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臨河獵龍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臨河獵龍

临河猎龙属
化石时期:晚白堊紀, 75 Ma
正型化石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伤齿龙科 Troodontidae
亚科: 伤齿龙亚科 Troodontinae
属: 临河猎龙属 Linhevenator
Xu et al., 2011
模式種
譚氏臨河獵龍
Linhevenator tani

Xu et al., 2011

臨河獵龍屬學名Linhevenator)是獸腳亞目傷齒龍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中國[1]。臨河獵龍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白堊紀晚期傷齒龍科化石,並顯示傷齒龍科具有前肢縮短的演化趨勢,而傷齒龍科、馳龍科可能平行演化出大型、鐮刀狀第二趾爪。

在2011年,中國與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徐星柯文·沙利文(Corwin Sullivan)、谭庆伟、韩凤禄等人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譚氏臨河獵龍L. tani)。屬名意為「臨河區的獵人」;種名則是以内蒙古自治區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譚琳教授為名,他對內蒙古地區的古生物研究有長期貢獻[1]

化石與特徵

[编辑]
臨河獵龍的肩帶與前肢
臨河獵龍屬

正模標本(編號LHV0021)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包含:頭顱骨與下頜、六節前到中段背椎、右肩胛骨、右肱骨、不完整的腸骨、左股骨、接近完整的左腳掌,這個標本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白堊紀晚期傷齒龍科化石。這個化石是在2009年發現於中國內蒙古巴音滿都呼(Bayan Mandahu)的烏梁素海組(Wulansuhai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坎潘階。根據脊椎的椎体弓軟骨結合狀況,顯示正模標本是個成年個體。但是,化石被發現前曾部分曝露於地層表面,曾遭部份風化、侵蝕,頭顱骨有多條縱向侵蝕痕跡,許多身體骨頭的關節被侵蝕[1]

臨河獵龍具有四個自衍徵顴骨具有側邊凸緣、上隅骨有前腹側的突出部、股骨末端具有中線隆起、第三蹠骨的背側後1/3段具有寬的縱向溝[1]

臨河獵龍的股骨長度約24公分,是種相當大型的傷齒龍科,體重估計約23公斤。與其他傷齒龍科相比,臨河獵龍具有短前肢,而肱骨粗壯。肱骨的長度是股骨的40%,肱骨末端的寬度是其長度的29%。研究人員推論,臨河獵龍的短前肢可能用來挖掘、或是攀爬。第一腳趾朝向側方,而非朝向前方。臨河獵龍的第二趾爪呈鐮刀狀,類似馳龍科;臨河獵龍的第二趾爪相當大,是傷齒龍科之中最大的[1]

分類

[编辑]

研究人員命名臨河獵龍時,將牠們歸類於傷齒龍科。臨河獵龍同時帶有原始、進階型的特徵,根據種系發生學分析,研究人員發現臨河獵龍是種進階型傷齒龍科,跟扎納巴扎爾龍蜥鳥龍位於同一小型演化支,而傷齒龍的演化位置較原始一個階段。研究人員進一步推論,傷齒龍科具有前肢縮短的演化趨勢。許多獸腳亞目演化支,分別出現過前肢縮短、縮小的演化趨勢,例如:角鼻龍下目美頜龍科暴龍超科阿瓦拉慈龍科[1]

此外,臨河獵龍的大型、鐮刀狀第二趾爪,也顯示傷齒龍科、馳龍科可能平行演化出大型、鐮刀狀第二趾爪[1]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英文)Xing Xu, Qingwei Tan, Corwin Sullivan, Fenglu Han and Dong Xiao. A Short-Armed Troodonti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Inner Mongoli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roodontid Evolution. PLoS ONE. 2011, 6 (9): e22916 [2012-07-04]. doi:10.1371/journal.pone.0022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4).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