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湄
王秋湄 | |
---|---|
字 | 秋湄 |
號 | 秋齋 |
性別 | 男 |
出生 | 王薳 1884年 大清廣東省番禺縣 |
逝世 | 1944年(59—60歲) 中華民國上海市 |
國籍 | 中華民國 |
職業 | 書法家 |
王秋湄(1884年—1944年),名薳,字秋湄,號秋齋,亦名君演、世仁。廣東番禺人,清末至民國前期文人、書法家。
生平
[編輯]1884年生於廣東番禺書香人家[註 1] 。少承庭訓,刻苦讀書。入廣東武備學堂修業,成績優異,因有革命傾向,不予保送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一度北上就讀上海震旦大學。其後投身報業,宣揚革命,追隨孫中山,先後加入興中會和同盟會。19歲起在香港任該兩會機關報《中國日報》記者兼編輯,為「興中會時期之革命同志」、「民國前革命報人」(見國民黨元老馮自由著《革命逸史》)。又與其他同志創辦《平民報》《齊民報》等,迭任《有所謂報》《齊民報》等多家報館編輯;並開辦進取學堂等,啟迪民智,傳播民主,兼作同盟會聯絡所。1907年起受蔡鍔與趙聲之邀兼教習於桂林陸軍小學堂與黃埔陸軍小學堂,參與培植軍校生中革命力量[註 2]。辛亥革命後,呼籲政治革新。曾向孫中山面陳對「行政官自肥」的憂慮[註 3]。因對民國政治發展失望,不樂仕進,遠離官場,與原同盟會多名成員轉向實業,淡出報界。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與潘達微、吳公幹等輾轉至香港,入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參與抵制英美煙商。1918年隨公司總部北遷上海,於北京、天津等地任公司代表。並於上海、營口等地經營其它實業。二十年代初定居蘇州。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春舉家移居上海直至1944年病逝,終年六十一歲。
王秋湄一生從事多種職業,但始終不改文人本色。研究書法歷四十餘年,能各書體,尤擅章草。其章草字體融合先代諸帖,直續兩漢,以草解隸,以隸成草,圓潤流轉中遒勁瀟灑,尤為行家稱道。同是文人與書法家的葉恭綽(遐庵)論其章草,有「世殆無與匹」之評(《攝堂詩選》序)。美術史家、南社成員陸丹林推崇其對歷代碑帖的研究,書法獨樹一幟,「對章草頗見肆力,是由趙松雪宋仲溫入手,而進窺皇索的」,其「落筆瀟灑」,「另外有一種美趣」(《雲影秋詞—王秋齋的治學》)[註 4]。金石學家簡琴石(琴齋)一生收藏其多種章草作品,向晚輩展示時,亟譽為「宋仲溫(宋克)而後,鮮有倫比」(《何氏靈璧山房所藏秋齋章草》自序)[註 5]。除書法外,致力研究文字聲韻,收藏金石書畫及碑帖,工詩,精字畫鑑定。在文化界交遊甚廣,與黃節(晦聞)、章太炎、 黃賓虹、葉恭綽、張善孖張大千兄弟等人尤為至交,常詩畫唱和,多次在上海、廣東、香港合展書畫[註 6] 。自早年起,提倡整理國粹,弘揚書畫傳統。1912年與黃節、高劍父、陳樹人等創設廣州「貞社」。1917年與潘達微等創辦《天荒》,評詩論畫,開創當時國內最大型綜合畫刊。遺著有《章草例》《攝堂詩選》《北周造像影編》《漢石疑》《說文粵語徵》等多種。
王秋湄深研佛法,自號「無念居士」,與印光法師、虛雲禪師等多位高僧交情至深。為人正直,尤重氣節。雖以章草行世,除與文人好友交往,平素並不輕易為人寫字。曾拒絕為政要題字。葉恭綽論其人品「性不諧俗」,「視世之譁炫干譽者蔑如也」。其後半生,擺脫俗務,謝絕一切名銜,超然塵外,潛心參佛治學,沉酣書法,人書俱老。1944年初春,患腦溢血遽逝於上海。超度佛事上,輓聯四壁,吳湖帆書「春雪初融君倏化 ...」[註 7],嘆其溘然離去。遠在北京的老友黃賓虹「聞秋齋翁作古至為悲悼」(見致友人裘柱常信及《黃賓虹日記》)。正在四川的張大千作畫悼念「秋齋道兄」[註 8]。王秋湄身後不留骨灰,遺體火化後,遵其遺願,由家屬經僧人幫助送往蘇州靈岩山,終歸寂然之界,無墓無碑,化入一片自然之中。
作品
[編輯]《攝堂詩選》例
[編輯]大千屬題八大山人水仙卷
迴看翠羽欲橫波,正許孤芳寫素娥。不是惜金調水墨,個山殘淚已無多。
(註:1934年,張大千請王秋湄為他所藏八大山人一幅畫題詩。時值內憂外患,王秋湄寥寥數語,既題朱耷,又自寫心境。)
詩書扇面例(右圖)
[編輯]... 隔岸人歸遠動厖, 暗螢無數落秋江。 眠遲滅燭枯雙眼, 兀自觀心月滿窗。
不受人憐不受惠, 此生守志老彌堅。 寒山寺近鍾先到, 無愧無驚故坦然。
(註:王秋湄晚年自選舊作雜詩。落款王薳,1940年。)
章草詩軸例 (右下圖)
[編輯]王秋湄草書山居詩軸,落款「無念王薳」,1940年。(現藏於澳門博物館。)
注釋
[編輯]- ^ 父親王鶴隣為廣東出版界聞人,去世後曾由黃節撰寫墓誌銘,葉恭綽書丹,章太炎篆額。王家原籍清直隸萬全縣(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幾代為官。高祖王道宏以武官宦粵,曾祖王浚官至湖北提督,自高祖以下移籍廣東番禺。
- ^ 當年考入桂林陸軍小學堂的新生中就有日後成為北伐將領的李宗仁、白崇禧等。李宗仁在讀期間即加入同盟會。
- ^ 孫中山1912年5月5日見王秋湄等三名報界代表,詳述土地稅政策。見同年5月13日上海《民立報》及《申報》。
- ^ 《良友》畫報第125期,1937年。
- ^ 香港收藏家何子忠(曼庵)回憶簡琴石晚年展示王秋湄章草,「剖析援引,指點讚嘆,亟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宋仲溫而後,鮮有倫比,為之低回玩賞不肯去」。
- ^ 香港書畫界曾從張大千王秋湄兩人名字各取一字舉辦「千秋書畫展」。1941年3月21日簡琴石(琴齋)也約同王秋湄張大千合展書畫,香港多家報紙對此報道。見《星島日報》當日「歲華書畫展今晨開幕展出張大千王秋齋等名作品」「琴齋方家約同王子秋湄張子大千展覽書畫香江喜賦二律」等報道。
- ^ 引自吳世民先生2013年對超度佛事現場的親身回憶。吳先生為南京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文中提及吳公幹之子,與王秋湄兩家世交。
- ^ 張大千悼王秋湄之畫於九十年代由王秋湄子女捐贈四川內江張大千故居紀念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