7、6–2、2–6在鏖戰五盤後敗給費達拿。[37]美國公開賽,他進入第四圈後,以63–7、6–4、7–64、6–2敗給同胞選手大衛·費拿。[38]年終網球大師盃進入準決賽後,拿度4–6、1–6連丟二盤,敗給費達拿。[39]他還奪得了三個大師賽單打冠軍(印第安韋爾斯[40],蒙地卡羅[40]、羅馬泥地賽事[40])和二個黃金國際賽冠軍(巴塞隆拿[40]、斯圖加特泥地賽事[40])。
2008年:法網四連霸與第一座溫網冠軍,首奪球王
[編輯]2008年是拿度邁向職業生涯突破的一年。在5月15日到8月1日之間,他取得了職業生涯最長的32場比賽連勝,其間獲得了包含兩個大滿貫男單錦標在內的五個冠軍頭銜(漢堡大師賽,法國網球公開賽,女王賽,溫布頓錦標賽,加拿大大師賽)。同年,在北京奧運贏得網球男子單打金牌。之後隔天(8月17日),首度登上世界第一寶座,10月時,拿度便已經提前確定年終世界第一位置,成為西班牙籍首位年終球王。
澳洲公開賽首度進入準決賽後,他以2–6、3–6、2–6連丟三盤敗給法國選手若-威爾弗里德·桑加。[41]法國公開賽,他連續第四年進入決賽,並以6–1、6–3、6–0直落三盤打敗世界第一羅傑·費達拿[42],以不失一盤的火熱手感而衛冕成功,拿下第四個冠軍與第四個大滿貫。溫布頓錦標賽,他連續第三年進入決賽後,以6–4、6–4、65–7、68–7、9–7鏖戰五盤,擊敗費達拿[43],拿下第一個溫網冠軍與第五個大滿貫,北京奧運,他闖入決賽,以6–3、7–62、6–3直落三盤打敗智利選手岡薩雷斯。[44]美國公開賽他首度進入準決賽後,以2–6、65–7、6–4、4–6敗給英國選手安迪·梅利。[45]年終的網球大師盃,他因膝傷未能參賽。[46]此外他還奪得了三個大師賽單打冠軍(蒙地卡羅[47]、漢堡[48]泥地賽事、加拿大(多倫多)[49]硬地賽事)、一個黃金國際賽冠軍(巴塞隆拿泥地賽事)和一個國際賽冠軍(倫敦[50])。
2009年:第一座澳網冠軍,泥地賽季後狀態下滑
[編輯]2009年,拿度的戰績呈現高開低走的情況。雖然從1月到5月,他摘下包括年初澳洲公開賽在內的五個桂冠,不過在泥地賽季過度密集的參賽,使他膝蓋的傷勢對狀態產生一定影響。在馬德里大師賽準決賽中,拿度苦戰三盤,最終驚險擊敗祖高域。決賽中,拿度遭老對手費達拿以6-4,6-4兩盤擊敗,無緣冠軍。在法國公開賽第四圈,拿度遭遇手感火熱的瑞典重炮羅賓.蘇達寧,以1-3負於對手,法國公開賽連冠之路終止於四連冠。之後因傷避戰溫布頓錦標賽,讓出佔據46週的球王寶座,在下半年賽季,他陷入了一冠未得的低迷時期。
澳洲公開賽首度進入決賽後,他以7–5、3–6、7–63、3–6、6–2鏖戰五盤擊敗羅傑·費達拿[51],拿下第一個冠軍與第六個大滿貫。法國公開賽他進入第四圈,以2–6、7–62、4–6、62–7爆冷敗給瑞典選手羅賓·蘇達寧而衛冕失敗[52],之後因為養傷退出溫布頓錦標賽。[53]美國公開賽,他進入準決賽後,以2–6、2–6、2–6連失三盤敗給最後奪冠的阿根廷選手胡安·馬丁·德爾波特羅。[54]年終ATP世界巡迴總決賽,他在小組巡迴賽三戰皆負淘汰出局。[55][56][57]除此以外,他還得到了三個大師賽單打冠軍(印第安韋爾斯[58]硬地賽事、蒙地卡羅[59]、羅馬[60]泥地賽事)和一個黃金國際賽冠軍(巴塞隆拿[61]泥地賽事)。
2010年: 三大滿貫奪魁,第五座法網冠軍,最年輕金滿貫得主
[編輯]2010年是拿度職業生涯以來表現最佳的賽季。他擺脫了自從去年5月以來,長達11個月未能奪冠的低潮,在泥地賽季中重返巔峰,不但完成同年的泥地大滿貫[62],更囊括三座大滿貫(法網、溫網、美網)在內的七項ATP單打賽事冠軍,成為網球史上第七位完成職業大滿貫與第二位完成職業金滿貫的球員,也宣告他再次提前確定年終第一位置。
澳洲公開賽進入半準決賽後,他因為膝傷復發而退賽,以3–6、62–7、0–3直落三盤敗給梅利[63],宣告衛冕失敗。法國公開賽,他第五度進入決賽,以6–4、6–2、6–4直落三盤打敗蘇達寧[64],拿下第五個冠軍與第七個大滿貫,並且重回世界第一。溫布頓錦標賽他第四度進入決賽後,以6–3、7–5、6–4直落三盤擊敗捷克選手湯瑪斯·貝迪治[65],拿下第二個冠軍與第八個大滿貫。美國公開賽首度闖入決賽後,他以6–4、5–7、6–4、6–2擊敗塞爾維亞選手諾華克·祖高域[66],拿下第一個冠軍與第九個大滿貫。年終世界巡迴總決賽首度闖入決賽後,他3–6、6–3、1–6敗給費達拿。[67]此外他還奪得了三個大師賽單打冠軍(蒙地卡羅[68]、羅馬[69]、馬德里[70]泥地賽事)和一個黃金國際賽冠軍(東京硬地賽事[71])。
2011年:第六座法網冠軍
[編輯]2011年,拿度受到祖高域強力的挑戰,不僅在多項大型賽事負於後者,7月,也讓出球王寶座給後者,不過仍然在蒙地卡羅連續七年獲得冠軍與摘下一座大滿貫單打錦標(法網)。
澳洲公開賽進入半準決賽後,拿度因膝傷以4–6、2–6、3–6直落三盤敗給同胞費拿。讓他的大滿貫賽連勝止步於25場,連奪四大滿貫之夢也告破碎。四月在蒙地卡羅大師賽奪冠,成為網球公開賽年代以來在同一項賽事中,首位連續七年贏得冠軍的選手。法國公開賽,第六度進入決賽後,以7–5、7–63、5–7、6–1擊敗費達拿[72]而衛冕成功,拿下第六座冠軍與第十座大滿貫,這也宣告他與波格共同享有在公開賽年代以來,最多法國公開賽冠軍的紀錄。溫布頓錦標賽,第五度進入決賽後,以4–6、1–6、6–1、3–6敗給祖高域。不但宣告衛冕失敗,世界第一位置更被後者所取代。[73]美國公開賽,連續兩年進入決賽後,以2–6、4–6、7–63、1–6負於祖高域。年終ATP世界巡迴總決賽,他在小組巡迴賽以一勝二負的成績遭到淘汰出局。
2012年:第七座法網冠軍,開高走低,因傷退出
[編輯]2012年,拿度再次出現類似2009年時的情況,也是高開低走和受傷患困擾,前半年的硬地和泥地賽季皆表現出色,在蒙地卡羅連續八年獲得冠軍與摘下一座大滿貫單打錦標(法網),但溫網第二圈出局則成了整年的轉捩點,及後他的膝傷惡化,而要退出溫網後的所有賽事,包括奧運會、美國網球公開賽、年終賽和台維斯盃。
2012年,澳洲公開賽,第二度進入決賽後,以7–5、4–6、2–6、7–65、5–7敗給祖高域。四月在蒙地卡羅大師賽奪冠,成為網球公開賽年代以來在同一項賽事中,首位連續八年贏得冠軍的選手。法國公開賽,第七度進入決賽後,以6–4、6–3、2–6、7–5擊敗祖高域而衛冕成功,拿下第七座冠軍與第十一座大滿貫,這也宣告他超越瑞典名將波格,在公開賽年代以來,成為最多法國公開賽冠軍球員的紀錄。溫布頓錦標賽進入第二圈後,意外的以69–711、6–4、6–4、2–6、6–4的盤數爆冷敗給了世界排名100名的捷克選手拉索爾,這也是自從2005年溫布頓錦標賽後,再次的在第二圈出局。而之後他更受膝傷因擾,而宣佈放棄衛冕奧運會男子單打金牌和參加餘下賽事的資格。其中美國公開賽後,因為安迪·梅利奪冠,拿度的世界排名跌至第四位。而西班牙在台維斯盃亦因他受傷缺陣的關係,在決賽以總比數2–3敗給捷克,宣告衛冕失敗。
2013年:第八座法網冠軍與第二座美網冠軍,重返球王
[編輯]2013年,拿度重返網壇後,他所參加的巡迴賽中,有13項闖入決賽,並且拿下兩座大滿貫單打錦標(法國公開賽、美國公開賽)在內的十項ATP單打賽事冠軍,10月,生涯第三度登上世界第一,並且他在生涯第三度確定年終第一位置。
2013年,澳洲公開賽,因腸胃病毒感染退出比賽。2月,拿度結束長達七個月的養傷期,在南美洲泥地賽中復出。法國公開賽第八度進入決賽後,以6–3、6–2、6–3擊敗費拿而衛冕成功,拿下第八座冠軍與第十二座大滿貫,成為職業網壇史上首位在一個大滿貫賽中八度封王的球員。不過於該年溫布頓錦標賽的第一圈出局,以64–7、68–7、4–6爆冷敗給世界排名135位的比利時選手史提夫·達爾西斯,職業生涯首次於大滿貫首圈出局。美國公開賽進入決賽,以6–2、3–6、6–4、6–1擊敗祖高域,贏得第二座冠軍與第十三座大滿貫,大滿貫數正式超越超越澳洲萊·艾馬臣的十二座,居網球史上第三位,10月,重回世界第一。此外他還奪得了五個大師賽單打冠軍(印第安韋爾斯、加拿大(蒙特利爾)、辛辛那堤硬地賽事、馬德里與羅馬泥地賽事),二個黃金國際賽冠軍(阿卡普爾科、巴塞隆拿泥地賽事)和一個國際賽冠軍(一座:巴西泥地賽事)。
2014年:第九座法網冠軍,完成法網五連霸,第14座大滿貫
[編輯]2014年,有七項闖入決賽,並且拿下一座大滿貫單打錦標(法國公開賽)在內的四項ATP單打賽事冠軍。
2014年,澳洲公開賽,第三度進入決賽後,以3–6、2–6、6–3、3–6負於斯坦尼斯拉斯·瓦夫林卡。法國公開賽第九度進入決賽後,以3–6、7–5、6–2、6–4擊敗祖高域而衛冕成功,拿下第九座冠軍與第十四座大滿貫,首度完成五連冠並且成為職業網壇史上首位在一個大滿貫賽中九度封王的球員,大滿貫數目追平美國名將皮特·森柏斯的十四座,居網球史上第二位。在溫布頓錦標賽進入第四圈後拿度以65–7、7–5、65–7、3–6爆冷輸給世界排名144的澳洲天才少年基爾喬斯無緣八強[74],由於祖高域最終奪冠,球王之位因而被取代。8月18日,拿度在其個人社交網站Facebook宣佈因手腕傷勢退出2014年美網賽事,無緣衛冕該項大滿貫賽事。
2015年:生涯低潮,競爭力大幅下降
[編輯]澳洲公開賽進入半準決賽後,以2–6、0–6、65–7負於湯瑪斯·貝迪治,法國公開賽進入半準決賽後,以5–7、3–6、1–6負於祖高域而衛冕失敗,法網39連勝也宣告終止,在溫布頓錦標賽進入第二圈後拿度以5–7、6–3、4–6、4–6爆冷敗給世界排名102的達斯汀·布朗,美國公開賽在第三圈,以6–3、6–4、4–6、3–6、4–6負於法比奧·福尼尼。此外他還奪得兩個國際賽冠軍(阿根廷泥地賽事與斯圖加特草地賽事),這是拿度目前為止表現最差的一年。
