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布格罗(约1880)
出生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1-30)1825年11月30日
法兰西王国拉罗歇尔
逝世1905年8月19日(1905岁—08—19)(79岁)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拉罗歇尔
国籍 法国
知名于绘画
运动学院派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法语: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纪末的法国学院派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布格罗的绘画常以神话为灵感,以19世纪的现实主义绘画技巧来诠释古典主义的题材,并且经常以女性的躯体作为描绘对象[1]。布格罗在世时,荣誉众多,在法国和美国极负盛名,作品也都以高价售出[2]。然而,作为当时沙龙画家中的佼佼者,布格罗成为新崛起的印象派等前卫艺术的首要攻击对象[2]。到20世纪,现代主义大兴,布格罗逐渐为人遗忘。直到1980年代,艺术节重新燃起对人物画和19世纪画风的兴趣,布格罗的绘画才又开始得到重视[2]。布格罗一生中至少创作了828幅的画作,还有许多其他作品的下落不明[3]

生平

[编辑]

1825年,布格罗生于法国比斯开湾小城拉罗歇尔。布格罗的父亲是小商人,先后经营葡萄酒橄榄油生意。布格罗对于接手家里的生意兴趣索然,他的叔叔同时也是天主教神父的尤金于是开始教导他古典主义和圣经的题材,并且安排布格罗到波尔多的艺术学校半工半读两年,学习绘画。这段期间布格罗还帮果酱罐子公司设计商标来存钱[4]

不久布格罗的父亲终于被说服,让布格罗在1846年用卖出33幅画像的900法郎加上亲戚的筹款,到巴黎的法朗索瓦·爱德华·皮柯特画室学习,两个月后作为100名学生中的第99名进入法国美术学院[4][5][6]。除了艺术上的学习外,布格罗同时也学习生物解剖、考古、和历史服装等课程。在皮柯特的教导下,布格罗继续学习学院派的画风。当时学院派将历史和神话题材作为评量艺术的最高标准,擅长这些领域的布格罗在1850年得法国国家艺术奖学金罗马大奖[7][8]。获奖的待遇之一,便是与其他获奖者一起前往意大利游学,并居住在著名的美第奇别墅,布格罗游历了意大利的许多城市,模拟古代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作品[5][7]

《波浪》,1896年。

布格罗的画风一向坚持学院派的传统,他的画都会在每年的巴黎沙龙上的明显位置展出。在早年时一名评论家便说:“布格罗先生对于轮廓的拿捏有一种天分,他完全着迷于人体的韵律上,并且完美呈现了古代和16世纪画家们在这个题材上的画风,在这点上我们必须赞美布格罗先生的成就…拉斐尔就是从古代画家那里寻找了他的灵感…而没有人会指控拉斐尔的作品不是原创的。”[9]

拉斐尔是布格罗最崇拜的画家,他也因此相当得意他的作品被与拉斐尔相提并论。不久后布格罗完成了模画拉斐尔的经典作品《嘉拉提亚的凯旋》,作为从法国美术学院毕业的条件之一。布格罗在诸多作品中,都已古典主义的方式来描绘结构、形状、以及题材[10]。他对女性的描绘也在这时脱颖而出,透过他的画风,他可以将一个女人以最美丽的方式呈现在完成的作品上,同时却又保持了现实人物的长相。

1856年,布格罗与玛丽-奈莉·玛爵伯恩结婚,两人后来育有五名子女。到1850年代末,布格罗已经与当时的艺术界买卖商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画商保罗·丢朗-吕厄(Paul Durand-Ruel,后来成了印象派的重要支持者之一),丢朗-吕厄帮他在沙龙上卖出了大量的绘画[11]巴黎沙龙每年都会吸引超过30万人参观,对于当时画家的知名度宣传是极为重要的场合[12]。布格罗的名声在1860年开始传到英国,同时他利用增加的收入在巴黎的蒙帕纳斯买下了一间房子和画室[13]

维纳斯的诞生》,1879年。

布格罗一生中一直维持传统派的画风,作品经常以神话中的人和事为题材,不局限于基督教,对女性的裸体有特别的重视。在他的画作里,女性的形象非常恬美,有妇女,仙女和农村姑娘等人物。其环境多为乡间丛林,宁逸静瑟。在他的画下,古代的神、宁芙、洗澡者、牧羊女、圣母等等都被以19世纪的现实主义画风重新诠释而在画上获得新生,呈现出高度理想化了的样貌,这也使当时有钱的艺术赞助者对他的画爱不释手。

