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姆沙德·阿卜杜拉耶夫
沙姆沙德·阿卜杜拉耶夫 | |
---|---|
出生 | Шамшад Маджитович Абдуллаев 1957年11月1日 苏联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费尔干纳 |
逝世 | 2024年10月23日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 (66岁)
语言 | 俄语 |
国籍 | 苏联 乌兹别克斯坦 |
创作时期 | 1987-2024 |
体裁 | 诗歌、散文 |
文学运动 | 费尔干纳诗派 |
奖项 | 安德烈·别雷奖(1994) 旗帜杂志奖(1998) 俄罗斯叶尔钦中心奖(2006, 2013) 罗马美国学院约瑟夫·布罗茨基纪念奖学金基金 (驻村,2015) [1] |
沙姆沙德·马吉托维奇·阿卜杜拉耶夫(俄语:Шамшад Маджитович Абдуллаев;乌兹别克语:Shamshod Majitovich Abdullayev;1957年11月1日—2024年10月23日),是以俄语写作的乌兹别克诗人、作家和翻译家,费尔干纳诗派的共同创办人。[2]
1991年至1995年间,阿卜杜拉耶夫担任塔什干诗歌杂志《东方之星》(Звезда Востока)的末任主编。第一本诗歌合辑《间隙》(The Gap)由俄罗斯圣彼得堡当地杂志《米京》(Митин)出版。阿卜杜拉耶夫凭借该作取得1994年的安德烈·别雷奖。[3]
生平
[编辑]1957年11月1日,阿卜杜拉耶夫生于费尔干纳。费尔干纳时属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4][5]阿卜杜拉耶夫就读费尔干纳的师范学校,于1979年取得俄罗斯文学的学位。
早年
[编辑]1975年至1979年,阿卜杜拉耶夫就读费尔干纳的师范学校[6],主修俄罗斯文学。1990 年代初,苏联解体前夕,阿卜杜拉耶夫前往塔什干,在当地报社《东方之星》(Звезда Востока)工作。《东方之星》,由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于1932年创办[7],出版乌兹别克作家的文学作品。1991年,阿卜杜拉耶夫成为杂志诗歌专栏的主编。
1992年,阿卜杜拉耶夫出版了处女作《区间》(Промежуток)。阿卜杜拉耶夫的《区间》融合了现代主义与乌托邦、苏联与中亚神话,在乌兹别克、俄罗斯和后苏联国家取得广泛赞誉,展现独树一帜的中亚风格。[8]
1994年,出版诗集《间隙》(The Gap),在俄语世界一举成名。
同年,阿卜杜拉耶夫获安德烈·别雷奖,成为首位获得俄罗斯最负盛名的非官方文学奖项的乌兹别克斯坦。[3]
此举引起乌兹别克较传统的共产主义者及乌兹别克民族主义新兴诗人的反对,攻击阿卜杜拉耶夫以俄语写作。1995年,阿卜杜拉耶夫因此被迫辞去《东方之星》主编一职。[8][9]
海外认可
[编辑]离开《东方之星》后,阿卜杜拉耶夫开始在乌兹别克境外出版诗歌,特别是俄罗斯。阿卜杜拉耶夫诗作发表在多家俄罗斯独立文学杂志上,如圣彼得堡的《米京》(Митин)、叶卡捷琳堡的《乌拉尔新报》。[7]
1997年,阿卜杜拉耶夫自行出版诗集《慢夏》(медленное лето)。同年,阿卜杜拉耶夫亦出版俄芬文集《谁说》(Кто говорит),探讨了俄罗斯与芬兰间的文化关系。1998年,阿卜杜拉耶夫凭此取得俄罗斯文学杂志《旗帜》的“旗帜杂志奖”(俄语:Премия журнала «Знамя» за эссеистику)。[7]
2003年,阿卜杜拉耶夫出版了第四本诗集《固定表面》(Неподвижная поверхность)。[7]
2015年,阿卜杜拉耶夫参加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的关于翻译俄罗斯诗歌的研讨会“你的语言,我的耳”(Your Language My Ear)。除阿卜杜拉耶夫外,与会者还有几位重要的翻译家,如俄罗斯女诗人波利娜·巴尔斯科娃(Polina Barskova)、哲学家楚赫洛夫(Keti Chukhrov)、亚莉珊卓·佩特洛娃(Alexandra Petrova)、亚历山大·斯基丹(Aleksandr Skidan)。[10][11]
2017年4月,阿卜杜拉耶夫在《文字无国界》(Words Without Borders)上以俄语发表3首新诗。[12]
2024年10月23日,阿卜杜拉耶夫因癌症去世[9] ,享年67岁。[13]
费尔干纳诗派
[编辑]阿卜杜拉耶夫是费尔干纳诗派的创办人与代表诗人。诗派以阿卜杜拉耶夫的家乡费尔干纳为基地。1990年,阿卜杜拉耶夫与乌兹别克诗人哈米德·伊斯梅洛夫和哈姆达姆·扎基洛夫(Hamdam Zakirov)共同创办诗派。[14]
费尔干纳诗派被认为是在后苏联时代重建新的乌兹别克文学,发明不同于后殖民性的新型主体性。[15]
参考
[编辑]注脚
[编辑]- ^ Shamshad Abdullaev. World Literature Today. [2020-02-04] (英语).
- ^ Flynn, Moya; Kosmarskaya, Natalya; Sabirova, Guzel. The Place of Memory in Understanding Urban Change in Central Asia: The Cities of Bishkek and Ferghana. Europe-Asia Studies. November 2014, 66 (9): 1501–1524. S2CID 153602375. doi:10.1080/09668136.2014.957926.
- ^ 3.0 3.1 Shamshad Abdullaev, photo, biography. persona.rin.ru. [2020-02-04].
- ^ Shamshad Abdullaev. [2017-11-15].
- ^ People | Shamshad Abdullaev | The Heyman Center for the Humanitie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heymancenter.org. [2020-02-04].
- ^ Шамшад Абдуллаев | Новая карта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www.litkarta.ru. [2020-03-13].
- ^ 7.0 7.1 7.2 7.3 Шамшад Абдуллаев. library.ferghana.ru. [2020-03-04].
- ^ 8.0 8.1 Platt, Kevin M. F. The World's Central Asian Heart: The Poetry of Shamshad Abdullaev. Common Knowledge. 2018-09-25, 24 (3): 461–463. ISSN 1538-4578. S2CID 150080819. doi:10.1215/0961754X-6940478 (英语).
- ^ 9.0 9.1 Mirovalev, Mansur. Remembering Shamshad Abdullaev, the world-class Uzbek poet too few knew. Al Jazeera. [2024-11-04] (英语).
- ^ Participant Bios 2015 – Your language my ear // Твой язык моё ухо. web.sas.upenn.edu. [2020-07-20].
- ^ Publications – Your language my ear // Твой язык моё ухо. web.sas.upenn.edu. [2020-07-20].
- ^ Abdullaev, Shamshad. Three Poems. Words Without Borders. April 2017 [2020-02-04].
- ^ В Алматы скончался известный ферганский поэт Шамшад Абдуллаев. rus.ozodlik. 23 October 2024 [23 October 2024].
- ^ Korchagin, Kirill. "When We Replace Our World …". Russian Studies in Literature. 2017-10-02, 53 (3–4): 205–232. ISSN 1061-1975. S2CID 194904913. doi:10.1080/10611975.2017.1416533.
- ^ Lipovetsky, Mark (编). The Fergana School of Poetry: In Search of a Postcolonial Subject.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oviet Underground Culture. 2023: 35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