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區
外觀
東北軍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大軍區。1948年1月1日成立。1955年3月22日,根據國務院1955年2月11日關於全國軍區重新劃分的決定,東北軍區改為瀋陽軍區。[1]
歷史
[編輯]根據中央軍委1947年12月3日電示,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區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以原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機關拆分為東北軍區領導機關、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
1949年初,冀察熱遼軍區所屬冀東軍區調歸華北軍區建制,冀熱察軍區與北嶽軍區合併為察哈爾軍區隸屬華北軍區建制。
1950年10月,從東北各縣抽調一批縣長、縣委書記及一批幹部,緊急組建入朝的志願軍後勤兵站線。從東北局、東北人民政府機關及各省抽調一批負責幹部組建志願軍入朝的三個後勤分部。1950年11月,東北地區各級政府增設戰勤機構,各省市設戰勤處、縣設民政局戰勤股,區公所設戰勤助理員,村設戰勤委員,動員組織了60萬人組成大批擔架隊、大車隊、醫療隊、汽車司機及鐵路運輸工務人員支前,其中累計入朝的支前人員21萬人。
組織建制
[編輯]東北軍區
-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林彪
- 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高崗
- 副司令員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
- 第一副政治委員羅榮桓
- 副政治委員陳雲、李富春
- 參謀長劉亞樓、伍修權
- 政治部主任譚政
- 炮兵司令部
- 馬政處:1951年7月27日成立。1951年10月1日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馬政局改屬中央軍委總後勤部馬政局後,東北軍區馬政處同時改隸屬軍區後勤部白城辦事處管理。管理的軍馬場有牡丹江軍馬場、肇東軍馬場、四方山軍馬場、哈拉海軍馬場、白城軍馬場、扎蘭屯軍馬場等。
- 遼北軍區
- 遼寧軍區
- 安東軍區
- 熱河軍區
- 錦州軍區
- 內蒙古軍區
- 松江省軍事部
- 合江省軍事部
- 龍江省軍事部
- 嫩江省軍事部
- 吉林省軍事部
- 第五十軍
- 鐵道縱隊
- 炮兵第1指揮所
- 炮兵第2指揮所
- 裝甲兵指揮所
- 高炮指揮所
- 工兵指揮所
- 東北軍區後勤部
- 後勤一分部:鄭家屯
- 後勤二分部:吉林市
- 後勤三分部:齊齊哈爾
- 後勤四分部:德惠
- 後勤五分部:四平
- 6個汽車團、4個輜重團,58所後方(兵站)醫院
- 冀察熱遼軍區後勤部
- 東北軍區整訓第1師: 1949年3月改稱步兵第160師,歸47軍建制,同年8月編入湖南軍區,組建常德軍分區和邵陽軍分區。
- 東北軍區整訓第2師:1948年12月以吉林軍區和原合江軍區各1個獨立團為基礎組建。師機關由合江軍區前方指揮部和吉林軍區部分幹部組成。1949年3月改為第165師劃歸第四野戰軍。1949年5月165師歸湖北軍區建制,1948年8月調給12兵團兼湖南軍區,1949年11月兼組郴州軍分區。
- 東北軍區整訓第3師: 1948年12月以龍江軍區警衛團及解放第1、2、3團和兩個獨立團為基礎編成。1949年5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9師。1950年7月,169師改為東北邊防部隊。
- 東北軍區整訓第4師: 1948年12月以嫩江軍區前指為基礎抽調原合江、松江、嫩江等軍區5個解放團和獨立團編成整訓第4師,下轄7個架子團。1949年4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70師。1949年6月歸遼西軍區建制。1950年7月大部調歸軍委空軍,另有6個建制營改為東北邊防部隊。
- 東北軍區整訓第5師
