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馬禮遜教堂

坐标22°11′59″N 113°32′24″E / 22.19975°N 113.53991°E / 22.19975; 113.5399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澳門馬禮遜堂
馬禮遜堂
Capela Protestante
Morrison Chapel
馬禮遜堂,攝於2006年
地图
22°11′59″N 113°32′24″E / 22.19975°N 113.53991°E / 22.19975; 113.53991
位置白鴿巢前地
國家/地區 澳門聖安多尼堂區
所屬宗派聖公宗
官方網站morrisonchapel.com
歷史
創建日期1820-1830
奉獻馬禮遜
建築
教會地位傳道小聖堂
功能狀態活躍
建築類型教堂
建築年份1922
行政
Episcopal area澳門傳道地區
教省香港聖公會
聖職人員
總主教鄺保羅
主教鄺保羅
傳道區主理聖品英语Priest in chargeStephen Durie

馬禮遜堂(葡萄牙語:Capela Protestante)是香港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轄下的一所羅馬風格小聖堂﹐位於澳門東方基金會新會址邊的永久墓園(現在的舊基督教墳場)內,即賈梅士廣場賈梅士公園附近。該堂由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821年建立,但現今可以給各種教派背景的信徒參與敬拜。現今的聖堂,曾於1922年重修,是澳門最古老的新教傳道所。聖堂的興建是為了紀念曾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的傳教士羅拔·馬禮遜,聖堂的畫窗上刻畫了一本聖經的圖案並寫上「太初有道」的字樣,在聖壇的兩旁,分別放置紀念占士安迪葛及亨利馬基臣的紀念碑。

歷史

[编辑]
立於基督教墳場的馬禮遜紀念碑

英国東印度公司的商人由18世紀後期,直至1834年在中國經商。 其章程規定,須讓僱員定期參與宗教儀式,並須從英國派遣牧師以照顧僱員的精神需求。

在1821年購入聖堂和墓地(舊基督教墳場)的土地之前,該聖堂可能位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間簡單辦公室。 此次購入墓地是與受聘於東印度公司傳教士及翻譯馬禮遜的妻子瑪麗·馬禮遜去世有關。 在此之前,葡萄牙當局只允許天主教徒墓葬在其殖民地。

沒有人知道現址第一座教堂的建築史,最早有關此教堂的記載是在1833年的一次結婚儀式。

1834年,當東印度公司喪失了貿易壟斷,英國政府接收了管理教堂和墓地的責任。這個責任是在1870年的轉讓契約轉移到受託人,其三名高級代表須包括至少兩個有新教徒居住在澳門的國家。

1921年,教堂需要完全重建,僅保留原有的地基。這次重建受兩個條件限制:它必須從街邊以高牆隱藏,以及它不可設。1922年教堂重建完成後,一直以來結構不變。

二戰後墳場轉交聖公會管理,教堂則以馬禮遜命名,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參見

[编辑]
澳門歷史城區
建築
媽閣廟 | 港務局大樓 | 鄭家大屋 | 聖老楞佐教堂 | 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 | 崗頂劇院 | 何東圖書館大樓 | 聖奧斯定教堂 | 市政署大樓 | 三街會館(關帝廟) | 仁慈堂大樓仁慈堂博物館) | 大堂(主教座堂) | 大堂巷七號住宅(盧家大屋) | 玫瑰聖母堂 | 大三巴牌坊 | 哪吒廟 | 舊城牆遺址 | 大炮台 | 聖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 東方基金會會址 | 基督教墳場(包括馬禮遜小教堂) | 東望洋炮台(包括聖母雪地殿教堂燈塔)(保育危機
前地
媽閣廟前地 | 亞婆井前地 | 崗頂前地 | 議事亭前地 | 板樟堂前地 | 大堂前地 | 耶穌會紀念廣場 | 賈梅士前地
区内其他地点及街道
海事博物館 | 妈阁斜巷 | 妈阁街 | 高楼街 | 政府總部事務局 |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二、三校 | 龙嵩正街 |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四校 | 澳門郵政局大樓 | 聖物寶庫 | 大三巴街 | 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 | 澳門博物館 | 大炮台山 | 花王堂街 | 白鸽巢总站 | 东望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