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義借用
語義借用(semantic loan)[1][2][3],或稱作意譯[4][5]、嫁接[6]、移植[7][8],是語言接觸中的一種類推現象[3],指一門語言中既有的語言單位(詞素、詞語、詞組等),從其他語言中對應的語言單位中移借來了新的語義。[9]
例如:漢語中的「病毒」原本表示生物學上的一類自我複製物;英語中的「virus」除了表示生物學病毒外,還可以表示會自我複製和擴散的電子計算機程序;通過語言接觸,漢語「病毒」從英語「virus」中移借來了這一語義,也可以表示計算機病毒。[10]又如:希伯來語的「כּוֹכַב」、俄語的「звезда́」、波蘭語的「gwiazda」、芬蘭語的「tähti」這些原本表示天空中星星的詞,都從英語對應詞「star」中吸收了文藝、體育明星的含義。[11]
類別和例子
[編輯]不同的語言單位
[編輯]語義借用可能發生在不同類型的語言單位(詞素、詞語、詞組等)之間。[12]
- 漢語中的詞素「族」,可以表示有血緣關係的一群人(如「家族」),或表示一類事物(如「水族」)。與日語接觸後,從詞素「族」(如「斜陽族」、「団地族」)移借來新的語義,可以用於表示有共同特點的一群人(如「上班族」、「月光族」)。[13]
- 漢語中的詞語「菜單」,可以表示供餐廳顧客選擇菜品的目錄。中國大陸普通話與英語接觸後,從詞語「menu」移借來新的語義,可以表示計算機使用者選擇功能的表單(香港、台灣等地多稱「選單」)。[14]
- 波蘭語中的詞組「okrągły stół」,可以表示圓形的桌子。與英語接觸後,從詞組「round table」移借來新的語義,可以表示所有人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談判討論,即圓桌會議。[15]
不同的對應方式
[編輯]如果語言單位在形式(語音、書寫)上高度對應,就很容易出現語義借用。但這並非必要條件,語義借用也可以發生在形式上完全不對應的詞之間。[16]
- 語義對應,形式對應:
- 語義對應,形式不對應:
- 形式對應,語義不對應:
不同的語義演變
[編輯]上述的例子中,借用的都是概念意義(理性意義)。除此之外,語義借用也可能借用色彩意義或語法意義。[22][23]
- 漢語標準語中的「一塌糊塗」,表示程度到了極點,且帶有貶義,多用來表示髒、亂、差。上海話中的「一塌糊塗」概念意義相同,但沒有貶義,可用於一般陳述、乃至讚美。中國大陸普通話與上海話接觸後,借來了「一塌糊塗」的中性色彩。[24]
- 漢語中的「出版」表示圖書刊行,「面試」表示當面考察測試,原本都只用作不及物動詞。與英語接觸後,分別從「publish」和「interview」移借來新的語法意義,有了及物動詞的用法。[25][26]
判斷標準
[編輯]區別於引申
[編輯]探究詞源時非常困難的一點在於,判斷既有的語言單位所取得的新語義,是自身引申的結果,還是借用了其他語言的語義。如果新義和舊義之間距離較遠,關係較為跳躍,語義借用的可能性就較大。[27][28]例如:意第緒語中的「גלײַך」,原本表示相似的、一樣的。在美國意第緒語中,其動詞形式「גלײַכן」後來獲得了新的語義,表示喜歡、喜愛。兩者之間的邏輯關係較遠,可以判斷是與英語接觸後,從「like」移借來的新義。[b][20]
如果新義和舊義之間距離較近,就需要更多的證據,才能判定其來自語義借用。例如:漢語中的「持」,原本表示握住。後來出現了新的語義,表示記住。這兩個義位間的邏輯關係相對自然,可能是漢語自身引申而來。但是「持」表記憶的用法幾乎只見於漢譯佛經和其他佛教文獻中,因此可以判斷是與梵語接觸後,從「धृ」移借來的新義。[28][27]其他支持語義借用的判斷標準還包括:平行的語義變化在多個語言中同時出現;新義主要用於特定搭配中,該搭配在另一門語言中十分常見;新義與其他文化中的概念或事物相關;新義屬於特定領域,如當代的計算機科學、醫學、物理學等。[29]
區別於仿譯
[編輯]在語言接觸影響詞彙的各種現象中,語義借用與仿譯較為相近,而不同於帶有音譯成分的借詞。語義借用和仿譯的區別在於,前者是既有的詞素、詞、詞組取得新的語義,後者則產生了新的詞或詞組。語義借用與仿譯也可能同時發生,比如漢語「人口爆炸」是對英語「population explosion」的仿譯,漢語「資訊爆炸」是對英語「information explosion」的仿譯,同時也為漢語「爆炸」增添了新的語義,表示急劇增加。[30][31]
區別於相因生義
[編輯]語義借用與相因生義都屬於語義的類推,都是A的一項語義與B的一項語義對應,於是語言使用者將B的其他語義加在A之上。這裡的A和B如果屬於不同語言,就是語義借用;如果屬於同一門語言,就是相因生義。[32][33]
規範性評估
[編輯]比起從整體上評判語義借用現象是有益還是有害,更合適的做法是具體評估每一個語義借用案例是否合乎規範。如果借義和原義之間的關係,符合人類普遍的隱喻和轉喻認知,這種語義借用就很容易被接受。如果翻譯者沒有認真考慮,只是習慣性地拿一個對應詞來翻譯,這種語義借用就很可能難以理解。例如:英語「authority」可以表示當權者,與漢語「當局」對應;也可以表示使人信服的威望,與漢語「權威」對應;又可以表示專家人士。漢語「權威」借用了專家人士的語義,已成為約定俗成的用法;而漢語「當局」借用專家人士的語義,就很難被接受。[34][35][36]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方欣欣 2008,第39、74頁.
