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传道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犹太教圣经正典塔纳赫
基督教旧约圣经
目录
转到《新约圣经》目录 →

传道书》(希腊语:Ἐκκλησιαστής、Ekklēsiastēs希伯来语קֹהֶלֶת‬,qōheleṯ;天主教:《训道篇》)是旧约圣经诗歌智慧书的第四卷,为大多数基督教派系承认。标题“传道书”(Ecclesiastes)是拉丁文转写希腊译文,希腊文则译自希伯来文 Kohelet(即“召集人”,但常常译为“教师”或“传道人”[1]),文中作者使用了化名

经文成书不早于公元前十世纪。作者自称为:“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即所罗门),讨论生命的意义及最佳生活方式。他宣称人类所有活动都是内在的“hevel”,即“虚空”、“无用”、“捕风”,无论智慧愚拙,人固有一死。传道人明确表示智慧是有助于过好尘世人生。在不知不觉中,人应该享受每日简单的快乐,如吃喝劳作,这都是上帝的恩典。经文以劝诫总结全文:“敬畏上帝,谨守祂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12:13)。

《传道书》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学,里面一些名句在英美文化中广为流传和回响。美国内战时期,亚伯拉罕·林肯在1862年国会致词时引用了此书第一章第四节。美国小说家托马斯·伍尔夫也对其大加赞赏。

创作

[编辑]

作者和写作背景

[编辑]
 
犹太教基督宗教宗派都接受为正典的书卷
创世记 · 出埃及记 · 利未记 · 民数记 · 申命记 · 约书亚记 · 士师记 · 路得记 · 撒母耳记 · 列王纪 · 历代志 · 以斯拉记 · 尼希米记 · 以斯帖记 · 约伯记 · 诗篇 · 箴言 · 传道书 · 雅歌 · 以赛亚书 · 耶利米书 · 耶利米哀歌 · 以西结书 · 但以理书 · 小先知书何西阿书 · 约珥书 · 阿摩司书 · 俄巴底亚书 · 约拿书 · 弥迦书 · 那鸿书 · 哈巴谷书 · 西番雅书 · 哈该书 · 撒迦利亚书 · 玛拉基书
天主教东正教都接受的次经
多俾亚传 · 犹滴传 · 马加比一书 · 马加比二书 · 所罗门智训 · 便西拉智训 · 巴录书耶利米书信) · 但以理书补编(即比新教的但以理书多出的3个段落) · 以斯帖记补编
此外东正教还接受的次经
以斯拉续篇上卷 · 诗篇续编(即第151篇玛拿西祷词) · 马加比三书 · 马加比四书(附录)
主题:圣经

书中并没有特别提及所罗门的名字,但有几段经文颇明确地显示他便是这书的执笔者。招聚者自我介绍时指出自己是“大卫的儿子”,“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这点仅对所罗门适用,因为他在耶路撒冷的继位者仅能作犹大国的王。此外,招聚者也这样写道:“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2]这跟所罗门的情况吻合。《传道书》第12章第9节向透露他“又默想,又考查,又陈说许多箴言”。所罗门王曾发表了3000句箴言[3]《传道书》第2章第4节至第9节谈及执笔者的建筑计划,包括修建葡萄园、园囿、灌溉系统、编排男女仆婢、积蓄金银及获得其他许多成就。这一切正是所罗门的写照。示巴女王在目睹所罗门的智慧和兴盛之后说:“人所告诉我的还不到一半。”[4]

书中指出执笔的地点是在耶路撒冷,因为招聚者在耶路撒冷作王。写作的时间应当是公元前1000年之前,在所罗门统治的40年间,在他获得书中所说的各项成就之后,在他犯拜偶像的罪之后,他写书时明白过去的辉煌都是虚空,没有永恒的价值。

体裁

[编辑]

《传道书》文学形式可以追溯到中东文学自传传统,主角是位国王,讲述自己的经历,从中吸取教训,并常常自省。《传道书》也类似地将自己称为国王,讲述追求智慧之旅,得出结论,并承认不足。[5]该书属于智慧文学,对人生提出忠告,思考问题和意义。其它例子包括《约伯记》和《箴言》,以及一部分《诗篇》。与其它圣经智慧书不同,《传道书》深深地怀疑智慧自己的用途。[6]《传道书》影响了《次经》中的《所罗门智训》和《便西拉智训》,两者都对《传道书》中哲学无用论表示反对。

智慧是古代流行的体裁,在文士圈中发展,为准备升入高官和上朝的年轻人予以忠告;有强烈证据显示一些书籍或至少一些教导被翻译成希伯来文,影响了《箴言》,《传道书》的作者可能熟知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的例子。

地位

[编辑]

有些人(如,赞同“高等批评”的人)可能怀疑它是否是圣经正典一部分,原因是它一次也没有提及上帝的名字耶和华。然而,本书有崇拜上帝的内容,并且屡次运用哈以鲁谦(ha·'Elo·him′)一词,意即“真实的上帝”。另一个有人可能提出的异议是其他圣经书从没有直接引用过传道书的经文。然而,书中提出的教训和其中所含的原则跟圣经的其余部分协调一致。克拉克评论说:“这本称为戈希力夫或传道书的圣经书一直都受犹太人和基督教教会所采纳,视之为全能者所感示的著作,是圣经正典的一部分。”[7]

