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髭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胡子蛙
髭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两栖纲 Amphibia
目: 无尾目 Anura
科: 角蟾科 Megophryidae
属: 拟髭蟾属 Leptobrachium
种:
髭蟾 L. liui
二名法
Leptobrachium liui
(Pope, 1931)[2]

学名Leptobrachium liui)又称中国角怪胡子蛙崇安髭蟾坑鹅雷公角怪,是中国方的一种两栖动物。髭蟾属于无尾目角蟾科拟髭蟾属,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与其他蟾科动物相比,髭蟾的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所以髭蟾为世界级的珍稀动物。雄性髭蟾每年发情期时,上边缘都会长出8至11枚黑色角质刺,此乃中国角怪的名称由来,也被称为“世界上长有最多胡子的蛙”。

髭蟾生理特征

[编辑]

髭蟾成体体长68-90毫米。宽大于头长,吻圆,吻棱明显,颊部略凹上颌有齿,无犁骨齿;舌宽大;鼓膜不显;上边缘及面颊部桔红色。雄蟾咽下有一内声囊;上唇两侧近口角处各有一枚黑色锥状的角刺;个别雄蟾具3~6枚角负刺。雌性髭蟾无此特征,但在相应部位有橘红点。

眼球虹彩上半边黄绿色、下半边棕紫色;瞳孔纵置,在强光下瞳孔缩小成一纵裂缝;

髭蟾皮肤有很多小痣粒,构成细肤棱,交织成网状;面及体侧布满浅色小痣。

栖息地

[编辑]

栖于海拔800-1000的林间流溪及其附近的草丛、石块、土洞、耕地等处。存在于中国的四川省峨眉山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与及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江西省浙江省也曾发现其踪迹。现有模式标本产于福建武夷山挂墩

食物

[编辑]

主食蝗虫蟋蟀叩头虫、竹蝗、金龟子、等多种害虫

繁殖

[编辑]

平時髭蟾不会輕易露面。 到了求偶時節,夜晚时分方在千米高山的林澗中鳴叫。

每年冬天11月上、中繁殖(注:多数两栖动物早已進人冬眠,髭蟾此习性相当奇特)。在山溪内才抱对、产,卵灰白色,卵径约3.5毫米,卵群呈团状或圆环状,卵群在水中飄蕩,最后卵粘附于水中块上,卵群含卵量多为200-500粒。约半个月的产卵期过后则销声匿迹。

受精卵约经一个蝌蚪,蝌蚪也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缓流处或回水荡内,全长可达91毫米,其中部和身体约长31毫米。蝌蚪背面为深棕色,尾灰棕色,有深色斑,体尾交界处有浅色的“Y”形斑。蝌蚪昼伏夜出,白天隐蔽在石缝内,夜晚苔藓藻类为食,蝌蚪需越冬两次,约3年才变态为幼蟾。髭蟾的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

保护

[编辑]

本种于2023年被收录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Leptobrachium liu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4. [22 September 2013]. 
  2.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崇安髭蟾.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23-06-26 [202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