- 東北軍區整訓第6師: 1949年1月以遼寧軍區2分區機關、軍區二線兵團部隊、縣大隊組建。1949年4月改稱第171師,歸遼東軍區建制,1950年7月第511團補入39軍。1950年8月該師撤消番號,512團調歸軍委空軍,其餘部隊調歸東北軍區空軍。
- 東北軍區整訓第7師
1949年2至6月,隨東北大區行政建制,東北軍區機關和部隊進行整編。
- 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
- 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鄧華(1954年2月)
- 副政治委員李富春
- 參謀長伍修權/賀晉年(副司令員兼)
- 政治部主任周桓/莫文驊
- 遼東軍區
- 遼西軍區
- 熱河軍區
- 內蒙古軍區
- 松江省軍事部
- 黑龍江省軍事部
- 吉林省軍事部
- 7個步兵師、1個警衛師、11所軍事院校
- 東北軍區防空司令部:1950年8月成立
- 東北軍區摩托裝甲兵司令部:1950年12月成立
- 東北鐵道運輸司令部:1950年12月成立。1954年3月改為東北軍區司令部軍事交通部,副部長李蔭芝。
- 東北軍區炮兵司令部:1951年4月成立
- 旅大軍事部:1951年11月成立
- 東北軍區國防建設工程指揮部:1952年4月成立
- 東北軍區工程兵部
- 東北軍區公安部隊司令部
- 東北軍區空軍司令部:1950年7月成立,司令員段蘇權。[2]
- 東北軍區後勤部:1950年8月7日,為統一領導東北軍區和東北邊防軍後勤工作,中央軍委決定組建成立「東後」。部長李聚奎/周純全/羅成德,第一政委聚奎,第二政治委員張明遠(東北局秘書長兼),第一副部長周玉成、第二副部長張明遠(1955年開國少將),副政委曹德連。組成「東北軍區後勤部前方指揮所」,主任張明遠(1955年開國少將),政委杜者蘅
- 司令部
- 政治部 主任曹德連(後勤部副政委兼)/馬紹華(後勤部副政委兼) 副主任劉祺瑞
- 財務部 部長蘇煥清
- 軍械部
- 運輸部 部長王作藩(1950.8--1950.10)/葉林(1950.10--1950.12.13)/閔一帆(1950.12.13--1952.10),政治委員黃惠良(1950.10--1952.10),副部長王作藩(1950.10--1952.10)/蔣澤民(1950.10--1952.10)
- 車輛獸力運輸管理部 部長閔一帆(1952.10--1952.11)/蘇煥清(1952.11--1954.5),副部長王作藩(1952.10--1954.5)/蔣澤民(1952.10--1954.5)
- 衛生部 部長李資平(後勤部副部長兼),副部長龍開富, 政委戴文彬
- 政治部 主任戴文彬兼
- 直屬第二十八後方醫院
- 第一醫管處 政治部
- 第六後方醫院 丹東
- 第八後方醫院
- 第十後方醫院 臨江縣
- 第十六後方醫院
- 第二十五後方醫院
- 第二十六後方醫院
- 第二醫管處
- 第一兵站醫院
- 第二兵站醫院
- 第二十九後方醫院
- 第三十二後方醫院 雙城縣
- 第三十四後方醫院
- 第四十八後方醫院
- 第三醫管處
- 第十四後方醫院 敦化
- 第十七後方醫院
- 第十八後方醫院
- 第十九後方醫院
- 第四十七後方醫院
- 第四十九後方醫院
- 第一後方醫院:駐瀋陽市,1952年改為東北軍區總醫院,1955年改為瀋陽軍區總醫院。
- 第二後方醫院 駐齊齊哈爾市,沿革為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
- 第四後方醫院 遼陽市
- 第五後方醫院 錦州
- 第九後方醫院 密山市
- 第十二後方醫院 遼寧
- 第十三後方醫院
- 第十五後方醫院 丹東
- 第二十後方醫院 本溪
- 第二十二後方醫院 阜新市
- 第二十四後方醫院 鳳城縣
- 第三十後方醫院 興城縣
- 第三十三後方醫院 勃利縣
- 營房部
- 後勤一分部:1950年8月31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編制2600人,對作戰部隊實施後勤保障工作。10月下旬正式成立。部長王珠強,政治委員馬紹華。一分部負責東線的輯安、別河場、武坪里;
- 後勤二分部:1950年10月下旬正式成立。部長王希克,政治委員李綱。二分部東線的臨江、周波、長津;
- 後勤三分部:1950年11月下旬正式成立。部長毛普安,政治委員胡廷。三分部負責中線的長甸河口、新倉、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