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漢堡號小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航行中的漢堡號
歷史
德意志國
船名 漢堡號
艦名出處 漢堡
建造方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鋪設龍骨 1902年
下水日期 1903年7月25日
入役日期 1904年3月8日
停用 1944年
除籍日 1931年3月31日
結局 1956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不來梅級小巡洋艦
排水量 3651噸
船長 111.1米
型寬 13.3米
吃水 5.28米
動力輸出 11582匹軸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三脹蒸汽機
船速 22節
續航力 4270海里以12節
乘員 288人
武器裝備
裝甲 甲板:80毫米

漢堡號(德語:SMS Hamburg[註 1])是德意志帝國所建造的七艘不來梅級小巡洋艦的二號艦,以德國城市漢堡命名。它由斯德丁伏爾鏗船廠承建,於1902年開始龍骨架設、1903年7月25日下水、至1904年3月8日投入艦隊使用。其主艦炮包括有十門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和兩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最高速度可達22節。

在逾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漢堡號曾先後經歷德意志帝國海軍魏瑪國家海軍納粹德國海軍時代。在入役後的前八年,它都是在公海艦隊內度過。接下來,它又被分配至潛艇區艦隊,先是擔任第一潛艇區艦隊的指揮艦,然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用作U型潛艇船員的宿營船。戰後,它隨國家海軍重返艦隊值勤,但自1936年起再度作宿營用途直至1944年。艦隻於1944年7月初被拖曳至同名城市報廢,但於當月底遭英國轟炸機擊沉。其殘骸於1949年被打撈上岸,後於1956年拆解。

建造

[編輯]

漢堡號是根據合同代號「K」[註 2]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單位訂購,並於1902年在斯德丁伏爾鏗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它於1903年7月25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1904年3月8日,艦隻正式投入活動戰列艦隊(Aktive Schlachtflotte,即公海艦隊前身)使用,成為首艘入役的同級艦。[2]

漢堡號的全長為111.10公尺(364英尺6英寸),有13.3公尺(43英尺8英寸)的舷寬和5.28公尺(17英尺4英寸)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3,651公噸(3,593長噸)。[3]其推進系統由兩台三脹式蒸汽機組成,它們的額定功率為11,582匹軸馬力(8,637千瓦特),最高速度達22節(41公里每小時)。發動機由十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提供動力。漢堡號可攜帶860公噸(850長噸)煤,故此得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4,270海里(7,91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14名軍官及274-287名水兵。[2]

漢堡號的武器由十門單裝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組成。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六門設於艦舯、每邊各三門,以及兩門並排布置在艦艉。這些炮支的射程為12,200公尺(13,300碼)。它們共提供1500發彈藥,其中每炮150發。艦隻還配備有兩具450公釐(17.7英寸)的魚雷管及五枚魚雷,均浸沒舷側的船體內。[4]漢堡還受到厚達80公釐(3.1英寸)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100公釐(3.9英寸)厚、炮支的炮擋英語Gun shield厚度也有50公釐(2.0英寸)。[3]

服役歷史

[編輯]

完成海上試航後,漢堡號被派往活動艦隊第一巡洋支隊服役。該部隊是艦隊的偵察部隊,由小巡洋艦女性之贊號阿科納號大巡洋艦腓特烈·卡爾號組成,隸屬於第一分艦隊管轄。第二巡洋支隊也由一艘大巡洋艦和三艘小巡洋艦組成,但隸屬於第二分艦隊。[5]1904年6月,漢堡號作為皇家遊艇德語Royal yacht霍亨索倫號德語Hohenzollern (Schiff, 1893)的護航艦參與了北歐之旅。同年秋天,它又取代了尼俄伯號參加秋季艦隊演習。1905年,漢堡號再次成為霍亨索倫號的護航艦。隨後,它與德國海軍的首艘渦輪巡洋艦呂貝克號進行了多次對比航行試驗。1908年2月,漢堡號隨偵察部隊展開了進入大西洋的巡航。5月,在皇室對威尼斯克基拉島進行訪問期間,它再次為霍亨索倫號提供護航。次年,艦隻作了同樣的巡航,期間於4月21日,它從克基拉島被調遣至梅爾辛,因當地正發生的騷亂威脅到了德國人的利益。[6]翌日,幾艘英國和法國軍艦也加入了它的行列,其中包括戰列艦敏捷號英語HMS Swiftsure (1903)[7]。1909年5月28日,漢堡號回到了基爾,並於同年9月15日撤出前線服務而轉入預備役。至1912年,漢堡號重新投入使用,並自8月6日起成為第一潛艇區艦隊的副司令指揮艦,以黑爾戈蘭島為基地。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漢堡重返公海艦隊,並跟隨第四偵察集群參加了幾次對北海的襲擊。[4]其中在8月6日,它與小巡洋艦斯德丁號護送一隊U型潛艇進入北海,試圖牽制英國艦隊,以使U型潛艇可以發動攻擊。該部隊於8月11日返回港口,沒有遇到任何英國軍艦。[8]