2016年:因傷所苦,雪上加霜
[編輯]澳洲公開賽在第一圈,以66–7、6–4、6–3、64–7、2–6負於費爾南多·華達斯高,法國公開賽在第二圈,因左手腕受傷而宣佈退賽,在溫布頓錦標賽,因左手腕傷而未參賽,美國公開賽進入第四圈,以1–6、6–2、4–6、6–3、66–7負於盧卡斯·普耶。此外他還奪得了一個大師賽單打冠軍(蒙地卡羅泥地賽事),一個黃金國際賽冠軍(巴塞隆拿泥地賽事)。
2017年:重返第一:法網第十冠與美網第三冠
[編輯]澳洲公開賽,第四度進入決賽後,以4–6、6–3、1–6、6–3、3–6,負於費達拿。在決勝盤,拿度率先完成破發,但最終沒能把握住勝利機會。法國公開賽,第十度進入決賽後,以6–2、6–3、6–1擊敗斯坦·華連卡,拿下第十座冠軍與第十五座大滿貫,成為職業網壇史上首位在單一大滿貫賽事中十度奪冠的球員,也是睽違三年的大滿貫金杯,上演了一場網壇的浴火重生,且大滿貫數目超越美國名將皮特·森柏斯的十四座,居網球史上第二位。溫布頓錦標賽,在16強賽,惡戰4小時47分鐘,遭盧森堡老將吉爾·穆勒以3–6、4–6、6–3、6–4、13–15淘汰。美國公開賽,第四度進入決賽後,以6–3、6–3、6–4擊敗南非長人奇雲·安達臣睽違四年再拿美網冠軍,也是生涯第三座美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個人生涯第16座大滿貫冠軍。
2018年:法網第11冠
[編輯]澳洲公開賽,拿度闖入半準決賽,然而在帶傷上陣的情形下,和馬林·施歷激戰到第五盤,才忍痛宣佈拱手送出準決賽門票。
經過休息調養後,來到泥地賽季,拿度繼續延續往年泥地之王的氣勢,在2018年法網前,除了多米尼克·蒂姆之外,沒人能擋住他收下泥地賽金杯。法國公開賽,拿度以衛冕者之姿高掛第一種子,雖然在半準決賽蠻牛失常,差點被阿根廷小巨人迪亞哥·舒華斯文爆冷翻盤(這位選手讓拿度在法網連拿37盤的紀錄畫下句點),幸運的是雨神二度救命,讓蠻牛得以讓一追三,接着再直落三淘汰另一個阿根廷人胡安·馬丁·德爾波特羅,最後在決賽,雖然沒有任何一個ACE球,靠着穩紮穩打,以6–4、6–3、6–2,直落三盤擊退多米尼克·蒂姆,達成法網二連霸、生涯法網第11座冠軍,同時也是第17座大滿貫金盃。溫布頓錦標賽,拿度與祖高域在準決賽賽狹路相逢,並因另一邊奇雲·安達臣和約翰·伊斯納的超級馬拉松大戰,必須將比賽保留到隔一天。雖然1–2盤數落後的拿度拿下第四盤,又和祖高域在第五盤打得膠着,但最終以8–10輸掉了決勝盤。美國公開賽,在第三圈開始到半準決賽,接連遭遇多次惡戰。拿度在準決賽遭遇胡安·馬丁·德爾波特羅,在盤分0–2落後的不利局勢下因膝蓋問題選擇退賽。
2019年:破記錄的一刻,法網第12冠與美網第四冠
[編輯]澳洲公開賽,拿度在決賽前所向披靡,不失一盤挺進決賽。決賽中,拿度在老對手祖高域面前大失水準,以3–6、2–6、3–6的比分直落三盤遭到德約科維奇橫掃,第四度獲得亞軍(2012、2014、2017、2019)。法國公開賽,拿度一路過關斬將,在準決賽中3–0橫掃老對手費達拿,挺進決賽。面對在巴塞隆拿500賽戰勝他的蒂姆,拿度決賽以6–3、5–7、6–1、6–1四盤擊敗蒂姆,奪下第12個火槍手盃與第18座大滿貫,第三度完成法網三連霸,創下羅蘭加洛斯賽事的記錄。溫布頓錦標賽,拿度狀態不凡,一路打入準決賽。在準決賽中,拿度以6–7、6–1、3–6、4–6,盤分1–3敗給老對手費達拿,無緣進入決賽。美國公開賽,拿度在決賽中經受嚴峻考驗。他先下兩盤,但在第三盤打丟關鍵的高壓球,隨後被梅德韋傑夫連追兩盤打平。在第五盤中,拿度經受住梅德韋傑夫在自己發球局的強力衝擊,最終化解多個破發點並完成反破,以7–5、6–3、5–7、4–6、6–4五盤擊敗丹尼爾·梅德韋傑夫,奪下第四個冠軍與第19座大滿貫,離費達拿20座大滿貫的歷史紀錄僅一步之遙。
2020年:法網第13冠,第20座大滿貫
[編輯]2020年澳網公開賽,拿度在8強戰中輸給蒂姆,無緣四強。
隨着2019冠狀病毒病在全世界大爆發,大量賽事被迫取消或者延期。法國公開賽延期到10月,溫布爾頓錦標賽取消。出於安全考慮,拿度沒有參加美國公開賽。
法國公開賽,拿度強勢衛冕,前六場賽事中,一盤未失;決賽中延續他在泥地球場的優勢,第一盤就以6–0打得祖高域毫無招架之力,之後祖高域試圖反撲,但最終仍以6–2、7–5三盤擊敗對手,正式追平了費達拿的20座大滿貫記錄,這也是他的第13個法網冠軍。這場決賽也恰好是他在法網的第100場勝利,亦是他個人職業生涯第999場勝利,並且為史上唯一3度於單一賽事中四連霸的球員。
2021年:受傷且無緣大滿貫冠軍
[編輯]在2021年澳洲網球公開賽上,拿度在半準決賽賽中領先兩盤情況下被逆轉輸給了斯特凡諾·薛斯柏斯。 這是拿度第二次在先贏下兩盤之後輸掉大滿貫比賽。拿度接下來在蒙地卡羅大師賽中出戰,連續以兩盤擊敗費德里科·德爾波尼斯和格里戈爾·迪米杜夫,進入準決賽賽,但三盤不敵安德烈·魯布列夫。
拿度在巴塞隆拿公開賽決賽中挽救了一個冠軍點擊敗了薛斯柏斯贏得了個人的第十二個冠軍。比賽歷時3小時38分鐘,是自1991年首次有統計數據以來最長的三局兩勝制的ATP巡迴賽決賽中最長的一場比賽。拿度挽救了他所面臨的13個破發點中的11個。拿度已經連續18個賽季贏得巡迴賽桂冠。[75]拿度在意大利公開賽克服了祖高域在決賽中的衝擊,以7–5、1–6、6–3奪得了該賽第十座獎盃。屆此,他在四項賽事中獲得十座以上獎盃,分別是法國公開賽、蒙地卡羅大師賽、巴塞隆拿公開賽以及意大利公開賽。勝利也為拿度贏得了第36個ATP1000大師賽冠軍,追平祖高域保持的紀錄——自1990年以來最多ATP1000大師賽冠軍頭銜球員。[76]
拿度在法國公開賽爭取個人的第14座法網冠軍及個人第21座大滿貫,一路殺入最後準決賽,碰上宿敵祖高域。拿度開局狀態出色先取一盤,但其後祖高域回勇,多次打破拿度發球局,最後拿度飲恨連輸3盤,止步準決賽衛冕失敗。這是他在法網100多場比賽以來的第3次失利,其中2次對手便是祖高域。[76] 隨後,他宣佈提早結束今年賽季,以爭取時間治療腳傷。
2022年:第2座澳網冠軍,法網第14冠,第22座大滿貫
[編輯]拿度在澳洲公開賽中第六次殺入決賽,冠軍戰過程中,在落後兩盤的絕對劣勢下,他仍展現出永不放棄的精神,成功連追三盤反勝丹尼爾·梅德韋傑夫,以盤數3–2奪得個人第2座澳網冠軍,成就雙輪大滿貫;超越羅傑·費達拿及諾華克·祖高域,成為男子網壇史上第一個奪下21座大滿貫的球員。在法網八強賽時遭遇諾華克·祖高域,在不被看好的狀態下,在對決中拿度以6–2、4–6、6–2、7–64險勝,後在決賽遭遇卡斯珀·魯德以6–3、6–3、6–0直落三盤奪下生涯第14座法網冠軍,達成奪下生涯22座大滿貫的成就。之後在溫布頓網球錦標賽雖在半準決賽中獲勝,但因腹部肌肉撕裂退出準決賽比賽,無緣在賽季大賽收下第三冠,甚至是年度大滿貫。在美國公開賽,他在第四圈以4–6、6–4、4–6、3–6不敵法蘭西斯·迪亞科爾。
2023年:傷後未痊癒
[編輯]拿度參加了1月份的澳網,他在澳網第二圈失利後,2023年幾乎沒有比賽。6月,拿度動了臀部手術,至2023年年底拿度排名跌落至第670名。2023年12月底,拿度決定復出參加隔年的澳洲公開賽。[77][78]
2024年:本年退休且返回ATP巡迴賽
[編輯]拿度以7–5、6–1擊敗前美國公開賽冠軍多米尼克·蒂姆,在2024年布里斯班國際賽開始了他的賽季。他隨後以 6–1、6–2 擊敗了澳洲公開賽雙打衛冕冠軍傑森·庫伯勒。在四分之一決賽中被喬丹·湯普森擊敗後,他的跑程被縮短,後者在對陣拿度的比賽中挽救了三個賽點。比賽中,他肌肉受傷,導致他缺席了澳洲公開賽。拿度在2024年3月3日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Netflix Slam電視轉播表演賽中對陣卡洛斯·阿爾卡拉斯。
2024年5月27日,拿度在首輪輸給亞歷山大·施華利夫後,被淘汰出法國公開賽。
拿度跳過了草地賽季,包括沒有進入溫布頓錦標賽,拿度於瑞典網球公開賽上重返賽場,與卡斯珀·魯德搭檔雙打擊敗二號種子米格爾·安赫爾·雷耶斯-瓦雷拉和吉多·安德烈奧齊。
2024年10月10日,拿度宣佈,他會在11月的台維斯盃結束後退役。[8]
主要對戰
[編輯]與費達拿的對戰史
[編輯]- 拿度與費達拿從2004年到2019年為止,對戰多達40次。雙方的對決,也是他們各自的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職業生涯對戰為24勝16負。
- 二人的40場對決中,拿度在泥地場上取得絕對的優勢(14勝2負),在硬地上(9勝11負)和草地場上皆稍微落後於費達拿(1勝3負)。
- 他們在大滿貫的決賽中,一共曾對戰九次,為公開賽年代以來出現次數最多的決賽組合。其中拿度以六勝三負佔優,包括在法國公開賽的泥地場上四勝對手(2006–2008、2011),並在溫布頓錦標賽(2008)的草地上和澳洲公開賽(2009)的硬地上兩度奏凱,另外三次則於溫布頓錦標賽(2006–2007)和澳洲網球公開賽(2017)中敗給費達拿。
- 由於他們從2005年到2011年為止,排名長期維持在前二名,幾乎沒有變動,又常在決賽碰頭,所以眾多名宿皆認為兩人的對戰史是網球史上最為經典的對決,超越了80年代的比約·波格與約翰·麥根萊及90年代的安德烈·阿加斯與皮特·森柏斯這兩對前代經典。[79][80][81]
