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文化剥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化剥夺(英语:cultural deprivation)又称文化贫乏[1],是指某一族群可能是因为教育价值观,而缺少能够在教育制度中取得成功的适当语言和知识,导致其被局限于低认知可塑性状态的过程。文化剥夺理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在社会上无法获得成功,很大的原因来自于他来自的环境缺乏相关的资源和协助;因此,文化剥夺观学者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常常会选择以补救教学、协助计画的方式,让“被剥夺者”获得提升主流社会价值的机会。

历史

[编辑]

文化剥夺理论流行于1960和1970年代的美国和今日的台湾教育;当时的常见认知为,工人阶级之所以缺乏向上阶级流动的动力,是源自于其生长过程中,缺乏家庭、社区的资源和照顾的原因。到了近日,文化剥夺的观点在已受到多方的挑战,反对者认为文化剥夺理论是在“谴责受害者”,将下层阶级的失败归咎于其自身的不足。与文化剥夺相对的概念是“文化差异”,该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不平等也有可能肇因于先天文化上的差异,亦即某一特定族群的次文化先天上就和主流文化不同,所以才会导致其在社会上的地位难以改变。[2][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文化不利(文化貧乏). 双语词汇、学术名词暨辞书资讯网. 国家教育研究院. 2000-12-01 [2022-08-06]. 
  2. ^ 贾里, 戴维; 朱莉亚, 贾里. 社會學辭典. 台北: 猫头鹰出版. 1999: 159. ISBN 9579684626. 
  3. ^ 谢, 高桥. 教育社會學.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 2004: 292. ISBN 9789571136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