- ^ 王文斌 & 邵斌 2018,第61、71頁.
- ^ 3.0 3.1 朱彥 2011,第516頁.
- ^ 朱慶之 2000,第247頁.
- ^ 語言學名詞 2011,第79頁.
- ^ 曹煒 2005.
- ^ 鄭燕萍 & 曹煒 2007.
- ^ 朱冠明 2008.
- ^ Marcin 2017,第30至35頁.
- ^ 鄭燕萍 & 曹煒 2007,第64頁.
- ^ Zuckermann 2003,第288至289頁.
- ^ Marcin 2017,第31、33、35頁.
- ^ 張興權 2012,第139至147頁.
- ^ 方欣欣 2008,第12頁.
- ^ Marcin 2017,第33頁.
- ^ Gómez Capuz 1997,第86頁.
- ^ Real Academia Española 2014.
- ^ 朱一凡 2018,第102至105頁.
- ^ Marcin 2017,第32頁.
- ^ 20.0 20.1 Zuckermann 2003,第289頁.
- ^ Dworkin 2012,第148頁.
- ^ 張小平 2008,第179至186頁.
- ^ 朱一凡 2018,第100至114頁.
- ^ 侯昌碩 2012,第176至177頁.
- ^ 趙元任 1992,第122頁.
- ^ 朱一凡 2018,第113頁.
- ^ 27.0 27.1 朱彥 2011,第515至517頁.
- ^ 28.0 28.1 朱冠明 2008,第176頁.
- ^ Marcin 2017,第51至53頁.
- ^ Marcin 2017,第60-62頁.
- ^ 張小平 2008,第180至189頁.
- ^ 朱冠明 2008,第177頁.
- ^ 朱彥 2011,第507頁.
- ^ Marcin 2017,第71、79頁.
- ^ 張小平 2008,第188至189頁.
- ^ 趙元任 1992,第121頁.
來源
[編輯]- 趙元任. 借语举例. 袁毓林 (編).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2: 117-130. ISBN 978-7-302-01108-8.
- Gómez Capuz, Juan. Towards a typ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linguistic borrowing (illustrated with anglicisms in Romance languages) (PDF). Revista alicantina de estudios ingleses. 1997, 10: 81-94 [2023-11-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0-03-31) (英語).
- 朱慶之. 佛經翻譯中的仿譯及其對漢語詞彙的影響.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 (編). 中古近代汉语研究 第1辑.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47-262. ISBN 7-5320-7049-2.
- Zuckermann, Ghil'ad. Language Contact and Globalisation: The camouflaged influence of English on the world's languages—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Israeli (sic) and Mandarin (PDF).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3, 16 (2): 287-3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2-05) (英語).
- 曹煒. 词义派生的新途径——词义的嫁接引申. 學術交流. 2005, (12): 177-179.
- 鄭燕萍; 曹煒. 外来词义的移植:现代汉语非派生式新义探源.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 (04): 62-67.
- 方欣欣. 语言接触三段两合论. 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622-3734-1.
- 張小平. 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 濟南: 齊魯書社. 2008. ISBN 978-7-5333-2035-5.
- 朱冠明. 移植: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词汇的一种方式.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 (編). 语言学论丛 第37辑.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8: 169-182. ISBN 978-7-100-05850-6.
- 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语言学名词.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1. ISBN 978-7-100-06871-0.
- 朱彥. 从语义类推的新类型看其认知本质、动因及其他问题. 世界漢語教學. 2011, 25 (04): 507-521.
- 侯昌碩. 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 廣州: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668-0187-6.
- 張興權. 接触语言学.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2. ISBN 978-7-100-08277-8.
- Dworkin, Steven. A history of the Spanish lexic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0-19-954114-0 (英語).
- Real Academia Española. Diccionario de la lengua española. 23.ª edición. Madrid: Espasa Libros. 2014 [2023-11-29]. ISBN 9786070723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9) (西班牙語).
- Marcin, Zabawa. English semantic loans, loan translations, and loan renditions in informal Polish of computer users (PDF). Katowice: Wydawnictwo Uniwersytetu Śląskiego. 2017 [2023-11-29]. ISBN 978-83-226-307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1-25) (英語).
- 王文斌; 邵斌. 词汇学十讲.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446-5047-2.
- 朱一凡.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翻译对当代汉语影响的研究.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8. ISBN 978-7-313-20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