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红村石油会战旧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红村石油会战旧址
四川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
时代1965年
编号428
认定时间2012年7月16日

红村石油会战旧址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文物遗址年代判定为1965年。2012年7月16日公布为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村石油会战指挥部旧址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新场镇红村。该旧址为四川红村石油大会战指挥部,整个旧址宽约1.5平方公里。现存建筑约4000平方米。建筑物由当年参与石油会战的人员就地取材,用石块和烧制的石灰、泥土砌筑而成,保存完好。现有会战人员宿舍、电报电话室、指挥部办公室、招待所等建筑保存完整,大会场遗址建筑基础和建筑格局尚存。1964年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队经多方细测和详查,发现威远有气回结构,引起国家石油部的高度重视,并于当年打出高产气井,随后揭开了四川气田奥秘,1965年1月在四川“石油大会战”指挥机关从成都迁到威远新场红村,拉开了红村石油会战序幕,约5000馀来自全国各地的职工奋战在红村,该会战发现当时我国最大整装气回一威远气田,共打出气井144口,投产71口。完成铺设了从威远到成都天然气管道,为四川石油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开发的天然气井至今多数仍在生产。红村石油会战是继大庆油田之后油气工业的又一里程碑,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彭真,彭德怀,贺龙等都曾视察红村,邓小平亲自题记“红村”。红村石油会战加深了对四川地质规律的认识,完善了我国气回储藏理论,它打破了国外认为中国“贫油无气”的断言,为西南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巨量天然气原料;红村大会战真实地揭开了四川油气田的地质面貌;打成了我国第一口横穿油层的拐弯多底井和第一口水平多底井,同时,还继续试验了边喷边钻、不压井起下钻和不压井固井新工艺,使钻探工艺的研究取得丰富成果。红村石油会战指挥部旧址承载了创业者们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是工业遗产的典型代表[1][2]

注释

[编辑]
  1. ^ "关于印发《四川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的通知,川文物保函〔2013〕128号,各市、州文化(文物)局,省直文博单位:为有效保护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进一步巩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省政府于2012年7月核定公布了“四川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切实加强和规范全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我局组织开展了《四川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以下简称《简介》)的编制工作。该《简介》在专家审核和征求各地文物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已由我局核定。现将《简介》印发全省,请各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参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护管理机构工作规范(试行)》的相关要求,及时完善本辖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基础工作。特此通知。附件:《四川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四川省文物管理局 2013年10月16日
  2. ^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川府函[2012]149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政府核定四川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484处),现予公布。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四川省人民政府,2012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