1914年12月15-16日,漢堡號參加了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英語Raid on Scarborough, Hartlepool and Whitby的行動。它被分配至公海艦隊的屏護部隊,為當時正在實施炮擊、由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率領的戰列巡洋艦提供遠程掩護。[9]當漢堡號和大巡洋艦羅恩號收到有關英國驅逐艦出動的報告後,公海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腓特烈·馮·英格諾爾遂下令全體向左轉舵並駛向德國[10]。在06:59,漢堡號、羅恩號以及斯圖加特號遭遇了由英國海軍中校羅夫特斯·瓊斯英語Loftus Jones率領的驅逐艦群。瓊斯緊追德國人直至07:40,此時漢堡號和斯圖加特號被分離出來,以摧毀它們的追捕者。至08:02,羅恩號向兩艘小巡洋艦發出信號,命令它們放棄追擊,並與公海艦隊餘部一起撤退。[11]1915年4月21日,漢堡號在威悉河口外圍與魚雷艇S21號德語SMS S 21 (1913)發生碰撞,並將後者分成兩截[12]

漢堡號跟隨第四偵察集群參加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該偵察集群在海軍准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的率領下,於5月31日03:30隨艦隊餘部駛離威廉港[13]為承擔屏護艦隊的任務,漢堡號和魚雷艇V73號位居艦隊的左翼,與第二戰列分艦隊並排[14]。在戰鬥的早期階段,漢堡號及第四偵察集群並未積極參戰,但至21:30左右,它們遇到了英國第3輕巡洋分艦隊。羅伊特遂引領公海艦隊向南行駛,以遠離英國大艦隊。由於射程太遠及能見度不佳,僅慕尼黑號和斯德丁號能夠與英國的巡洋艦交火。漢堡號僅發射了一輪齊射,卻因霧霾的影響無法瞄準而射失;艦隻還遭到兩次命中,共造成14人死亡、25人受傷。為了吸引英國人靠近公海艦隊的主力艦,羅伊特將他的艦群轉向右舵,但第3輕巡洋分艦隊沒有上鈎,繼而脫離。[15]

至戰爭後期,漢堡號已淪為供潛艇區艦隊在威廉港使用的宿營船。在此期間,艦隻的指揮官是海軍少校弗里德里希·呂措英語Friedrich Lützow,他於1917年3月16日至1918年5月12日擔任漢堡號艦長。戰爭結束後,漢堡號成為《凡爾賽條約》允許德國保留的六艘巡洋艦之一。在重新組建的魏瑪國家海軍內,它自1920年9月7日起入役,擔任北海防衛司令的旗艦[4]1921年7月,艦隻跟隨掃雷部隊進入北冰洋,在那裡根據戰勝國的要求,清除由輔助巡洋艦流星號德語SMS Meteor (Hilfskreuzer)在一戰期間埋設的水雷。從1923年10月15日至1925年4月1日,漢堡號又擔任海軍力量總司令的旗艦。[16]隨後,它成為了海軍教育培訓監察處的教練船。1923年10月23日,艦隻在漢堡港得到了兩艘魚雷艇的陪同,以確保在德國共產黨發動漢堡起義期間的港口設施安全。而已晉升為海軍上校的呂措,則於1924年9月27日至1925年5月2日期間再次擔任漢堡號艦長。1926年2月14日,漢堡號展開環球巡航。這是經由西印度群島中美洲、穿越巴拿馬運河來到美國西岸,再繼續經由夏威夷、日本前往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最後再穿越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回國。1927年2月20日,艦隻再次抵達威廉港,並於1927年6月30日最終退役,繼而於1931年3月31日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自1936年起,艦隻由納粹德國海軍重新恢復其宿營職能供潛艇船員使用,並改為駐紮在基爾。它一直執行這項任務至1944年,當時納粹海軍決定將其報廢。1944年7月7日,漢堡號被拖曳至同名城市進行拆解[4],其後於7月27日遭英國轟炸機擊沉。[17]其殘骸於1949年被打撈上岸,並最終在1956年拆解報廢。[4]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1]
引用
  1. ^ Gröner,第56頁.
  2. ^ 2.0 2.1 Gröner,第102–103頁.
  3. ^ 3.0 3.1 Gröner,第102頁.
  4. ^ 4.0 4.1 4.2 4.3 4.4 Gröner,第103頁.
  5. ^ Naval Notes — Germany,第1319頁.
  6. ^ German Cruiser Sails. New York Times. 22 April 1909 [18 Dec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6). 
  7. ^ Foreign Cruisers at Mersina. New York Times. 23 April 1909 [18 Dec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6). 
  8. ^ Scheer,第34–35頁.
  9. ^ Scheer,第69頁.
  10. ^ Massie,第340頁.
  11. ^ Massie,第340–341頁.
  12. ^ Wilmott,第343頁.
  13. ^ Tarrant,第62頁.
  14. ^ Tarrant,第68頁.
  15. ^ Tarrant,第192–193頁.
  16. ^ Robinson,第1014頁.
  17. ^ Rohwer,第264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