- 2008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決賽,二人不但於技術上都發揮得淋漓盡致,而雙方所表現出的強大求勝心、在逆境中展現的無比鬥志,再加上長局制的戲劇性、與及氣候的不穩定(多次下雨和雨停)等等眾多因素造就了這場比賽的傳奇性,被許多名宿、名將和評論家許為網球史上最經典、最難忘的一場傳奇決戰。[82]
與祖高域的對戰史
[編輯]- 拿度與祖高域從2006年到2022年為止,對戰多達59次。職業生涯對戰為29勝30負。
- 他們在大滿貫決賽對戰次數達到9次。其中拿度拿下5次的勝利。為硬地的美國公開賽(2010、2013)、泥地的法國公開賽(2012、2014、2020),其餘4次負於祖高域,分別在溫布頓錦標賽(2011)、美國公開賽(2011)與澳洲公開賽(2012、2019)。
- 2006年到2010年為止,拿度一直保持對祖高域勝多敗少的優勢,以16勝7負領先,不過從2011年至2016年,祖高域精進技術與增強體能後,拿度與他的交手,便處於下風,以7勝19負落後。自2017年起,拿度重返巔峰,取得6勝4負戰績。
- 拿度對祖高域的59場對戰中,在泥地(20勝8負)取得大幅領先的記錄,硬地(7勝20負)明顯落後於後者,在草地(2勝2負)則與祖高域平分秋色。
與梅利的對戰史
[編輯]- 拿度與安迪·梅利的25次對決,職業生涯對戰為17勝8負。
與蒂姆的對戰史
[編輯]- 拿度與多米尼克·蒂姆的15次對決,職業生涯對戰為9勝6負。
- 他們只有3次是在硬地賽場(2018年美網8強、2020年澳網8強以及同年倫敦年終錦標賽),其餘全都是在泥地賽場碰頭。
- 在大滿貫對戰中,拿度目前在法網取得4勝,在美網也有1勝的優勢,但蒂姆在澳網1勝。
技術分析
[編輯]拿度是一名防禦型底線型球員,他擅於利用強而有力的上旋球、快速移動的腳步和堅強的意志力,持續來回壓迫對手,迫使對方失誤,故在泥地球場的表現特別優異,被譽為「網球史上第一泥地之神」。[83][84][85][86]他在場上眾所皆知的運動能力和速度,也讓他的防禦能力相當強大[87],常能在防守中反擊給對手,打出制勝球。他還精於放小球及出色的切球,搭配這種建立在他渾重的旋轉擊球之上的近網球,能迫使對手移出場外,因此經常能成功得分,[88]另外由於泥地球場的特性,可以施展滑步來救球[89],基於以上性質,因此他能在法國公開賽,創造十年內奪下九座冠軍的紀錄。雖然他是一位底線型球員,仍被許多評論員(包括約翰·麥根萊)認為是優秀的截擊者,所以他能在溫布頓草地上五度闖入決賽,並拿下兩屆冠軍。2009年後,不少觀察家認為他的上網技術更加精進了。
拿度最主要的武器,在於他左手持拍,採用西方式握拍[註 3][90](後改用半西方式握拍[91][92]),運用甩鞭式的方式擊球。[93]他以球拍隨揮繞過自己頭頂的動作,賦予球極強的旋轉,左手正手產生強烈的上旋球。2009年澳洲公開賽期間,美國知名網球網站(tennisplayer)曾利用高速攝影機拍下比賽細節,從生物力學角度對網球選手的技術進行分析,發現拿度擊球後產生的旋轉,每分鐘最高可達4900轉,平均值3300轉[94],明顯高於現役其他選手。[95]另外,他近乎垂直的揮拍軌跡和超乎常人的拍擊速率,使他打出的上旋球,對手不容易抓到準確落點,即使接到也難施力回擊。拿度這種獨特的擊球方式,被譽為網球技術的革命性創舉,專家將其命名為「拿度轉」。當他在底線上陷入短球時,他的正拍帶出來的上旋球,可以降低在短球時,被對手利用來作為攻擊的概率。[96]雖然他的正手是建立在上旋球上的,不過他仍然可以擊出常見的乾淨俐落又平又深的致勝球。另外,拿度的反手是一種不同風格的武器。大多數職業網球選手,用雙手反手擊球時,手臂會稍微彎曲,而拿度用雙手反手擊球時,手臂卻是完全伸直,類似於八屆大滿貫得主安德烈·阿加斯。這對提早擊球較為有利,所以他能在球上升點中打出又平又重的球。[93]
拿度的發球,最初被認為是他技術上的弱點,不過2005年之後,他便慢慢改進這項罩門,增加一發得分率和破發點得分率,逐漸能在快速場地產生競爭力。不過他依賴發球上的得分,是屬於戰術佈局上的得分,而不是屬於發球得分。[97]然而,在2010賽季之前,他調整了發球動作,轉變成提前達成獎杯姿勢[註 4],同時降低在獎杯姿勢時的拉拍位置。2010年美國公開賽之前,他修改發球握拍方式為大陸式握拍[註 5]。這兩項改變在他的發球時速增加了10英里,平均發球時速到達135英里(217公里),讓他能在發球上輕易得分。[98]
在球場上,拿度的思考能力和戰略方針是他另外的優勢。只要比賽尚未結束,他便不會因為球場上的分數而感到沮喪。有時儘管面臨落敗邊緣,他仍然專注於當下的每一分,從不輕易放棄比賽。他會根據場上的外在變數來衡量,如:場地因素、天氣狀況、對手戰略等等情況,調整自己的狀態,適應當下的情況。[99]
由於上述特性,拿度在泥地的表現格外優異。在鞏固泥地成績之後,拿度加強了原本相對弱勢的發球品質,搭配反拍削切球,以及適時的網前截擊。這使得他自08年起,在草地與硬地的表現明顯提昇,打法逐漸適應各類場地,使他擺脫泥地之王的標籤,朝攻守兼備的全面型球員轉型。[86][100]儘管他的才能與天賦廣受肯定,但他的打法容易導致受傷,因此他的運動生涯是否能長久維持,便不斷受到外界的質疑。[101]他曾在ATP巡迴賽選手會議中,承認硬地球場對他身體造成的傷害,並呼籲職業網球聯合會必須在每一年的賽程中減少一些硬地比賽。[102]
球場外的活動
[編輯]裝備與贊助
[編輯]拿度是起亞汽車公司的全球廣告大使。2008年5月,起亞在黏土動畫播放他與外星人比賽。他與通用DVD也有贊助合同。[103]
耐克是他的服裝與球鞋的贊助商。他在球場上明顯特徵為無袖襯衫搭配3/4卡普里褲。[104]2009年,他的風格轉型為較為傳統服裝,耐克建議他變更形象,顯示在這個時代中他作為頂尖運動員新的狀態[105]和風格,與他之前"海盜"的形象有不小的區別,廣泛受到消費者的模仿。[106][107]阿布扎比和多哈這兩項熱身賽,他穿着Polo衫搭配剪短到膝上短褲進行比賽,是耐克特別為他訂製的。[108]從2009年澳洲網球公開賽起,他開始延續較為傳統的風格,他的上衣是Nike's Bold Crew Men's Tee襯衫[109]、他的褲子是長格短褲。[110][111][112]他的網球鞋是Nike's Air CourtBallistec 2.3。[113]在網球賽季中,他的網球鞋會有各種不同客製化的款式,不管是哪一種款式,都會有標誌"Rafa"(在右邊球鞋上)與公牛(在左邊球鞋上)。
拿度的球拍是BABOLAT AeroPro Drive,握把尺寸是L2—4 1/4吋。從2010年球季開始,基於BABOLAT行銷策略,他的球拍加上了新款 Babolat AeroPro Drive with Cortex GT球拍的塗裝。[114][115]2010球季以前,拿度使用的球線是Duralast 15L,之後他改用新款黑色RPM Blast球線。無論場地、狀況,拿度固定將球線張力穿到55磅(25公斤)[註 7]。[116]
2010年1月,他是家鄉馬個卡奧里[註 8]公司的國際大使,他從小就食用該公司的產品。[117][118]
2010年5月,豪華錶商Richard Mille宣佈與他合作,讓他作為Richard Mille RM027 Tourbillon超輕型手錶的形象大使。[119]該錶由鈦和鋰製作,售價為525,000美元。2010年法網,男性健美宣佈與Richard Mille共同作為當他在球場上的贊助。[120]
2011年2月,他取代基斯坦奴·朗拿度在2011年春/夏時裝為亞曼尼代言內褲產品。[121]這是第一次有網球選手進行這樣的工作,從2008年開始都是知名足球選手大衛·碧咸與朗拿度進行代言活動。[122]亞曼尼會選擇他,認為他是年輕人之中代表健康與積極的模範。[121]
流行文化
[編輯]2010年2月,拿度參與哥倫比亞流行歌手夏奇拉的音樂影像拍攝,在她的最新專輯女狼出沒內的吉普賽曲目裏,二人親密的舉止,引起外界熱烈的討論。[123]夏奇拉在採訪時被拉丁美洲先驅論壇報問到,為何要選擇他來合作,因此夏奇拉解釋:「我想我需要一個人在某些場合來參與。我想拿度17歲時,在非常小的年紀便已經證明了自己天賦絕佳,因此選擇他來合作。」夏奇拉又補充談到吉普賽曲目:「我從非常年輕起便開始踏入這條演藝道路,我想正是吉普賽的由來之一。」[124][125][126]
行星命名
[編輯]為表揚拿度在網球界的成就以及對西班牙體育的優異貢獻,西班牙馬略卡天文台將一顆於2003年5月28日發現的128036號小行星命名為「拿度星」,成為首位獲行星命名的網球選手。[127]
網球教育
[編輯]2016年,拿度在家鄉馬納科爾(西班牙馬略卡島)成立「拉法拿度網球學院」(Rafa Nadal Academy),將他的訓練場地改造成一個高性能的網球中心,拿度與他的團隊根據多年來在ATP巡迴賽中獲得的經驗,創建了一個獨特的訓練系統,將網球與教育相互結合,讓學生在不犧牲學業的情況下繼續網球生涯。該學院設施包含19個硬地球場、13個泥地球場、7個室內泥地球場、4個室內硬地球場,位於中心的還有國際學校、體育住宅、拉斐爾·拿度博物館、健康診所、帶水療中心的健身中心和咖啡廳。[128]
