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烏克提納翼龍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烏克提納翼龍

乌克提纳翼龙属
化石时期:白堊紀早期, 100 Ma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目: 翼龍目 Pterosauria
科: 鸟掌翼龙科 Ornithocheiridae
亚科: 鸟掌翼龙亚科 Ornithocheirinae
属: 乌克提纳翼龙属 Uktenadactylus
Rodrigues & Kellner, 2009
模式種
沃德利烏克提納翼龍
Uktenadactylus wadleighi

(Lee, 1994)

烏克提納翼龍屬(屬名:Uktenadactylus)是翼龍目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化石最初被歸類於殘喙翼龍的一個種,隨者近年的重新研究,發現這個化石是獨立屬。

發現與命名

[编辑]

在1992年,美國德州塔蘭特縣發現一個部份口鼻部化石,來自於爪爪組(Paw Paw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早期的阿爾比階森諾曼階交界。兩年後,這個標本(編號SMU 73058)被建立為殘喙翼龍的新種,沃德利殘喙翼龍(Coloborhynchus wadleighi)。種名是以挖掘化石的Chris Wadleigh為名。研究人員根據殘喙翼龍與這個化石的口鼻部前端寬廣、前段有三對朝向兩側的長牙齒,而將這個德州化石歸類於殘喙翼龍的新種。

自從1914年,雷金納德·胡利(Reginald Hooley)提出殘喙翼龍、槌喙龍是同種動物之後,殘喙翼龍的有效性遭到質疑。這個新發現的口鼻部化石,證實殘喙翼龍是有效屬,不同於槌喙龍[1];而槌喙龍目前被視為是鳥掌翼龍異名[2]

近年在巴西東北部發現的許多翼龍類化石,使古生物學家得以重新研究早期發現的歐洲翼龍類化石,包含殘喙翼龍。其中,一些南美洲翼龍類化石被歸類於殘喙翼龍的新種,但許多南美洲古生物學家不接受這些分類。在2009年,巴西古生物學家泰莎·羅德里格斯(Taissa Rodrigues)與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提出殘喙翼龍的重新研究,認為該屬只有一個種,只分布於歐洲,不存在於南美洲。在同份研究裡,他們將美國的口鼻部化石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沃德利烏克提納翼龍Uktenadactylus wadleighi)。屬名中的「Uktena」,是當地切羅基人神話裡的長角巨蛇,是種普遍存在於印地安人的傳說生物,常帶來大雨、閃電;「daktylos」在古希臘文意為手指,是翼龍類的屬名常見字根之一[3]

體徵

[编辑]

這個口鼻部化石包含前上頜骨、部分上頜骨,總長約15公分。上頜具有頭冠基部,最高處有7.5公分,最寬處只有4公厘,顯示牠們生前的高而窄的頭冠。口鼻部前段寬、中段狹窄。上頜左側有8個齒槽,右側有6個齒槽。上頜的第一對牙齒,朝向前方。從第一對牙齒之後,牙齒逐漸變大,第三對牙齒是其中最大的牙齒,橫剖面直徑為17.6到17.7公分。第四對牙齒非常小,而之後是略大的牙齒,越後方牙齒越小型。研究人員推測,口鼻部中段較狹窄、中段的牙齒較小,因為此段落可以協助固定住易滑的魚類身體。研究人員在命名烏克提納翼龍時,提出牠們有數個自衍徵:第一對牙齒之間的略上方有個橢圓形凹處、第二對牙齒之間的內部中線有個凹處。在1994年的最初研究,提出這些洞孔可能是氣孔

分類

[编辑]

羅德里格斯、克爾納在重新研究殘喙翼龍時,根據地層學、形態學、種系發生學等方面,而提出這個德州化石不同於殘喙翼龍。在地層學方面,歐洲的殘喙翼龍生存於貝里亞階凡藍今階交界,而北美洲的烏克提納翼龍生存於阿爾比階森諾曼階交界,晚了約3000萬年。雖然兩者的化石材料零碎、稀少,羅德里格斯、克爾納仍整理出兩者的差異處,足以建立為兩個不同屬。殘喙翼龍的頭冠起始於口鼻部前端、上頜的內側有較深的凹處、腭骨隆脊旁有平行的溝。

殘喙翼龍、烏克提納翼龍的相同特徵為:第二對與第三對牙齒大於第四對、口鼻部前段寬而扁平、橫剖面呈長方形、頭冠有類似寬度;而發現於摩洛哥焚風翼龍Siroccopteryx)也有類似特徵,焚風翼龍也曾被歸類於殘喙翼龍的一個種。羅德里格斯、克爾納提出這三個屬組成一個演化支,屬於鳥掌翼龍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Hooley, R. W. On the Ornithosaurian genus Ornithocheirus, with a Review of the Specimens from the Cambridge Greensand in the Sedgwick Museums, Cambridge. Annals and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 1914, 8 (78): 529–557. 
  2. ^ Lee, Y.-N. The Early Cretaceous Pterodactyloid Pterosaur Coloborhynchus from North America. Palaeontology. 1994, 37 (4): 755–763. 
  3. ^ Rodrigues, Taissa; Kellner, Alexander W.A. Review of the peterodactyloid pterosaur Coloborhynchus. Zitteliana. 2009, B28: 21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