布格罗以传统的方式来完成一幅画,包括了利用铅笔素描作为先前草稿,再利用油画作为第一步的初稿,他仔细的画风使得他的画都呈现了一种在视觉上让人满足、同时也精确描绘出人体形状的样子。布格罗在描绘皮肤、手臂、以及脚的部分尤其被尊崇[14]。不过除了神话以外,布格罗也常使用一些之前大师所描绘的宗教和情色题材,例如隐喻了失去童贞的《破裂的水罐》[15]

布格罗同时也接受许多人雇请帮忙以绘画装潢居家、公共场合、教堂等等,在过程中布格罗有时候会绘画自己的风格,其他时候则遵从顾客的要求。在早年布格罗不断接到这三方面的生意,也使他获得滚滚而来的收入和声誉。除此之外他也常将他装潢画的作品重画卖给其他顾客[16]。布格罗也是当时最高档的肖像画家之一,许多他替有钱顾客画的肖像画至今当还在私人收藏家手里[17]

布格罗在法国美术学院的地位不断上升,并在1876年成为终生会员,并且在1885年获得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8]。他在1875年开始于朱利安学院授课,与法国美术学院不同的是,朱利安学院也招收女学生,同时没有入学考试,而且学费也较为便宜[19]

1877年,布格罗的妻子因难产而死,他后来(1896年)与一名他教导出的女画家伊丽莎白·珍·加德纳结婚[20]。由于他的第二个夫人也是他的学生,所以当时受夫人的影响,极力帮助女性画家举办画展。尽管在画风上布格罗是标准的传统主义者,然而他在世时却利用他的影响力使许多法国的艺术机构开始开放给女性学生就读,包括了法兰西学术院在内。

晚年的布格罗曾这样描述他对于艺术的热爱:“每天早上到画室时我都充满了喜悦,到了晚上因为黑暗而不得不停工时,我都迫不及待明天早晨的到来…如果没办法将我献身于我热爱的绘画上,我将是多么的悲惨。”[21]

1905年春天,布格罗在巴黎的住所兼画室遭窃。同年8月19日,因心脏病发死于他的出生地拉罗歇尔,享年79岁。

作为艺术大师

[编辑]

从1860年代开始布格罗开始于朱利安美术学院授课,在那里他将他绘画的技巧和心得分享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学生,包括女画家在内。在他几十年的教学生涯里他指导了数百名甚至上千名的学生,许多人会在他们各自的国家成为知名的画家,有些人会延续布格罗的画风,而其他人例如亨利·马蒂斯则反叛发展出了不同的画风。

名声和20世纪的忽略

[编辑]
年轻的牧羊女》,1885年。

布格罗在世时被当时世界上的艺术界认为是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同时也因此被前卫艺术流派大肆攻击。除了在他的母国法国外,他在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美国等地都享有崇高的名声,他的画也都以市场上的超高价卖出[17]

布格罗的画家生涯几乎是一帆风顺,从没遭遇什么挫折[22]。对当时许多人而言,布格罗的画呈现了最高尚的品味和细致,也完全符合艺术界的传统。而对反对他的前卫画家和20世纪的现代主义者而言,他则是过去时代的画家,有着高等的绘画技巧,但却不合新时代潮流。爱德加·窦加和他的同僚便以“布格罗派”来贬称任何他们认为只是依靠“华而不实而人工的表面”的艺术风格[22]。尽管如此,窦加在1872年一封信中称他努力模仿布格罗在绘画上有条理和纪律的绘画过程,虽然以窦加的个性来看,这句话可能只是一种嘲讽[17]

布格罗的画也被许多美国的百万富翁拼命抢购,他们认为布格罗代表了当时法国最重要的画家[17]。到了1920年之后,布格罗和其他学院派的画风开始走下坡,现代主义和抽象艺术开始崛起[7],在接下来几十年里现代主义会将布格罗等19世纪画家的作品打入冷宫。

后续影响

[编辑]