2019年陸續在墨西哥、希臘合作開設2間拉法拿度網球中心,2020年於科威特成立馬納科爾以外的第二所網球學院,包括8個室內球場、8個室外球場、1500個座位的露天體育場,以及一個帶頂棚可容納5,000名觀眾的多功能場館。[129]2022年,與西班牙阿方索十世薩比奧大學(Alfonso X El Sabio University,UAX)合作開設拉法拿度體育大學。[130]
足球投入
[編輯]拿度從小喜歡積極參與西班牙足球活動。他是一位熱衷支持皇家馬德里的球迷。2010年7月8日,根據新聞報導,他成為了皇家馬略卡的股東。皇家馬略卡是他家鄉的俱樂部,那時正積極想辦法,從負債情況中尋求協助。[131]根據傳聞他擔任副總裁可獲得10%的報酬,但是他拒絕這項酬勞。[132]雖然他的叔叔米格爾·安赫爾·拿度成為了米高·勞特立的助理教練,但他仍然保持對皇家馬德里熱情的支持。
他也是西班牙國家足球隊熱情的球迷,西班牙皇家足球協會允許他進入隊伍包廂,共同分享2010年世界盃足球賽決賽拿下勝利的喜悅。
慈善活動
[編輯]2007年,拿度基金會成立。並於2008年2月時,在西班牙馬略卡網球俱樂部舉行了正式發表會。拿度基金會關注於社會工作與發展中的兒童與青少年。[133]他也受到紅十字會的啟發與西班牙足球運動員伊克爾·卡斯拿斯,舉行慈善賽共同支持對抗瘧疾,他的家人擔任基金會的職務。另外羅傑·費達拿給予他建議該如何運作慈善事業。由於印度貧困的事實,促使他竭力幫助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的居民,或是幫助海外地區的人們。[134]
2010年10月16日,他第一次到達印度最貧窮的地區安得拉邦並給予援助設法改善當地的環境。[135]他在安得拉邦這個地區南方有一座學校。他的基金會與維森特·費拿基金會運作阿嫩達布爾區教育中心(Anantapur Educational Center project)計劃。[135]
2011年7月,ATP「Aces For Charity」公佈首批慈善基金補助名單,拿度基金會也名列其中。該基金會主要合作對象,除了前述的印度教育計劃之外,還包括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以及SOS兒童村。[136]
評價
[編輯]拿度以19歲的年紀,首次參加2005年法國公開賽,便能一舉奪下冠軍,因此賽後評論被七屆大滿貫得主約翰·麥根萊:「拿度是20年前碧克首度贏得溫網冠軍後,他是網壇最讓人期待的新秀。」[137]
2007年,拿度創造泥地81連勝和連續三年拿下法國公開賽冠軍後,因此被外界評論為他的成就將類似於塞爾希·布魯格拉、托馬斯·梅士達、古斯塔沃·古爾頓等前代泥地好手,只能在泥地球場封王[138],不過2008年,他精進發球、切球、截擊技術與調整球場上站位(更接近於底線)後,他卻能繼11屆大滿貫得主比約·波格,連續拿下法國公開賽與溫布頓錦標賽,因此女子網壇18屆大滿貫得主瑪蒂娜·娜華蒂露娃:「拿度打出反手拍前,他的切球相當有技巧性與他的移位是難以想像的迅速。」[138]
2010年,拿度提升技術上最多的環節,就是他的發球。這是令人感到神奇的轉變。職業生涯前期,他的發球容易被對手提前預判和攻擊。然而在2010年,他改變他的發球動作。運用更多肩部、腿部和臀部肌肉,如此一來,發球從原先的弱點,變成他得分上的利器,技術上變得更加全面。[93]2010年美國公開賽賽決賽結束後,14屆大滿貫得主森柏斯受訪時談到:「拿度是個令人感到驚奇的網球運動員,不管身體上或精神上都是我見過最為強悍的人,如果他能繼續保持,他可以繼續拿下大滿貫冠軍。他和費達拿是這個時代最傑出的網球選手。」[139]另外美國公開賽官網,撰文說他在球場內外的差異:「他在球場上是如此果決且毫不手軟,正是如此讓他拿下包含九座大滿貫在內的42座冠軍,但是他在場外卻是非常謙遜且平易近人,他的風格就像是英國紳士。」[140]
2012年,拿度奪下生涯第七座法國公開賽冠軍,超越比約·波格成為史上法國公開賽冠軍數量最多的選手,史上最佳泥地球員的定論也塵埃落定。比約·波格盛讚拿度:「拿度是泥地球場上從未有過的最佳球員,他僅僅只在法網輸過一場比賽,他在泥地上的成就沒有任何人能超越[141]!」
特殊紀錄
[編輯]大滿貫紀錄
[編輯]大滿貫 | 年度 | 紀錄達成 | 選手達成 |
澳洲公開賽 法國公開賽 溫布頓錦標賽 美國公開賽 |
2005-2022 | 生涯大滿貫冠軍數 22冠 | 紀錄保持者 |
澳洲公開賽 法國公開賽 溫布頓錦標賽 美國公開賽 北京奧運會 |
2009 2005 2008 2010 2008 |
生涯金滿貫 | 安德烈·阿加斯 諾華克·祖高域 |
澳洲公開賽 法國公開賽 溫布頓錦標賽 美國公開賽 |
2009 2005 2008 2010 |
生涯大滿貫 | 羅德·利華 安德烈·阿加斯 羅傑·費達拿 諾華克·祖高域 |
澳洲公開賽 法國公開賽 溫布頓錦標賽 美國公開賽 |
2022 2006 2010 2013 |
雙圈大滿貫 | 羅德·利華 諾華克·祖高域 |
澳洲公開賽 法國公開賽 溫布頓錦標賽 美國公開賽 |
2005–2014 | 連續十年至少獲得一座冠軍 | 紀錄保持者 |
澳洲公開賽 – 法國公開賽 – 溫布頓錦標賽 – 美國公開賽 | 2005–2010 | 在草地、硬地和泥地上至少有二座大滿貫 | 韋蘭特 諾華克·祖高域 |
法國公開賽 – 美國公開賽 | 2010 | 同年奪得泥地、草地和硬地球場大滿貫 | 諾華克·祖高域 |
法國公開賽 – 美國公開賽 | 2010 | 同年連奪三座大滿貫 | 羅德·利華 諾華克·祖高域 |
法國公開賽 – 美國公開賽 | 2008–2010 | 同時擁有泥地、草地和硬地大滿貫冠軍 | 羅傑·費達拿 安德烈·阿加斯 諾華克·祖高域 |
奧運會 – 美國公開賽 | 2008–2010 | 同時擁有奧運單打金牌和泥地、草地和硬地冠軍 | 安德烈·阿加斯 |
法國公開賽 – 溫布頓錦標賽 | 2008、2010 | 海峽大滿貫:同年奪得法網與溫網 | 羅德·利華 比約·波格 羅傑·費達拿 諾華克·祖高域 |
法國公開賽 | 2005–2022 | 單一大滿貫最多冠(十四座) | 紀錄保持者 |
法國公開賽 | 2008、2010、2017、2020、 | 不失一盤奪冠次數(四度) | 紀錄保持者 |
法國公開賽 | 2010–2015 | 39場連勝 | 紀錄保持者 |
法國公開賽 | 2010–2014 | 法網最長連續奪冠紀錄(五連霸) | 紀錄保持者 |
ATP大師賽紀錄
[編輯]ATP大師系列賽 | 年度 | 紀錄達成 | 球員達成 |
ATP大師賽 | 2005–2021 | 最多單打大師賽冠軍(36座) | 諾華克·祖高域 |
蒙地卡羅大師賽—法國公開賽 | 2010 | 泥地大滿貫:3座泥地大師系列賽和法國公開賽 | 紀錄保持者 |
蒙地卡羅大師賽 | 2005–2018 | 單一大師賽最多冠軍(11座) | 紀錄保持者 |
羅馬大師賽 | 2005–2021 | 十座冠軍 | 紀錄保持者 |
ATP大師賽 | 2008–2010 | 連續21次進入半準決賽 | 紀錄保持者 |
ATP大師賽 | 2008.2010 | 連續獲得三種不同場地比賽冠軍 | 羅傑·費達拿(2004) |
ATP大師賽 | 2005–2014 | 連續十年至少一座冠軍 | 紀錄保持者 |
獲獎
[編輯]以下列出拿度最具代表性的獎項:
- 勞倫斯世界體育獎年度最佳新人(2006年)
- 「歐洲最佳運動員獎」(2008年)[142][註 9]。
- 「BBC海外球員大獎」(2010年)[143][註 10]。
- 勞倫斯體育獎(2011年和2021年)[144][註 11](依前一年表現)。
- 埃德波格運動精神獎(2010年、2018至2021年)[145][註 12](於隔年頒獎)。
- 年度卓越運動獎最佳男網球員 (2011年和2014年)
- 勞倫斯世界體育獎年度最佳復出獎 (2014年)
- 亞瑟·艾殊人道主義精神獎(2011年)
- ATP年度新人獎(2003年)
- ATP最佳進步獎(2005年)
- ATP最佳復出獎(2013年)
- ATP年度最佳球員/年終球王(2008年、2010年、2013年、2017年、2019年)
- ATP最受歡迎球員獎(2022年)
- ITF世界冠軍(2008年、2010年、2017年、2019年、2022年)
生涯統計
[編輯]大滿貫與年終賽年表
[編輯]- 指引:
W | F | SF | QF | #R | RR | LQ (Q#) | A | P | Z# | PO | SF-B | F-S | G | NMS | NH | NQ |
W:冠軍;F:亞軍;SF:準決賽;QF:半準決賽;#R:前四輪;RR:小組賽;LQ:止步資格賽;A:缺席;P:比賽延期;Z#:台維斯盃/協會盃組別賽(#表示級別);PO:參與戴維斯盃/協會盃附加賽;SF-B:奧運會銅牌;F-S:奧運會銀牌;G:奧運會金牌;NMS:非ATP1000大師賽系列;NH:該賽事本年度未舉行;NQ:未入圍。
賽事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奪冠率 | 勝-負 | 勝率 |
---|---|---|---|---|---|---|---|---|---|---|---|---|---|---|---|---|---|---|---|---|---|---|---|---|---|
澳洲網球公開賽 | A | 3R | 4R | A | QF | SF | W | QF | QF | F | A | F | QF | 1R | F | QF | F | QF | QF | W | 2R | A | 2/19 | 77–16 | 83% |
