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遠
崔致遠 | |
---|---|
文學家、詩人 | |
朝代 | 統一新羅 |
姓名 | 崔致遠 |
字 | 海夫 |
號 | 孤雲、海雲 |
出生 | 857年 統一新羅京城 |
逝世 | 不詳 統一新羅伽倻山 |
著作 | |
《桂苑筆耕集》 | |
崔致遠 | |
諺文 | 최치원 |
---|---|
漢字 | 崔致遠 |
文觀部式 | Choe Chiwon |
馬-賴式 | Ch'oe Ch'i-wŏn |
號 | |
諺文 | 해운, 고운 |
漢字 | 海雲, 孤雲 |
文觀部式 | Hae(-)un, Goun |
馬-賴式 | Hae(-)un, Koun |
崔致遠(857年—10世紀),字海夫,號孤雲,又號海雲,諡文昌侯,統一新羅時期的文學家,被譽為「東方儒學之宗」[a]、「東國儒宗」[b]、「四海第一人物」[c],與李奎報和李齊賢被稱為朝鮮文學史上的三大詩人(漢詩)(朴仁老、鄭澈和尹善道被稱為朝鮮「三大國語詩人」[1]:601-609)[1]:253-266。
生平
[編輯]崔致遠公元857年出生於新羅京城沙梁部的一個貴族家庭,人們對他的家世知之甚少。《三國史記》記載說:「史傳泯滅,不知其世系」[1]:150[3][4]。他從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在詩文中多次自稱為「儒家門末學」[d]、「玄菟微儒」[e]等。
公元868年,年僅12歲的崔致遠跟隨商船入唐留學。他的父親在他離國前告誡他「十年不第進士,則勿謂我兒,吾亦不謂有兒往矣。」他在長安學習六年後,於公元874年在禮部侍郎裴瓚手下一舉及第。根據唐朝的規定,進士及第只是獲得了做官的資格。授官職還需經吏部的「選試」。因此他及第後去了東都洛陽,以教書為生,「尋以浪跡東都,筆做飯囊」[f]。在此期間,他著書三卷(私試今體賦五首一卷,五言七言今體詩100首一卷,雜詩賦30首一卷),內容主要是關於他準備參加博學宏詞科[1]:152。
公元877年,崔致遠被任命為溧水(今江蘇南京市溧水區)縣尉。在溧水為官的四年中,他有機會接觸到中國的下層社會,了解到中國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期間,他創作了各種同情人民疾苦的各類題材作品,並編撰了《中山覆匱集》五卷。儘管他當上了縣尉,有了俸祿,但仍然難以保證溫飽,「俱緣俸祿無餘,書糧不濟」,他不得不另謀出路。公元884年,崔致遠為應「博學鴻儒科」試,離開溧水去了淮南。[1]:152
在淮南,崔致遠被當時的淮南節度使高駢聘為從事官,以掌文書之事。黃巢起事爆發後,高駢被任命為諸道兵馬都統。崔致遠為他撰寫了大量的公書文牒,其中包括著名的《檄黃巢書》。他的才華得到高駢和唐僖宗的賞識,被授承務郎侍御史內供奉之職和紫金魚袋。他將自己在這一時期的作品整理成《桂苑筆耕集》(共20卷)。高駢失勢後,淮南幕府盛行阿諛奉承之風,崔致遠漸遭冷落。公元884年,他上書請求歸國,得到高駢同意,並於同年8月離開中國。唐僖宗讓他帶着國書以唐朝使節的身份歸國。晚唐詩人顧云為他寫了送別詩。[1]:153
回到新羅後,崔致遠被任命為侍讀兼翰林學士、守兵部侍郎、知瑞書監等職。不過當時的新羅朝廷已經極為腐化。他在歸國的第二年曾向真聖女王進獻《時務策》十一條,奉勸新羅統治者施仁政,以挽救國家的危亡。但新羅統治者對此無動於衷。為此,崔致遠創作了許多表達對現實不滿,批判社會醜惡現象,諷刺統治者虛偽的詩作。他因此被統治者所不容,被貶為地方官,任大山郡太守。41歲以後,他感覺新羅的腐朽已經無法挽回,便辭官帶家人隱居伽倻山。[1]:154-155
對崔致遠的去世,眾說紛紜。據李仁老《破閒集》記載,他在一日清晨突然失蹤,他的家人和朋友四處尋找,但只在深山中找到他的鞋子和帽子。傳說崔致遠晚年支持王建的勢力,並為王建做了《檄甄萱書》。在寫給王建的書信中,他說:「雞林黃葉,鴿嶺青松」。王建建立高麗王朝後,崔致遠被追封為「文昌侯」,並配享文廟。[1]:154
文學成就