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开始,19世纪画风开始重新受到重视。在1974年纽约文化中心(New York Cultural Center,也就是现在的艺术和设计博物馆)出于好奇,决定举办一场布格罗的作品展览。当时美国的艺术收藏家Robert Isaacson已经开始了一场要替19世纪画风恢复名誉的运动[23]。在1984年马克·保季画廊展出了23福布格罗的油画和一幅素描,并在后来的1997年举办了一个早期的互联网展览。1984年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美术馆也对布格罗作品进行了一次大型巡回画展,这次展览从从法国的小皇宫开始,经过沃兹沃思学会,最后到达蒙特利尔。在2005年加州的保罗·盖蒂博物馆展出了三幅布格罗的作品,迅速成为了当时博物馆里最受欢迎的展览,吸引了数万名访客挤在大厅里要观赏展出[24]

学生

[编辑]

布格罗曾在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及朱利安美术学院任教,学生众多。他的学生包括:

知名作品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Boime, Albert. Art Pompier: Anti-Impressionism. New York: Hofstra University Press. 1974. 
  • Boime, Albert. The Academy and French Painti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978-0300037326. 
  • Bouguereau, William-Adolphe (1885). Catalogue illustré des œuvres de W. Bouguereau, Paris: L. Baschet.
  • Celebonovic, Aleska. Peinture kitsch ou réalisme bourgeois, l'art pompier dans le monde. Paris: Seghers. 1974. 
  • D'Argencourt, Louise. The Other Nineteenth Century First. Ottawa: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1981. ISBN 978-0888843487. 
  • D'Argencourt, Louise; Walker, Mark Steven. William Bouguereau 1925–1905. Montreal: Montreal Museum of Fine Arts. 1984. 
  • Gibson, Michael. Bouguereau's 'Photo-Idealism'.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1984. 
  • Glueck, Grace. To Bouguereau, Art Was Strictly 'The Beautiful'. The New York Times. 6 January 1985 [27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6). 
  • Harding, James. Les peintres pompiers. Paris: Flammarion. 1980. 
  • Isaacson, Robert. 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New York: New York Cultural Center. 1974. 
  • Lécharny, Louis-Marie. L'Art-Pompier.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8. ISBN 978-2130493419. 
  • Ritzenthaler, Cécile. L'école des beaux art du XIXe siècle. Paris: Editions Mayer. 1987. ISBN 978-2852990029. 
  • Rosenblum, Robert; Janson, H.W. 19th Century Art Second. New York: Pearson. 2004. ISBN 978-0131895621. 
  • Russell, John. Art: Cultural Center Honors Bouguereau. The New York Times. 23 December 1974. 
  • The Bouguereau Market. The Arte newsletter. 6 January 1981: 6–8. 

参考文献及注释

[编辑]
  1. ^ Wissman, Fronia E. Bouguereau. San Francisco: Pomegranate Artbooks. 1996: 10. ISBN 978-0876545829. 
  2. ^ 2.0 2.1 2.2 Glueck, Grace. To Bouguereau, Art Was Strictly 'The Beautiful'.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6, 1985 [January 2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1). 
  3. ^ Ross, Fred. William Bouguereau: Genius Reclaimed. Art Renewal. [January 2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18日). 
  4. ^ 4.0 4.1 Wissman 1996, p. 11.
  5. ^ 5.0 5.1 存档副本.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7). 
  6. ^ 一些文献称布格罗曾就读朱利安美术学院,这是不可能的。布格罗在1850年赢得罗马大奖,而朱利安美术学院成立于1868年。
  7. ^ 7.0 7.1 7.2 Andrews, Gail. Birmingham Museum of Art: Guide to the Collection. London: D Giles Ltd. 2011: 222–223. ISBN 978-1904832775. 
  8. ^ Wissman 1996, p. 12.
  9. ^ Wissman 1996, p. 24.
  10. ^ Wissman 1996, p. 25.
  11. ^ Wissman 1996, p. 13.
  12. ^ Wissman 1996, p. 70.
  13. ^ Wissman 1996, p. 14.
  14. ^ Wissman 1996, p. 112.
  15. ^ Wissman 1996, p. 60.
  16. ^ Wissman 1996, p. 31.
  17. ^ 17.0 17.1 17.2 17.3 Wissman 1996, p. 103.
  18. ^ Wissman 1996, p. 16.
  19. ^ Wissman 1996, p. 110.
  20. ^ Wissman 1996, p. 15.
  21. ^ Wissman 1996, p. 114.
  22. ^ 22.0 22.1 Wissman 1996, p. 9.
  23. ^ Isaacson, Robert.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catalogue). New York Cultural Center and Farleigh Dickinson, 1974.
  24. ^ Yoder, Brian. The Great Bouguereau Debate. Art Renewal. June 6, 2006 [January 2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月30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