法國網球公開賽 | A | A | W | W | W | W | 4R | W | W | W | W | W | QF | 3R* | W | W | W | W | SF | W | A | 1R | 14/18 | 112–4 | 97% |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 3R | A | 2R | F | F | W | A | W | F | 2R | 1R | 4R | 2R | A | 4R | SF | SF | NH | A | SF | A | 2/15 | 58–12 | 83% | |
美國網球公開賽 | 2R | 2R | 3R | QF | 4R | SF | SF | W| | F | A | W | A | 3R | 4R | W | SF | W | A | A | 4R | A | 4/16 | 67–12 | 85% | |
勝–負 | 3-2 | 3-2 | 13-3 | 17-2 | 20-3 | 24-2 | 15-2 | 25–1 | 23-3 | 14-2 | 14-1 | 16-2 | 11-4 | 5-2 | 23-2 | 21-3 | 24-2 | 11-1 | 9-2 | 22-1 | 1-1 | 0-1 | 22/67 | 314–44 | 88% |
年終總決賽 | NQ | A | SF | SF | A | RR | F | RR | A | F | A | SF | A | RR | A | RR | SF | NQ | RR | NQ | 0/11 | 21–18 | 54% |
大滿貫
[編輯]冠軍(22)
[編輯]年份 | 賽事 | 場地 | 決賽對手 | 對手國籍 | 勝方比分 |
2005 | 法國公開賽 | 泥地 | 佩雅達 | 阿根廷 | 66–7、6–3、6–1、7–5 |
2006 | 法國公開賽 (2) | 泥地 | 費達拿 | 瑞士 | 1–6、6–1、6–4、7–64 |
2007 | 法國公開賽 (3) | 泥地 | 費達拿 | 瑞士 | 6–3、4–6、6–3、6–4 |
2008 | 法國公開賽 (4) | 泥地 | 費達拿 | 瑞士 | 6–1、6–3、6–0 |
2008 | 溫布頓錦標賽 | 草地 | 費達拿 | 瑞士 | 6–4、6–4、65–7、68–7、9–7 |
2009 | 澳洲公開賽 | 硬地 | 費達拿 | 瑞士 | 7–5、3–6、7–63、3–6、6–2 |
2010 | 法國公開賽 (5) | 泥地 | 蘇達寧 | 瑞典 | 6–4、6–2、6–4 |
2010 | 溫布頓錦標賽 (2) | 草地 | 貝迪治 | 捷克 | 6–3、7–5、6–4 |
2010 | 美國公開賽 | 硬地 | 祖高域 | 塞爾維亞 | 6–4、5–7、6–4、6–2 |
2011 | 法國公開賽 (6) | 泥地 | 費達拿 | 瑞士 | 7–5、7–63、5–7、6–1 |
2012 | 法國公開賽 (7) | 泥地 | 祖高域 | 塞爾維亞 | 6–4、6–3、2–6、7–5 |
2013 | 法國公開賽 (8) | 泥地 | 費拿 | 西班牙 | 6–3、6–2、6–3 |
2013 | 美國公開賽 (2) | 硬地 | 祖高域 | 塞爾維亞 | 6–2、3–6、6–4、6–1 |
2014 | 法國公開賽 (9) | 泥地 | 祖高域 | 塞爾維亞 | 3–6、7–5、6–2、6–4 |
2017 | 法國公開賽 (10) | 泥地 | 華連卡 | 瑞士 | 6-2、6–3、6–1 |
2017 | 美國公開賽 (3) | 硬地 | 安達臣 | 南非 | 6–3、6–3、6–4 |
2018 | 法國公開賽 (11) | 泥地 | 蒂姆 | 奧地利 | 6–4、6–3、6–2 |
2019 | 法國公開賽 (12) | 泥地 | 蒂姆 | 奧地利 | 6–3、5–7、6–1、6–1 |
2019 | 美國公開賽 (4) | 硬地 | 梅德韋傑夫 | 俄羅斯 | 7–5、6–4、5–7、4–6、6–4 |
2020 | 法國公開賽 (13) | 泥地 | 祖高域 | 塞爾維亞 | 6–0、6–2、7–5 |
2022 | 澳洲公開賽 (2) | 硬地 | 梅德韋傑夫 | 俄羅斯 | 2–6、65–7、6–4、6–4、7–5 |
2022 | 法國公開賽 (14) | 泥地 | 魯迪 | 挪威 | 6–3、6–3、6–0 |
亞軍(8)
[編輯]年份 | 賽事 | 場地 | 決賽對手 | 對手國籍 | 勝方比分 |
2006 | 溫布頓錦標賽 | 草地 | 費達拿 | 瑞士 | 0–6、65–7、7–62、3–6 |
2007 | 溫布頓錦標賽 (2) | 草地 | 費達拿 | 瑞士 | 67–7、6–4、63–7、6–2、2–6 |
2011 | 溫布頓錦標賽 (3) | 草地 | 祖高域 | 塞爾維亞 | 4–6、1–6、6–1、3–6 |
2011 | 美國公開賽 | 硬地 | 祖高域 | 塞爾維亞 | 2–6、4–6、7–63、1–6 |
2012 | 澳洲公開賽 | 硬地 | 祖高域 | 塞爾維亞 | 7–5、4–6、2–6、7–65、5–7 |
2014 | 澳洲公開賽 (2) | 硬地 | 華連卡 | 瑞士 | 3–6、2–6、6–3、3–6 |
2017 | 澳洲公開賽 (3) | 硬地 | 費達拿 | 瑞士 | 4–6、6–3、1–6、6–3、3–6 |
2019 | 澳洲公開賽 (4) | 硬地 | 祖高域 | 塞爾維亞 | 3–6、2–6、3–6 |
年終總決賽
[編輯]亞軍(2)
[編輯]年份 | 賽事 | 場地 | 決賽對手 | 勝方比分 |
2010 | 倫敦 | 室內硬地 | 費達拿 | 6–3、3–6、6–1 |
2013 | 倫敦 | 室內硬地 | 祖高域 | 6–3、6–4 |
戰績表
[編輯]四大滿貫及年終賽單打戰績
[編輯]四大滿貫及ATP年終賽(大師盃)單打戰績、單打奪冠總數、年度勝負、年終競賽積分、年終排名積分、單季總獎金
賽事 | 澳網 | 法網 | 溫布頓 | 美網 | 年終總決賽 | 年度 勝-負 |
單打 冠軍 |
年終 競賽 積分 |
年終 排名 積分 |
年終 排名 |
單季獎金 (美元) |
---|---|---|---|---|---|---|---|---|---|---|---|
場地 | 硬地 | 泥地 | 草地 | 硬地 | 室內硬地 | ||||||
2002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1-1 | 0 | ? | 96 | 200 | 23,975 |
2003 | 缺席 | 缺席 | 第三圈 | 第二圈 | 缺席 | 14-11 | 0 | ? | 605 | 49 | 243,248 |
2004 | 第三圈 | 缺席 | 缺席 | 第二圈 | 缺席 | 30-17 | 1 | ? | 735 | 51 | 447,758 |
2005 | 第四圈 | 冠軍 | 第二圈 | 第三圈 | 缺席 | 79-10 | 11 | 953 | 4765 | 2 | 3,874,751 |
2006 | 缺席 | 冠軍 | 亞軍 | 半準決賽 | 準決賽 | 59-12 | 5 | 894 | 4470 | 2 | 3,746,360 |
2007 | 半準決賽 | 冠軍 | 亞軍 | 第四圈 | 準決賽 | 70-15 | 6 | 1147 | 5735 | 2 | 5,646,935 |
2008 | 準決賽 | 冠軍 | 冠軍 | 準決賽 | 缺席 | 82-11 | 8 | 1335 | 6675 | 1 | 6,773,776 |
2009 | 冠軍 | 第四圈 | 缺席 | 準決賽 | 分組賽 | 66-14 | 5 | 不實施 | 9205 | 2 | 6,466,515 |
2010 | 半準決賽 | 冠軍 | 冠軍 | 冠軍 | 亞軍 | 71-10 | 7 | 不實施 | 12450 | 1 | 10,171,999 |
2011 | 半準決賽 | 冠軍 | 亞軍 | 亞軍 | 分組賽 | 69-15 | 3 | 不實施 | 9585 | 2 | 7,668,217 |
2012 | 亞軍 | 冠軍 | 第二圈 | 缺席 | 缺席 | 42-6 | 4 | 不實施 | 6795 | 4 | 4,997,450 |
2013 | 缺席 | 冠軍 | 第一圈 | 冠軍 | 亞軍 | 75-7 | 10 | 不實施 | 13030 | 1 | 14,570,937 |
2014 | 亞軍 | 冠軍 | 第四圈 | 缺席 | 缺席 | 48-11 | 4 | 不實施 | 6835 | 3 | 6,746,475 |
2015 | 半準決賽 | 半準決賽 | 第二圈 | 第三圈 | 準決賽 | 61-20 | 3 | 不實施 | 5230 | 5 | 4,508,891 |
2016 | 第一圈 | 第三圈 | 缺席 | 第四圈 | 缺席 | 39-14 | 2 | 不實施 | 3365 | 9 | 2,836,500 |
2017 | 亞軍 | 冠軍 | 第四圈 | 冠軍 | 分組賽 | 67–11 | 6 | 不實施 | 9465 | 1 | 15,864,000 |