[編輯]現存崔致遠的詩歌包括《桂苑筆耕集》的60首、《東文選》的30首和分散在《全唐詩》以及歷史文獻和金石文物上的十餘首及一些殘句。他的詩歌按內容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是他在唐留學時所作的思念故鄉的抒情詩,比如《秋夜雨中》、《山陽與鄉友話別》、《東風》、《陳情上太尉》等;第二類是批評現實的詩歌,比如《江南女》、《古意》、《寓興》、《蜀葵花》等;第三類是寫景詩,比如他奉使東泛新羅,在山東大珠山停泊時所作的《石峰》、《潮浪》、《沙汀》、《野燒》、《杜鵑》、《海鷗》、《山頂危石》、《石上矮松》、《紅葉樹》、《石上留泉》十首,以及《芋江驛雪》、《題伽倻山》七絕《入山詩》和《贈智光上人》等;第四類是紀德詩和與學友之間的唱和之作,比如《七言紀德詩三十首謹獻司徒相公》、《酬進士田成義兄贈》、《酬吳進士巒歸江南》、《酬吳巒秀才昔別二絕句》、《酬楊瞻秀才送別》等;第五類是描寫新羅民間舞蹈的詩,比如《鄉樂雜詠》、《金丸》、《月顛》等。崔致遠的詩體裁多樣包有七言、五言;有絕句、律詩;有古體詩,但以七言律詩和絕句為最多。他的詩都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進行自然地抒發。他認為詩人不應該過於自由想象發揮。他曾在《謝高秘書示長歌書》中說李白「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的詩作是「唯夸散誕之詞」。[1]:156-167[5]:64-69[6]
崔致遠在唐的16年間創作了一萬多篇作品,其中詩歌只有300多首,其餘都是散文和應用文。高麗文人周慎齋在其《游清涼山錄》中稱崔致遠是「東方文學之祖」。朝鮮王朝前期文人成俔也說:「我國文章,始發於崔致遠。」崔致遠的散文和應用文大都是駢體文。這種文體盛行於六朝,在唐朝成為朝廷公文「正式的程式」。崔致遠存世的散文集《桂苑筆耕集》收錄的大多數是駢體四儷六的行政公文,但他的散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他所撰寫的《檄黃巢書》,條理清晰,措辭犀利。據《孤雲先生遺事》記載,黃巢在讀到「不惟天下之人皆思顯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議陰誅」時,不覺從床上掉了下來。[1]:168-170[6]
紀念
[編輯]中國江蘇省揚州市建有崔致遠紀念館,這是中國首座外國名人紀念館[7]。紀念館2005年10月9日由中國外交部批准建設,10月15日揚州舉行了奠基儀式。紀念館位於揚州唐衙城遺址的西南角,占地18.579畝,由紀念堂、陳列館、研究中心等部分組成,揚州建築設計院設計。紀念館總建設費用約2000多萬元,由揚州市政府撥專款建設,韓國崔氏宗親會開工儀式上向崔致遠紀念館建設捐贈了10萬美元[8]。2007年10月15日,崔致遠紀念館一期工程竣工開館[7]。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江蘇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揚州市委市政府、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等聯合拍攝有電視紀錄片《崔致遠》。其首映式於2007年8月19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對外友協會長陳昊蘇、副會長馮佐庫、揚州市委宣傳部長陳衛慶等出席了首映式[9]。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李岩; 徐建順、池水涌、俞成雲. 《朝鲜文学通史》.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9月. ISBN 978-7-5097-1511-6.
- ^ 金英今編著. 《韩国文学简史》.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9年2月. ISBN 978-7-310-03091-0.
- ^ 何鳴雁. 新罗诗人崔致远——传播中朝文化的先驱. 《社會科學戰線》. 1984年04期.
- ^ 何振華. 朝鲜新罗时期诗人崔致远及其作品. 《延邊大學學報》. 1982年01期.
- ^ 韋旭昇著. 《韩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7月. ISBN 978-7-301-14042-0.
- ^ 6.0 6.1 何鳶. 朝鲜古代新罗诗人崔志远诗作初探. 《東疆學刊》. 1986年01期.
- ^ 7.0 7.1 董學芳. 第一座外国名人纪念馆——崔致远纪念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東南文化》. 2010年第3期.
- ^ 陳躍. 崔致远纪念馆昨开工建设. 《揚州日報》. 2006-10-16.
- ^ 黃曉明. 电视纪录片《崔致远》首映式在北京举行. 《友聲》. 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