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
民国三年袁世凯头像背嘉禾壹圆银币 | |
---|---|
国家/地区 | 中国 |
价值 | 1圆 |
直径 | 39毫米(1.5英寸) |
厚度 | 3毫米(0.12英寸) |
成分 | 银(89%) 铜(11%) |
铸造年份 | 1914年-1951年 |
正面 | |
图案 | 袁世凯侧面像及“中华民国三年”字样 |
设计时间 | 1914年 |
背面 | |
图案 | 嘉禾图案及“壹圆”面值 |
设计时间 | 1914年 |
袁大头是对正面镌有袁世凯像、背面铸有嘉禾图样的中国银币的俗称。袁大头于1914年(民国三年)开始铸造,也是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前中国政府发行的银币中发行量最大且存世量最多者。袁大头有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和十年版,其中又以民国三年版存世量最大[1]。
历史
[编辑]1912年(民国元年、宣统3年),清宣统退位,中华民国成立。由于当时的中国币制混乱,除了清朝龙银之外,佛银、鹰洋等贸易银更是四处流通,碎银也是民间生活的常用货币,加上袁世凯本人急于筹措军费及提高个人声望,故1914年(民国三年)2月7日,北洋政府推出《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重库平七钱二分(约26.87克),含纯银89%,其余为铜,又定1元=10角=100分=1,000厘。由于硬币正面均铸有袁世凯侧面像,故新国币有了“袁大头”的俗称。袁大头先由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之后广东、武昌、南京等地的造币厂也开始铸造。由于币形统一、成色准确,袁大头很快通行全国。[2]
尽管袁世凯本人因准备称帝遭到舆论反对而病故,但因袁大头规格划一、成色合标,再加上军阀混战,接下来的新任北洋政府也无暇顾及设计新币,其流通使用并未受到影响[2]。1919年至1921年(民国八年、九年和十年),北洋政府又连续三年铸造了袁大头硬币[3]。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开始铸造“船洋”银元,但“袁大头”仍在民间流通,即使法币面世之后也是如此。随着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包括袁大头在内的各种银元又重新成为民间硬通货[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即开始收兑银元。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中国人民银行为调整全国白银、银元收兑办法及牌价由》,规定凡实际重量不低于0.82市两、成色不低于84%者,一律按银元收兑,每枚10,000元(旧人民币,新币1元=旧币10,000元,下同);其他则按照含银量收兑,每两白银12,500元[5]。但在西藏,袁大头仍流通了一段时间。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为解决西藏地区货币不足的情况,中央人民政府又委托沈阳造币厂和成都造币厂铸造了一批民国三年O版三角圆袁大头,以"O"版和"三角圆"为暗记,供当地使用,直至1959年藏区骚乱后由人民币取代[6]。
图案、面额及版本
[编辑]袁大头正面均为铸造年份(民国三年版为“中华民国三年”,其余版本为“中华民国×年造”)及袁世凯像;背面为嘉禾图案及面值,壹圆硬币以外上方还有“每×枚当壹圆”字样。不同币值使用的材质不同,其中壹圆、中圆(即半圆)、贰角、壹角为银币,伍分为镍币,贰分、壹分、伍厘、贰厘、壹厘为铜币[2]。
袁大头版本众多。据统计,包括各种图案微调、加盖印记的版本,仅官方铸造的袁大头就有100余种[3]。另外,也有地方政权私铸或者改制的袁大头,如甘肃省曾自行铸造添加“甘肃”字样的民国三年版袁大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曾发行加盖“苏维埃”文字的民国三年版袁大头[1]。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卢伯雄. 玩“袁大头”须知己知彼[J]. 集邮博览, 2017(9):83-86.
- ^ 2.0 2.1 2.2 周惠斌. “袁大头”银币的出笼始末[J]. 东方收藏, 2011(4):115-116.
- ^ 3.0 3.1 齐庚. 八十年风雨“袁大头”[J]. 艺术市场, 2004(10):124-125.
- ^ 傅为群. 最后的疯狂:大上海1949"银元潮"[J]. 都会遗踪, 2009(1):38-42.
- ^ 中国人民银行为调整全国白银、银元收兑办法及牌价由. 中国人民银行. [201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中文(简体)).
- ^ 王海燕.西藏地方货币[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