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孩儿
外观
(重定向自耍孩儿戏)
雁北耍孩儿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山西省大同市 |
分类 | 传统戏剧 |
序号 | 185 |
编号项目 | Ⅳ-41 |
登录 | 2006年5月20日 |
耍孩儿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地区、以曲牌名称命名的戏曲剧种。因其唱腔中咳腔较多,又被称为咳咳腔[1]。
历史
[编辑]耍孩儿的起源有待考证,一说为金、元《般涉调·耍孩儿》遗响,一说成于明、清俗曲。
据对应县大临河乡北楼口村关王庙乐楼题壁的考察,耍孩儿在道光年间已在晋北广泛流行。[2]光绪以后,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南至繁峙、代县,西迄宁武、神池,东达灵丘、广灵,北向内蒙古河套一带。
抗日战争时期,耍孩儿几乎绝迹;1954年,大仁县新成立的“工农剧团”(后改为“大同市民间戏剧团”)将耍孩儿重新搬上舞台。文化大革命时期,耍孩儿再度绝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年应县耍孩儿剧团正式成立,1982年大同市耍孩儿剧团正式成立,耍孩儿重现舞台。[2]2006年,耍孩儿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由于应县耍孩儿剧团成立时间长、长年流动演出,在群众中影响大,雁北的耍孩儿戏也称为“应县耍孩儿戏”。[4]
特色
[编辑]《中国戏剧志》对耍孩儿的表演特色总结为:
- 舞蹈性较强
- 夸张幅度较大,丑角尤为突出
- 生活气息浓[2]
参考文献
[编辑]- ^ 薛首中主编. 山西音乐史 The history of Shanxi music.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7.02: 214. ISBN 978-7-5440-8683-7.
- ^ 2.0 2.1 2.2 中国戏曲志编辑部. 中国戏曲志·山西卷.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 [2014-08-05]. ISBN 7-5039-072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耍孩儿罗罗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网(大同政府网). 2006-07-05 [201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 ^ 雁北耍孩儿. 中国文化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201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