圣经考证学家声称传道书并非由所罗门执笔,亦非“圣经”的真实部分,理由是它所用的文体及书中的哲理是属于较后期的,例如书中部分亚兰语波斯语借词便西拉智训对本书有不少引用。他们忽视了所罗门可以通过当时的国际贸易和工业发展,以及通过周游各地的贵胄及他与外界的其他接触积聚大量知识。[8]正如库克评论道:“这位伟大的希伯来君王日理万机,奋发进取,这使他在生活、思想和语言上远远超越当时希伯来人的知识范畴。”[9]

简介

[编辑]

传道书是圣经里的一篇书卷。全书主体是引用传道者,一位被描述成曾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后人的言论。

主要内容

[编辑]

人生的虚空

[编辑]

在传道书的开头,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的一切劳碌带来什么益处呢?日光之下并无新事。”[10]

传道者立定心意要寻找智慧,因为世人实在经历极大的劳苦。但他发觉不论人是愚是智,劳碌取利,吃喝宴乐,这一切均是“虚空,都是捕风”。他于是转为愁苦忧伤,厌烦人生的种种苦恼和物质追求。[11]

喜乐福祉房舍田园智慧全属虚空

[编辑]

在传道书第二章,传道者以他当时在耶路撒冷做王之权,享受福乐、大修土木修筑房屋及各种壮阔田园、积累各样珍宝与享乐,但仍旧感觉一切皆是虚空枉然。就连他所竭力追寻之智慧,也是虚空。

万事万物皆有定时

[编辑]

在传道书第三章,传道者述说,所有事情都有一定期限,天下万物都有时限,生死都有定时。虽然世人所历经的,是极重的劳苦。但是他仍怀抱希望,写道:我见神叫世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我知道世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而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无所增添,无所减少。神这样行,是要人在祂面前存敬畏的心。

少壮时宜念造化之主

[编辑]

在传道书结尾,传道者述说,当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让未来到,就是那些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邻近之先,纪念造你的主。

基督教观点

[编辑]

新教

[编辑]

关注属灵的事务

传道书不是一本悲观的书,相反它充满了灿烂的智慧。虽然所罗门把自己的许多成就视为虚空,他并没有把他在耶路撒冷摩利亚山上所建造的圣殿和耶和华的纯真崇拜视作如此。他也没有把来自上帝的生命恩赐称为虚空,相反,他表示生命是为了使人喜乐行善而赐下的。[12]凡是对上帝毫不理会的活动都会导致灾祸。父亲可能努力为儿子积聚财富,但一场灾难却可以夺去一切,结果没有任何东西留下来给儿子。所以,将永久的产业——属灵的财富——留给儿女无疑好得多。非常富有但却不能享用也是灾祸。当死亡的灾难赶上富有的人时,他们便空手而“去”了。[13]

在《马太福音》第12章第42节耶稣基督说他自己“比所罗门更大”。既然所罗门预表耶稣,那么,所罗门在这本书中所写的话与耶稣的教训却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例如,耶稣强调上帝的工作范围十分广阔,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14]所罗门也提及上帝的工作,说:“我就看明上帝一切的作为,知道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做的事;任凭他费多少力寻查,都查不出来,就是智慧人虽想知道,也是查不出来。”[15]

聚会的重要性

耶稣和所罗门都鼓励纯真的崇拜者要聚集起来。[16]关于“事物制度的末期”和“指定的列国时期”[17],耶稣的评论与所罗门所说的“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这句话一致。[18]

提防物质主义

耶稣和他的门徒均与所罗门一致地警告人提防崇让物质的危险。智慧才是真正的保护,因为正如所罗门说,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耶稣则说:“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19]《传道书》第5章第10节说:“贪爱银子的,不因得银子知足;贪爱丰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这也是虚空。”与此类似的是,保罗在《提摩太前书》第6章第6节至第19节提出劝告,指出“贪财是万恶之根。”在其他的圣经教训方面,两者也有类似之处。[20]

上帝的儿子耶稣,依照人世间的宗法来看,是睿智的所罗门王后代。在基督的国统治下,一个新的属地社会将要建立起来。[21]对一切寄望于上帝的王国的人来说,所罗门为了指引治下臣民而写的资料的确值得他们仔细留意。传道书指出,在王国治下,人类会按照招聚者所提出的明智原则而生活,并且会因上帝予人的生命恩赐永远欢喜快乐。[22]

天主教

[编辑]

如《圣经》大多数部分一样,天主教领袖从古至今引用《传道书》。如教会圣师引用《传道书》。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第20章引述。[23]哲罗姆写了评论。[24] 圣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引用(“缺少的,不能足数”)。[25]

最近的教宗也常引用,如若望·保禄二世方济各。若望·保禄二世在2004年10月20日演讲时称经文作者是位“古圣经先贤”,描述死亡“让人疯狂握紧毫无意义的尘世事物。”[26]方济各在2014年9月9日演讲时引用,称虚空的人:“有多少基督徒为面子活?他们的人生好像肥皂泡。”[27]