2018 | 半準決賽 | 冠軍 | 準決賽 | 準決賽 | 缺席 | 45–4 | 5 | 不實施 | 7480 | 2 | 8,663,347 |
2019 | 亞軍 | 冠軍 | 準決賽 | 冠軍 | 準決賽 | 58-7 | 4 | 不實施 | 9985 | 1 | 16,349,586 |
2020 | 半準決賽 | 冠軍 | 取消 | 缺席 | 準決賽 | 27-7 | 2 | 不實施 | 9450 | 2 | 3,881,202 |
2021 | 半準決賽 | 準決賽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24-5 | 2 | 不實施 | 4375 | 6 | 1,478,830 |
2022 | 冠軍 | 冠軍 | 準決賽 | 第四圈 | 分組賽 | 39-8 | 4 | 不實施 | 6020 | 2 | 9,638,326 |
2023 | 第二圈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1-3 | 0 | 不實施 | 0 | 670 | 311,604 |
2024 | 缺席 | 第一圈 | 缺席 | 11-5 | 0 | 不實施 | 0 | 245,975 |
註:在2009年起的開始實施的新制度下,大滿貫賽和大師賽的排名積分大約漲一倍。而競賽積分制度則被取消。大滿貫冠軍積分為2000分。
大師賽(1000賽)單打戰績
[編輯]- 2009年以後改稱1000分大師賽
舉行地點 | 印第安韋爾斯 | 邁阿密 | 蒙地卡羅 | 馬德里 | 羅馬 | 加拿大 | 辛辛那堤 | 上海 | 巴黎 |
---|---|---|---|---|---|---|---|---|---|
賽事 | 印第安韋爾斯大師賽 | 邁阿密大師賽 | 蒙地卡羅大師賽 | 馬德里大師賽 [註 13] |
羅馬大師賽 | 加拿大大師賽 | 辛辛那堤大師賽 | 上海大師賽 | 巴黎大師賽 |
場地 | 室外硬地 | 室外硬地 | 室外泥地 | 室外泥地 | 室外泥地 | 室外硬地 | 室外硬地 | 室外硬地 | 室內硬地 |
2009 | 冠軍 | 半準決賽 | 冠軍 | 亞軍 | 冠軍 | 半準決賽 | 準決賽 | 亞軍 | 準決賽 |
2010 | 準決賽 | 準決賽 | 冠軍 | 冠軍 | 冠軍 | 準決賽 | 半準決賽 | 第三圈 | 缺席 |
2011 | 亞軍 | 亞軍 | 冠軍 | 亞軍 | 亞軍 | 第二圈 | 半準決賽 | 缺席 | 缺席 |
2012 | 準決賽 | 準決賽 | 冠軍 | 第三圈 | 冠軍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2013 | 冠軍 | 缺席 | 亞軍 | 冠軍 | 冠軍 | 冠軍 | 冠軍 | 準決賽 | 準決賽 |
2014 | 第三圈 | 亞軍 | 半準決賽 | 冠軍 | 亞軍 | 缺席 | 缺席 | 第二圈 | 缺席 |
2015 | 半準決賽 | 第三圈 | 準決賽 | 亞軍 | 半準決賽 | 半準決賽 | 第三圈 | 準決賽 | 半準決賽 |
2016 | 準決賽 | 第二圈 | 冠軍 | 準決賽 | 半準決賽 | 缺席 | 第三圈 | 第二圈 | 缺席 |
2017 | 第四圈 | 亞軍 | 冠軍 | 冠軍 | 半準決賽 | 第三圈 | 半準決賽 | 亞軍 | 半準決賽 |
2018 | 缺席 | 缺席 | 冠軍 | 半準決賽 | 冠軍 | 冠軍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2019 | 準決賽 | 缺席 | 準決賽 | 準決賽 | 冠軍 | 冠軍 | 缺席 | 缺席 | 準決賽 |
2020 | 取消 | 取消 | 取消 | 取消 | 半準決賽 | 取消 | 缺席 | 取消 | 準決賽 |
2021 | 缺席 | 缺席 | 半準決賽 | 半準決賽 | 冠軍 | 缺席 | 缺席 | 取消 | 缺席 |
2022 | 亞軍 | 缺席 | 缺席 | 半準決賽 | 第三圈 | 缺席 | 第二圈 | 取消 | 第二圈 |
2023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2024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 註解A: 巴黎大師賽的場地在2007年由室內地毯變更為室內硬地。
^ 註解B: 蒙地卡羅1000賽為非強制積分比賽。
^ 註解C: 馬德里1000賽改在5月在泥地場舉行,2012年為藍土球場。
^ 註解D: 上海1000賽為新設ATP大師1000賽賽事。
- 2008年前的大師賽
舉行地點 | 印第安韋爾斯 | 邁阿密 | 蒙地卡羅 | 羅馬 | 漢堡 | 加拿大 蒙特利爾/ 多倫多 |
辛辛那堤 | 馬德里 | 巴黎 |
---|---|---|---|---|---|---|---|---|---|
賽事 | 太平洋 生命 公開賽 |
新力 愛立信 網球賽 |
蒙地卡羅 大師賽 |
意大利 電訊 大師賽 |
漢堡 大師賽 |
羅傑斯 大師賽 |
西南財團 大師賽 |
馬德里 大師賽 |
巴黎銀行 大師賽 [註 14] |
場地 | 硬地 | 硬地 | 泥地 | 泥地 | 泥地 | 硬地 | 硬地 | 室內硬地 | 室內地毯 |
2002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2003 | 缺席 | 缺席 | 第三圈 | 缺席 | 第三圈 | 缺席 | 缺席 | 第一圈 | 缺席 |
2004 | 第三圈 | 第四圈 | 缺席 | 缺席 | 缺席 | 第一圈 | 第一圈 | 第二圈 | 缺席 |
2005 | 缺席 | 亞軍 | 冠軍 | 冠軍 | 缺席 | 冠軍 | 第一圈 | 冠軍 | 缺席 |
2006 | 準決賽 | 第二圈 | 冠軍 | 冠軍 | 缺席 | 第三圈 | 半準決賽 | 半準決賽 | 缺席 |
2007 | 冠軍 | 半準決賽 | 冠軍 | 冠軍 | 亞軍 | 準決賽 | 第二圈 | 半準決賽 | 亞軍 |
2008 | 準決賽 | 亞軍 | 冠軍 | 第二圈 | 冠軍 | 冠軍 | 準決賽 | 準決賽 | 半準決賽 |
歷年世界排名
[編輯]ATP單打年終世界排名
[編輯]年份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
ATP男子單打 年終世界排名 |
811 | 200 | 49 | 51 | 2 | 2 | 2 | 1 | 2 | 1 | 2 | 4 | 1 | 3 | 5 | 9 | 1 | 2 | 1 | 2 | 6 | 2 | 670 |
ATP單打世界排名第一
[編輯]球王任期 | 前任球王 | 繼任球王 | 連續週數 | 累積週數 |
---|---|---|---|---|
2008年8月18日 - 2009年7月5日 | 費達拿 | 費達拿 | 46週 | 46週 |
2010年6月7日 - 2011年7月3日 | 費達拿 | 祖高域 | 56週 | 102週 |
2013年10月14日 - 2014年7月6日 | 祖高域 | 祖高域 | 39週 | 141週 |
2017年8月21日 - 2018年2月18日 | 梅利 | 費達拿 | 26週 | 167週 |
2018年4月2日 - 2018年5月13日 | 費達拿 | 費達拿 | 6週 | 173週 |
2018年5月21日 - 2018年6月17日 | 費達拿 | 費達拿 | 4週 | 177週 |
2018年6月25日 - 2018年11月4日 | 費達拿 | 祖高域 | 19週 | 196週 |
2019年11月4日 - 2020年2月2日 | 祖高域 | 祖高域 | 13週 | 209週 |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 ^ 同年奪下蒙地卡羅、羅馬、馬德里三座泥地大師賽與法國公開賽。
- ^ 2006年,拿度與費達拿共交手六次,拿度在前四次:杜拜、蒙地卡羅、羅馬和法國公開賽獲勝,費達拿在後兩次:溫布頓錦標賽、網球大師盃獲勝。
- ^ 西方式握拍是比較能夠打出旋轉度夠的上旋球的一種握拍法。而上旋球在泥地會造成球的彈跳較高,因此也能夠令自己有足夠的時間站位到防守位置去接球,也有將對手壓制在某一定點的效果,不敢輕易上網。而超西方式握拍就是基於此原則,握拍向拿「平底鍋」式的方法,幾乎是翻拍的動作用手腕力量去揮拍,製造出超強力旋轉球,去壓迫對手在特定方位,令其進攻不易,只好跟着自己的節奏在底線對拉,而後在出奇不意的擊出反角度的球使自己得分。
- ^ 是一個發球動作瞬間的定格,是網球運動指標性的動作,常常出現在各種獎盃上。
- ^ 這種握拍法把球拍面垂直立起,和拿鐵鎚或菜刀的握法相同。不用像西方式握拍那樣必須改變握法,可以打左右的來球。在球場的活動範圍廣,而且可以打各種變化球,但不適合手腕力量小的人。
- ^ AeroPro Drive GT。
- ^ Nicklas:Are you a technical guy as far as racquet and strings go? Do you change tensions a lot or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Thanks!
