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朝鮮孝宗北伐計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朝鮮孝宗北伐計劃朝鮮孝宗李淏北伐清朝的計劃。該計劃最終並未實施。但是卻意外起到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的結果。

背景

[編輯]

天啟六年(仁祖四年,1626年),七歲的李淏被封為鳳林大君。1636年丙子戰爭朝鮮戰敗,次年初李淏和哥哥昭顯世子李溰、弟弟麟坪大君李濬等數十萬朝鮮人被清軍擄到瀋陽,1644年清軍入關,11月9日,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北京紫禁城武英殿召見昭顯世子和鳳林大君,說「未得北京以前,兩國不無疑阻。今則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誠信相孚。且世子以東國儲君,不可久居於此,今宜永還本國。鳳林大君則姑留與麟坪大君相替往來」[1]。宣布減少朝鮮的歲貢幣物。1645年3月,昭顯世子等返回漢城,隨行清使勒令朝鮮仁祖李倧出城迎接。父迎子不合儒教禮法,且承認清朝敕使代表天子,所以朝鮮兩班士大夫堅決反對。5月21日,昭顯世子暴斃昌慶宮歡慶殿,疑似被宮人在餌餅中下毒(「舉體盡黑,七竅皆出鮮血」[2])。李倧上報清朝「病亡」。6月7日,鳳林大君回到漢城。11月14日,清朝冊封李淏為朝鮮世子。1649年己丑五月十三日,仁祖大王去世,李淏即位於昌德宮之仁政門,死後廟號孝宗。

經過1627年和1636年的兩次戰爭,朝鮮王朝對清朝產生了很深的仇恨。李朝上下皆視清朝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

準備

[編輯]

朝鮮君臣認為,「我朝三百年來,服事大明,其情其義,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再造之恩,自開闢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宣祖大王所謂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實是真誠痛切語也」。[3]孝宗則以光復大明天下為己任,倡議北伐。他表示:「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聽者,天時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機會來時。故欲養精兵十萬,愛恤如子,皆為敢死之卒,然後待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傑,豈無響應者!蓋直抵關外, 有不甚難者。 虜不事武備, 遼瀋千里, 了無操弓騎馬者, 似當如入無人之境矣。 且以天意揣之, 我國歲幣, 虜皆置之遼瀋, 天意似欲使還爲我國用矣。 且我國被擄人, 不知其幾萬, 亦豈無內應者耶? 今日事, 惟患其不爲而已, 不患其難成。」。「以大志舉大事,豈可保其萬全也。大義則明,則覆亡何愧,益有光舉於天下萬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為似無覆亡之虞也」。[4]

擴軍備戰

[編輯]

都城御營廳軍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禁軍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全部改編為騎兵。御營廳增加了大炮,還計劃將守衛漢城的訓練都監軍增加10,000名,御營廳軍增加20,000名。由於財政困難,未能實現。[5]

加大稅收

[編輯]

孝宗加快了朝鮮宣祖時代出現的大同法。大同法將貢物統一為米穀,該制度加快了朝鮮國內貿易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宰相金育大力主張推行大同法,對土地徵收附加稅。孝宗命令,所有男子,甚至和尚,都要納稅以換取免服兵役。

製造藉口

[編輯]

1650年,孝宗向清廷奏報「日本近以密書示通事,情形可畏,請築城訓練為守御計」,以防禦日本為由擴軍備戰。清朝派遣密使前往朝鮮核實情況,查明朝鮮與日本素和好,奏摺不實,順治帝下詔斥責朝鮮國王,罷其用事大臣,為六使詰責事件。

計劃流產

[編輯]

朝鮮財政困難,軍備薄弱,未能完成備戰,而其防禦日本藉口又引起順治帝警惕,1659年五月初四,孝宗死於昌德宮大造殿,北伐計劃未能實施。

評價

[編輯]

朝鮮對清朝的鄙視仇恨和恪守藩屬朝貢制度同時並存,且反清復明計劃和北伐準備是在隱蔽狀態下進行的,清朝政府知之甚少。[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45,二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
  2. ^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46,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
  3. ^ 孝宗 19卷, 8年(1657 丁酉 / 청 순치(順治) 14年) 10月 25日(甲午)
  4. ^ 李朝實錄 顯改 1卷, 卽位年(1659 己亥 / 청 순치(順治) 16年) 9月 5日(癸亥)
  5. ^ 韓國姜萬吉《韓國近代史》
  6. ^ 朝鲜皇室的“反清复明”计划:明亡60年仍想北伐. [2014-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