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税
盐税(英语:Salt tax),是指针对食盐所课征的一种税。在盐税实行的时候,非经许可,不得采集制造、运输与贩售,否则以私盐名义查缉。
中国的盐税
[编辑]公元前八世纪,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的经济改革中创立了食盐专卖,使盐利“百倍归于上”。[1] 随后从秦朝到汉朝初期,政府和私人都可以制造贩卖食盐。西汉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期间召开“盐铁会议”,辩论各分两派,一方要求废除食盐专卖,称为“贤良文学”(地方推举的官员),代表地方豪强的利益;另一方则主张维持专卖,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主,两派对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辩论。最后桑弘羊的辩论获得上风,故朝廷决定维持食盐专卖。其后桓宽编纂《盐铁论》一书,记录此盐铁会议。[2] 从此华夏的政权垄断食盐专卖,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古老、也是第一个政府垄断食盐的国家。到了唐代中期,盐税收入占政府税收的一半。大历末期,盐利收入达六百馀万缗。《新唐书·食货志》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户部尚书李汝华奏疏提及:“国家财赋,盐法居半。”《元史·食货二》也提到:“国之所资,其利最广者莫如盐。”盐税一直持续到20世纪都是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譬如1913年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曾以盐税、海关税等作抵押,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借了“善后大借款”。中国要到2014年,才解除国家的专卖政策。[3]
印度的盐税
[编辑]印度,曾对盐征税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在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统治的印度省份,盐税收入才大大的增加。在产盐地区,如奥里萨邦,盐被运出不另收费必须以固定的价格出售给不列颠当局,私人销售盐是被禁止的,然而,随后几年,盐的生产被完全禁止。英国摧毁印度悠久制盐传统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不列颠盐的高价位,以剥削被殖民的印度人民。1858年,当不列颠控制了整个印度全部的省份,虽有部分税收免除,但盐税仍保留下来。
到20世纪初印度开始追求独立时,盐扮演了关键的角色。1930年,圣雄甘地发起著名的盐非暴力抵抗,并引发整个英属印度各省份的非暴力抗议活动。甘地在24天的活动中,共行走了390公里,由萨巴玛蒂,走到沿海的丹迪村庄,到达旅途的终点时,甘地以大无畏的勇气对抗邪恶的英国法律,当众将海水煮成食盐带走(而且不向英国政府交付任何盐税)。在这场抗英活动中,盐之所以被甘地选为抗议的标的物,是因为盐税对最贫穷的印度人是极为不利,而且 “除了空气和水,盐也许是维持生命最优先的需求。” 甘地的反抗运动尽管在国内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国际也越来越认可印人对盐的非暴力抵抗,但盐税还是一直保留著,直到1946年才被印度临时政府的总理尼赫鲁废除。
参见
[编辑]相关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管子·海王.
- ^ 漢書卷六十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1).
- ^ Samuel Adrian M. Adshead. T'ang China: The Rise of the East in World Histo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ISBN 1403934568), p.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