Nadal:Hi Nicklas, very technical questions, I am sure that you play, huuhhhhh.I play with the same strings and same tension. 25 kgs is what I play with. - ^ 是一間製造零食、麵包和巧克的公司。
- ^ 此獎項從1958年開始的評選活動,歷史悠久而且具有極高的權威性。
- ^ BBC年度體育名人獎1954年創立,現設有年度運動員、新秀運動員、終身成就等獎項,每年12月頒發。
- ^ 勞倫斯世界體育獎是用於表彰獎勵在過去一年中表現突出的體育運動員的獎項。
- ^ 由於前瑞典球王埃德波格球品極佳,ATP將體育精神獎冠以其名以作表揚每一年度最有體育精神球員。
- ^ 2012年馬德里大師賽的場地為藍土。
- ^ 巴黎大師賽的場地在2007年由室內地毯變更為室內硬地。
參考資料
[編輯]參考新聞
[編輯]- ^ Niall, Jake. The man from Majorca breathes scent of victory. The Age. 2009-02-03 [201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3) (英語).
- ^ Scott, Brough. Wimbledon: Rafael Nadal happy with his game – and his shorts – as he moves through gears.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8-06-24 [201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4) (英語).
- ^ Rafael Nadal. ATP Tour. [2021-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3).
- ^ 海盜風格 網壇掠奪者. 自由時報. 2005-06-06 [201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21) (中文(繁體)).
- ^ 納達爾穿衣也聚焦. 蘋果日報. 2005-06-04 [2011-03-17] (中文(繁體)).[失效連結]
- ^ 包治百病外衣下的納豆. 你好台灣. 2010-08-19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1) (中文(繁體)).
- ^ The World's Highest-Paid Athletes 2020. Forbes. [2021-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8) (英語).
- ^ 8.0 8.1 传奇谢幕!官方:西班牙网球传奇纳达尔宣布退役. 新聞中心首頁_新浪網. 2024-10-10 [2024-10-10] (中文).
- ^ Botic van de Zandschulp spoils Rafael Nadal's farewell in Malaga | ATP Tour | Tennis. ATP Tour. [2024-11-20] (英語).
- ^ 10.0 10.1 Clarey, Christopher. Rafael Nadal, Barely 19, He's Got Game, Looks and Remarkably Good Manners. New York Times. 5 June 2005 [201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 (英語).
- ^ Sportsround meets Rafael Nadal. BBC Sports. 2006-11-01 [201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英語).
- ^ 12.0 12.1 Rajaraman, Aarthi. At Home with Humble yet Ambitious Nadal. Inside Tennis. 2008-06-01 [201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9) (英語).
- ^ 13.0 13.1 13.2 13.3 13.4 Kervin, Alison. The Big Interview: Rafael Nadal. The Sunday Times (London). 2006-04-23 [201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7) (英語).
- ^ Personal woes affecting Rafa?. ESPN. 2009-07-23 [2011-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0) (英語).
- ^ Tennis Star Rafael Nadal Marries Maria Francisca Perello In Spain. E! Online. Sat Oct 19 12:48:00 PDT 2019 [2019-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美國英語).
- ^ Thornburgh, Nathan. 10 Questions for Rafael Nadal. Time. 2007-08-15 [2010-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2) (英語).
- ^ Tignor, Stephen. Wimbledon 2006: The Duel. Tennis. 2006-06-20 [2010-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05) (英語).
- ^ 新星納達爾 橫掃球王. 蘋果日報. 2004-03-30 [2011-01-28] (中文(繁體)).[永久失效連結]
- ^ Benammar, Emily. Rafael Nadal: All you need to know. The Telegraph (London). 2008-07-08 [201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3) (英語).
- ^ 休威特臀傷苦戰晉8 體力沒問題 阿格西放話宰球王. 蘋果日報. 2005-01-25 [2011-03-18] (中文(繁體)).[永久失效連結]
- ^ 納達爾躍世界第3. 蘋果日報. 2005-06-07 [2011-03-18] (中文(繁體)).[永久失效連結]
- ^ 盧彥勳闖不過第2輪 腳傷 感冒雙不利 苦撐5盤吞敗. 蘋果日報. 2005-06-25 [2011-03-18] (中文(繁體)).[永久失效連結]
- ^ 光頭美男閃亮晉16 阿格西後勁強 布雷克拍落納達爾. 蘋果日報. 2005-09-05 [2011-03-18] (中文(繁體)).[永久失效連結]
- ^ Linden, Julian. Foot injury delays Rafael Nadal's comeback. Reuters. 2006-01-05 [201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7) (英語).
- ^ 25.00 25.01 25.02 25.03 25.04 25.05 25.06 25.07 25.08 25.09 ATP. Rafael Nadal 2005 Singles Activity. [2010-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0) (英語).
- ^ 球王栽了 納達爾奪冠. 蘋果日報. 2010-03-06 [2011-04-04] (中文(繁體)).[永久失效連結]
- ^ 球王雪恥 力退剋星納達爾. 蘋果日報. 2006-11-19 [2011-03-29] (中文(繁體)).[永久失效連結]
- ^ 纳达尔卫冕法网男单冠军. 新浪網. 2006-06-12 [2011-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7) (中文(簡體)).
- ^ Champion Safin out of Aussie Open. BBC Sport Tennis (BBC). 2006-01-10 [2010年12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7) (英語).
- ^ Garber, Greg. Roger's reign on hold with Nadal's dominance. ESPN Tennis/French06. ESPN.com. 2006-06-12 [2010年12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6) (英語).
- ^ 費德勒 溫網4連冠. 蘋果日報. 2006-09-08 [2011-03-18] (中文(繁體)).[永久失效連結]
- ^ 納達爾 爆冷輸小卒. 蘋果日報. 2006-09-08 [2011-03-18] (中文(繁體)).[永久失效連結]
- ^ 球王雪恥 力退剋星納達爾. 蘋果日報. 2006-11-19 [2011-03-18] (中文(繁體)).[永久失效連結]
- ^ 34.0 34.1 34.2 34.3 ATP. Rafael Nadal 2006 Singles Activity. [2010-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英語).
- ^ 世界第2納達爾 被直落3幹掉. 蘋果日報. 2007-01-25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5) (中文(繁體)).
- ^ June 2007: Joins Parisian Royalty. ATP官方網站. 2007-06-10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9) (英語).
- ^ Cheese, Caroline. Wimbledon 2007. BBC Sport. 2007年7月7日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1) (英語).
- ^ 慘遭同胞毒手 納達爾出局. 蘋果日報. 2007-09-06 [2011-03-18] (中文(繁體)).[永久失效連結]
- ^ 雙費爭冠 費德勒呼聲高. 蘋果日報. 2007-11-18 [2011-03-18] (中文(繁體)).[永久失效連結]
- ^ 40.0 40.1 40.2 40.3 40.4 ATP. Rafael Nadal 2007 Singles Activity. [2010-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9) (英語).
- ^ 網球阿里 宰納達爾 爆冷晉決. 蘋果日報. 2008-01-25 [2011-03-18] (中文(繁體)).[永久失效連結]
- ^ Rafa Races to Fourth Straight Roland Garros Title. ATP官方網站. 2008-06-08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8) (英語).
- ^ Nadal Sets Sights on No. 1 After Epic Wimbledon Battle. ATP官方網站. 2008-07-06 [2011-03-18] (英語).
- ^ Nadal Takes Olympic Glory; Silver For Gonzalez. ATP官方網站. 2008-08-17 [2011-03-18] (英語).
- ^ Murray Shocks Nadal To Reach First Grand Slam Final. ATP官方網站. 2008-09-06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6) (英語).
- ^ Nadal withdraws from Masters Cup. Tennis.com. 3 November 2008 [4 Nov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15) (英語).
- ^ Rafa Is Again Roger's Master. ATP官方網站. 2008-04-27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英語).
- ^ Nadal Wins Hamburg Battle for 26th Career ATP Title. ATP官方網站. 2008-05-18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英語).
- ^ Nadal Closes In On Federer After Toronto Win. ATP官方網站. 2008-08-17 [2011-03-18] (英語).
- ^ Superb Nadal Captures Queen's Club Crown. ATP官方網站. 2008-06-15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9) (英語).
- ^ Nadal Edges Federer In Five Set Thriller. ATP官方網站. 2009-02-01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英語).
- ^ Rafa's Astonishing Roland Garros Run Comes To An End. ATP官方網站. 2009-05-31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英語).
- ^ Nadal Pulls Out With Knee Injury. ATP官方網站. 2009-06-19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英語).
- ^ Del Potro Reaches First Major Final. ATP官方網站. 2009-09-13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0) (英語).
- ^ Soderling Denies Nadal 400th Match Win; Hurts Spaniards Chances In Quest For No. 1. ATP官方網站. 2009-11-23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英語).
- ^ Davydenko Eliminates Nadal From Contention. ATP官方網站. 2009-11-25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英語).
- ^ Djokovic Edges Nadal But Misses SF Spot. ATPtennis.com. 2009-11-27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英語).
- ^ Rafa Crushes Murray To Clinch 13th ATP World Tour Masters 1000 Title. ATP官方網站. 2009-03-22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英語).
- ^ Nadal Wins Record Fifth Straight Monte-Carlo Crown. ATP官方網站. 2009-04-19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英語).
