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安钟楼

坐标34°15′40″N 108°56′33″E / 34.26101°N 108.94238°E / 34.26101; 108.94238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西安鐘樓
西安钟楼、鼓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坐标34°15′40″N 108°56′33″E / 34.26101°N 108.94238°E / 34.26101; 108.94238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4-161
认定时间1996年11月20日

西安钟楼建成于公元1384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它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市中心,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历史

[编辑]
西安钟楼夜景
1910年的西安钟楼

西安钟楼建成于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它最初位于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祥观,与西安鼓楼对峙,距目前所在位置约1000米。当时此地与南北城门正对,是城中心之所在。

随着明朝初期长安城的扩建,城市中心逐渐东移。过了两个世纪后,城门改建,新的西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

万历十年(1582年),在陕西监察御史龚懋贤的主持下,咸宁长安二县县令奉命将其迁建于现址。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但600多年前完成如此庞大建筑的整体迁移,在世界建筑史上十分罕见。龚懋贤所作《钟楼东迁歌》记载了这次迁移工程的详情:

西安钟楼,故在城西隅。徙而东,自予始。楼唯筑基处,一无该创,故不废县官而工一就。无何,预告去,不及观其成。漫歌手书,付咸、长二令。备撰记者采焉。歌曰:羌此楼兮谁厥诒?来东方兮应昌期。挹终南兮云为低,凭清渭兮衔朝曦。鸣景云兮万籁齐,彰木德兮奠四隅。千百亿祀兮,钟虞不移。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又分别对西安钟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其中,乾隆五年,巡抚张楷按原结构重修后发现,罩着景云钟的房子密不透风,使钟声“纳而不出”,外面听起来声音很小。于是就将原于室内悬挂的唐朝景云钟”移出室外,以使报时之声远扬,并作《重修西安钟楼记》。

1939年10月10日西安钟楼遭日机轰炸,毁坏严重,钟楼被轰炸后,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工程处对此进行了修补。[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钟楼又大修过5次。1956年8月,被列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11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功能

[编辑]

和中国其它的钟楼类似,西安钟楼在古代主要用于报时,发布消息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传统功能已逐渐停用,现在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向社会开放,供旅游观光之用。游客可购票登楼参观。

在历史上它还曾经有作过许多其它的用途。辛亥革命时,义军曾与在这里布防的清军激战。护国战争时,陕西督军陈树潘正是从这里开始了反对袁世凯的暴动。1927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石林,在这里开设了有声电影院,这是西安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抗日战争时期,西安钟楼由于其地势高拔,成为预警日军空袭的报警台。国民党也曾经利用其四面门洞,关押刑讯犯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逢劳动节国庆节这里都成为游行、检阅和庆祝大会的主席台。

建筑特色

[编辑]

形制

[编辑]
夜色下的西安钟楼
日落时分的钟楼
西安钟楼地下通道

西安钟楼下部为砖石结构的正方型基座,表面用青砖砌成,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自地面至楼顶高36米,其中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建筑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整体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由斗栱支撑,顶尖部为真金铂包裹木质内心的“金顶”。在微翘的屋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约6米的十字相交的券洞,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现在券洞早已封闭。钟楼周围建有公路转盘,地下有专供人行的环行通道。

门窗浮雕

[编辑]

西安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每一层的门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均蕴含了一个古代典故。

  • 第一层北门,自西向东依次为“虬髯客”“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红叶题诗”“班昭读书”“博浪沙椎秦”“唱筹量沙”。
  • 第一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长生殿盟誓”“连环计”“黠鼠夜扰”“挂角读书”“卞庄刺虎”“嫦娥奔月”“东坡题壁”“李白邀月”。
  • 第一层南门,自东向西依次为“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点睛”“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把桥授书”。
  • 第一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龙友颂鸡”“黄耳传书”“孙期放豚”“陶侃运砖”。
  • 第二层南门,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东向西依次为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
  • 第二层北门,为“仙醉酒”,自西向东共八依次仍为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
  • 第二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单刀赴会”“击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择邻”“子路负米”“画获教子”“温娇绝裙”“闻鸡起舞”。
  • 第二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写经换鹅”“茂叔爱莲”“灞桥折柳”“踏雪寻梅”“陶潜爱菊”“寻隐不遇”“孤山放鹤”。

文物陈设

[编辑]
西安钟楼表演
2020年8月17日,西安钟楼宝顶25年来首次重新贴金
2020年8月26日,西安钟楼历时70余天修缮恢复开放,重新“焕发光彩”

巨钟

[编辑]

西安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朝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原为长安城内的景龙观(现址在今西安西大街)所用,明初移至西安钟楼。1953年景云钟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陈列于二门里东亭内。

西安市文物局仿制了景云钟,1997年1月30日将其悬挂于西安钟楼基座的西北角,现对游客开放。仿制的景云钟外观与原钟近似,通高2.45米,重6.5吨,钟裙外径 1.65米,纹饰、铭文酷似原钟,音质嘹亮雄浑,可与原钟媲美。

碑刻

[编辑]

西安钟楼一层大厅的西墙上分别镶嵌着三方碑刻,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钟楼后留下的碑文记载;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碑;第三方是由陕西监察御史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

楹联

[编辑]

西安钟楼二层四面的门柱上各有一幅楹联,均为今作。

  • 北面:八百里秦川文武胜地,五千年历史古今名城
  • 西面:十代京畿六合一统,九州奥域八水分流
  • 南面:古城远韵承至宝,新风开元焕物华
  • 东面:贤哲东来海纳百川方浩瀚,丝绸西去路通万国乃繁荣

参见

[编辑]

資料只供參考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西安市档案馆公布馆藏抗战档案史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西安市档案馆,2005年8月31日
  2.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1996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