犹太教

[编辑]

在犹太教里,《传道书》在圣会节(也门、意大利和一些塞法迪犹太人及中世纪法国犹太礼仪)或在住棚节中间的安息日诵读(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如果住棚节没有中间的安息日,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也会在圣会节诵读(在以色列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会在住棚节第一个安息日诵读)。在住棚节诵读是为了提醒不要在节日欢庆过了头,并告知听众,没有上帝,人生毫无意义。当听众用心领会时,真正的幸福才会祝福全年。

《传道书》第12章第1节至第9节最后的诗赋在《塔库姆译本》、《塔木德》和《米德拉什》有所解释,拉比如辣什埃兹拉认为这是对年老的寓言。

对西方文学影响

[编辑]

《传道书》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学。一些名言与英美文化共鸣,如“吃喝快乐”、“日光之下无新事”、“生有时、死有时”、“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28]在1862年12月1日南北战争最黑暗的日子里,亚伯拉罕·林肯向国会致词时参考了《传道书》第1章第4节:“我们的世代会过去,另一世代会到来:但大地永存⋯⋯我们的冲突属于我们──是将要过去的一代人;这代人过去了就销声匿迹了,不再惊天动地了。”[29] 美国小说家托马斯·伍尔夫写道:“在我所有看到或学到的就人生在世之言,这本书最为高让、聪慧、有力──它也是诗赋、文采和真理中最高的花朵。我不是要做出文学创作教条性评判,但我不得不说《传道书》是我所知最佳的单本,其中的智慧恒久流传。”[30]

威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59首开篇引用《传道书》第1章第9节至第10节

让-雅克·卢梭的《忏悔录》中描述了《传道书》对他人生的影响。

罗伯特·彭斯的《致好得出奇者》中参考了《传道书》第7章第16节

欧内斯特·海明威第一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标题引用《传道书》第1章第5节

阅读圣经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Seow 2007,第944页.
  2. ^ 《传道书》第1章第1节,《传道书》第1章第12节,《传道书》第1章第16节
  3. ^ 参看《列王纪上》第4章第32节对所罗门的记载
  4. ^ 参看《列王纪上》第10章第7节的记载。
  5. ^ Fox 2004,第xiii页.
  6. ^ Brettler 2007,第721页.
  7. ^ Clarke’s Commentary, Volume III, page 799
  8. ^ 参看《列王纪上》第4章第30节,《列王纪上》第4章第34节;《列王纪上》第9章第26节至第28节;《列王纪上》第10章第1节,《列王纪上》第10章第23节至第24节
  9. ^ F. C. Cook,Bible Commentary, Volume IV, page 622,
  10. ^ 《传道书》第1章第2节至第3节、《传道书》第1章第9节的记述
  11. ^ 参看《传道书》第1章第14节、《传道书》第2章第11节、《传道书》第2章第17节的记述。
  12. ^ 参看《传道书》第3章第12节至第13节、《传道书》第5章第18节至第20节、《传道书》第8章第15节的记述
  13. ^ 参看《传道书》第5章第13节至第15节、《传道书》第6章第1节至第2节的记述。
  14. ^ 约翰福音》第5章第17节
  15. ^ 《传道书》第8章第17节
  16. ^ 参看《马太福音》第18章第20节,可以与《传道书》第4章第9节至第12节;《传道书》第5章第1节的记述比较
  17. ^ 这段经文的翻译来自《圣经新世界译本》
  18. ^ 参看《马太福音》第24章第3节;《路加福音》第21章第24节;《传道书》第3章第1节
  19. ^ 可参看《传道书》第7章第12节和《马太福音》第6章第33节
  20. ^ 可以比较下列经文所体现的主要思想:《传道书》第3章第17节-《使徒行传》第17章第31节;《传道书》第4章第1节-《雅各书》第5章第4节;《传道书》第5章第1节至第2节-《雅各书》第1章第19节;《传道书》第6章第12节-《雅各书》第4章第14节;《传道书》第7章第20节-《罗马书》第3章第23节;《传道书》第8章第17节-《罗马书》第11章第33节
  21. ^ 参看《启示录》第21章第1节至第5节对上帝王国所成就的地上乐园的描述
  22. ^ 参看《传道书》第3章第12节至第13节;《传道书》第12章第13节至第14节的记述。
  23. ^ Augustine, The City of God, Book XX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2015-06-28.
  24. ^ Jerome, Commentary on Ecclesiast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2015-09-09.
  25. ^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2015-09-09.
  26. ^ Manhardt, Laurie. Come and See: Wisdom of the Bible. Emmaus Road Publishing. 2009: 115 [2017-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27. ^ Pope Francis, "Pope Francis: Vain Christians are like soap bubbl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2015-09-09.
  28. ^ Hirsch, E.D. The New Dictionary of Cultural Literacy.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2: 8 [2017-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4). 
  29. ^ Foote, Shelby. The Civil War, a narrative, vol. 1. Vintage Books. 1986: 807–08 [2017-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30. ^ Christianson 2007,第70页.

参看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