- ^ Nadal Clinches Record Fourth Rome Title. ATP官方網站. 2009-05-03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英語).
- ^ Unstoppable Nadal Wins Fifth Straight Barcelona Title. ATP官方網站. 2009-05-03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英語).
- ^ Nadal Makes History With Madrid Win. ATP官方網站. 2010-05-15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9) (英語).
- ^ ATP官方網站. Murray Continues Historic Run, Beats Nadal To Reach SFs. 2010-01-26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英語).
- ^ June 2010: A Remarkable Day. ATP官方網站. 2010-06-06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英語).
- ^ ATP官方網站. How The Wimbledon Final Was Won. 2010-07-04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英語).
- ^ ATP官方網站. Nadal Wins Seventh Title Of Year. 2010-09-13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英語).
- ^ ATP官方網站. Federer Defeats Rival Nadal To Win Fifth Title At Season Finale. 2011-11-28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2) (英語).
- ^ Unstoppable Nadal Captures Sixth Straight Title. ATP官方網站. 2011-04-18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英語).
- ^ Nadal Captures Record-Equalling 17th Masters 1000 Trophy. ATP官方網站. 2011-05-02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英語).
- ^ Nadal Achieves Historic Triumph With Victory Over Federer. ATP官方網站. 2010-05-16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2) (英語).
- ^ ATP官方網站. Nadal Wins Seventh Title Of Year. 2010-10-10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英語).
- ^ French Open: Rafael Nadal Beats Roger Federer. 紐約時報. 2011-06-05 [2011-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4) (英語).
- ^ 存档副本. [2011-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 ^ 温网纳达尔苦战四盘遭爆冷 首负90后球员无缘8强. 國際在線. [2014-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7).
- ^ Rafael Nadal Saves M.P., Beats Stefanos Tsitsipas For 12th Barcelona Title | ATP Tour | Tennis. ATP Tour. [2021-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8).
- ^ 76.0 76.1 Rafael Nadal Fights Past Novak Djokovic For Record-Extending 10th Rome Crown | ATP Tour | Tennis. ATP Tour. [2021-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2).
- ^ 納達爾睽違一年重返球場 西班牙「蠻牛」:可能是最後一年. Yahoo News. 2023-12-30 [2023-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31) (中文).
-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RFI -. 澳网将登场 纳达尔回归乔科维奇拚11冠.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3-12-27 [2023-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30) (中文).
- ^ Weaver, Paul. Move over McEnroe and Borg, this one will run and run in the memory. The Guardian (London). 2008-07-08 [2010-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1) (英語).
- ^ Flanagan, Martin. Federer v Nadal as good as sport gets. The Age (Melbourne). 2008-07-12 [2009-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4) (英語).
- ^ Bodo, Peter. Rivalry!. Peter Bodo's Tennisworld. Tennis.com. 2009-01-30 [2010-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1) (英語).
- ^ Federer-Nadal rivalry as good as it gets. 2008-07-07 [2010-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1) (英語).
- ^ Harwitt, Sandra. Is Rafael Nadal the best clay-court player ever?. ESPN. 1 August 2008 [2010-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31) (英語).
- ^ Rafael Nadal retakes king of clay title with french open win. foxsports.com. [2010-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4) (英語).
- ^ Tandon, Kamakshi. Weighing Rafa's dominance on dirt. espn.com. [2010-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6) (英語).
- ^ 86.0 86.1 Nadal Has Improved Virtually Every Aspect of His Game. ESPN. 2008-07-03 [2009-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1) (英語).
- ^ Cooper, Jeff. Rafael Nadal – Game Profile. [2010-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7) (英語).
- ^ Rafael Nadal's Drop Volley. Tennis Magazine. 2008-03-27 [2010-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6) (英語).
- ^ 「蠻牛」Rafael Nadal 紅土之王. Yahoo奇摩運動. 2022-11-02 [2024-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21) (中文(繁體)).
- ^ 納達爾和叔叔一起教你打網球(上篇). 運動視界. 2015-02-09 [2024-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21) (中文(繁體)).
- ^ 技术-剖析纳达尔正手上旋击球. 狐搜. 2017-07-30 [2024-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21).
- ^ 纳达尔超级上旋正手图解. 狐搜. 2019-09-30 [2024-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21).
- ^ 93.0 93.1 93.2 Rafa's Roots. ATP官方網站. 2011-01-11 [2011-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30) (英語).
- ^ Gorney, Cynthia. Ripped. (Or Torn Up?). The New York Times. 2009-06-21 [201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1) (英語).
- ^ The Count: The Spin on Nadal's Clay Dominanc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9-05-22 [2010-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1) (英語).
- ^ The Forehand of Rafael Nadal. Tennis Magazine. 2006-12-15 [2009-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4) (英語).
- ^ White, Clive. Rafael Nadal Determined to Keep One Step Ahead of Roger Federer. London: The Daily Telegraph. 2008-07-06 [2010-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英語).
- ^ 12 September 2010. [201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5).
- ^ Learning from Rafael Nadal. Tennis Magazine. 2006-10-13 [201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6) (英語).
- ^ No limit to what Nadal can accomplish. ESPN. 2009-02-01 [2011年3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0) (英語).
- ^ Style of play catching up with Rafa?. ESPN. 2007-08-30 [2009-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0) (英語).
- ^ Oz Champ Nadal Wants Changes in Tennis Schedule. Tennis Magazine. 2009-02-02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15) (英語).
- ^ Kia Nadal versus Alien Vide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英文)
- ^ The Beefcake in the Backcourt. New York Magazine. 2008-08-17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2) (英語).
- ^ Rafa Needs More Than a New Look. ESPN. 2009-07-17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0) (英語).
- ^ Rafael Nadal to Launch New, More Traditional Image at US Open. Sports Business Daily. 2008-08-01 [2009-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2) (英語).
- ^ Nadal's Wardrobe Malfunction. CNBC. 2009-01-26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3) (英語).
- ^ Fashion Focus: Rafael Nadal. Tennis Served Fresh. 2009-01-20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7) (英語).
- ^ Nike Bold New Tennis Crew. Nike Store. 2009-01-30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0) (英語).
- ^ Nadal Long Check Shortsbhnu. Nike Store. 2009-01-30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0) (英語).
- ^ Rafa's Costume Change. Tennis Served Fresh. 2009-01-24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9) (英語).
- ^ Emperor's New Clothes. Tennis Magazine. 2009-01-24 [2011-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5) (英語).
- ^ Nike Air CourtBallistec 1.3.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4) (英語).
- ^ Nadal Doesn't Use an APDC. Talk Tennis. 2007-09-01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6) (英語).
- ^ The Tennis Racket. ESPN.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0) (英語).
- ^ 2007 Wimbledon Timesonline. 2007-07-02 [2011-03-26] (英語).[失效連結]
- ^ Rafa Nadal is Quely's embassador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6-24.(英文)
- ^ Rafael Nadal is Quely cookie monster in chief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12-24.(英文)
- ^ Corder, Rob. Rafael Nadal to wear $525,000 Richard Mille watch. Professional Jeweller. 2010-04-05 (英語).
- ^ Nadal Wears $525K Watch at French Open. mensfitness.com.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30) (英語).
- ^ 121.0 121.1 存档副本. [2011-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31).(英文)
- ^ Rafael Nadal Replaces Cristiano Ronaldo as the New Face of Emporio Armani Underwea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英文)
- ^ Music video for "Gypsy" by Shakira featuring Rafael Nadal. Youtube.com. [2010-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8) (英語).
- ^ ''Latin American Herald Tribune'': Shakira: I Chose Nadal for Video Because I "Identify with Him". Laht.com.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英語).
- ^ Source: Penny Newton. Shakira's Sexy New Video Gypsy. MTV. 2010-02-24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4) (英語).
- ^ Canada. Tom Tebbut in ''The Globe and Mail'': Nadal and Shakira?? Little chance. Theglobeandmail.com. 2010-02-24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5) (英語).
- ^ ATP WORLD TOUR,[www.atpworldtour.com/News/Tennis/2008/07/nadalasteroid.aspx](英文)
- ^ Rafa Nadal Academy Sports Facilities. [2022-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2).(英文)
- ^ Rafa Nadal And David Ferrer Officially Open The Rafa Nadal Academy Kuwait. [2022-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2).(英文)
- ^ Bienvenido a UAX Rafa Nadal Sports University. [2022-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西班牙文)
- ^ Soccer-Rafa Nadal becomes shareholder at troubled Real Mallorca. reuters. 2011-07-09 [2011-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2) (英語).
- ^ Sale of the club completed. realmallorca. 2011-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1) (英語).
- ^ 存档副本. [2011-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6).(英文)
- ^ (英文) Rafael Nadal launches foundation - Feature | Earth Times News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31
- ^ 135.0 135.1 Rafa and his foundation in India. The Official Rafa Nadal Website. 2010-10-16 [2011-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1) (英語).
- ^ Inaugural 'ATP Aces For Charity' Grants Awarded. ATP world tour. 2011-07-11 [2011-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3) (英語).
- ^ 納達爾躍世界第3. 蘋果日報. 2005-06-07 [2011-03-17] (中文(繁體)).[永久失效連結]
- ^ 138.0 138.1 Making History in a Hurry. ATP官方網站. 2008-11-07 [2011-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30) (英語).
- ^ 桑普拉斯:纳达尔真不可思议 他与费德勒远超他人. 新浪體育. 2010-09-20 [201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1) (中文(簡體)).
- ^ 美网官网:纳达尔是网坛历史上最谦逊的王者. 騰迅體育. 2010-09-14 [2011-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1) (中文(簡體)).
- ^ Borg: 'Nadal is an artist!'. 法網官方網站. 2013-05-13 [2014-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1) (英語).
- ^ 納達爾 獲歐洲最佳運動員. 自由時報. 2008-12-28 [201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6) (中文(繁體)).
- ^ 纳达尔荣膺BBC海外球员大奖 自称拿奖的感觉像做梦. 新浪體育. 2010-12-20 [2011-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1) (中文(簡體)).
- ^ 纳达尔力压科比梅西 首获劳伦斯最佳男运动员奖. 網易體育. 2011-02-08 [201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中文(簡體)).
- ^ 纳达尔首获埃德伯格精神奖 费德勒霸占最受欢迎奖. 新浪體育. 2010-11-21 [201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1)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