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 |
---|---|
坐标 | 36°44′N 117°01′E / 36.73°N 117.01°E |
承載 | 原津浦铁路正线 邯济铁路 |
跨越 | 黄河 |
地點 | 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泺口街道 |
上游桥梁 | 济南建邦黄河大桥 |
下游桥梁 | 济南黄河大桥 |
设计参数 | |
全长 | 1256.91米 |
宽度 | 9.4米 |
跨數 | 12 |
负载限制 | E-35 |
桥下净空 | 7-10米 |
轨道特性 | |
轨道数 | 1 |
电气化 | 交流25千伏,50赫兹 |
历史 | |
建築師 | 尤里乌斯·多普穆勒 |
施工單位 | 德国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古斯塔夫堡工厂 |
开工日 | 1909年4月 |
完工日 | 1912年10月 |
总造价 | 1300万金马克 |
地圖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 |
地址 |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912年 |
编号 | 7-1784-5-177 |
认定时间 | 2013年3月5日 |
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原津浦铁路和现邯济铁路跨越黄河的大桥[1],始建于1909年4月,1912年10月竣工,由德国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古斯塔夫堡工厂承建,是当时全国孔径最大的铁路桥梁[2]。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周围环境
[编辑]周围环境[4] | |
---|---|
降水量(毫米) | 年均685
最大1164.8 最小320.7 |
汛期 | 凌汛期:12月-次年3月
桃汛期:5月-6月 洪汛期:7月下旬-10月 |
最大流量 | 11940立方米/秒(1958年7月23日) |
最大流速 | 4.4米/秒(1958年7月23日) |
最高水位 | 32.24米(1996年8月18日)
(超出警戒水位0.16米,超出1958年洪水位0.15米,超出1976年洪水位0.10米) |
地震烈度 | 六度 |
历史
[编辑]规划
[编辑]早在1899年5月《津浦铁路借款草合同》签订后,德国承建方就开始选择铁路跨越黄河的桥址,并在3年时间内考察了济南附近黄河上、下游90公里的范围,最终确定在泺口镇建桥较为适宜[5][4]。1908年8月12日,德国承建方与津浦铁路北段总局正式签订了建造黄河桥合同。即将开工之际,中方有人提出加大桥孔跨度、减少桥墩以便河水通过,虽经多次磋商无结果。后来在1908年12月30日,邮传部派詹天佑等专家来济南协调。经过考察,并结合经济能力,最终专家团提出了“减少桥墩、扩大桥孔、加固堤身”的方法来统一两方意见[6]。之后,桥式又被修改达5次之多,并于1909年下半年才确定了大部分的设计[4]。
建设
[编辑]虽然开工典礼在1908年10月15日就举行了,但是因桥式方案几次变更,大桥一直拖至1909年7月才正式开工[7]。
大桥主体结构为简支钢桁梁[參 1],一共使用了8625吨[8]。
大下部结构自北岸算起,第1-7号桥墩及南北两桥台为钢筋混凝土桩,采用汽力旋转打桩机打入,共用桩1270根[4]。第8、9、11号桥墩为气压沉箱加桩,第10号桥墩为气压沉箱,沉箱采用内挖法下沉[4]。为避免洪水冲刷,分别在4个桥墩周围打筑木排桩,棱角处使用铁桩,桩围之内挖出泥土,充填石块,再用水泥封顶[4]。全桥墩、台身用混凝土浇筑,表层镶以料石[9]。
1912年11月,泺口大桥完工。造价为1165.8893万德国马克,折合当时库平银454.56万两[10]。1912年11月28日,大桥由津浦铁路北段总局总工程司德浦弥勒负责验收,对轨道及桥梁各部位检测均符合设计标准[4]。检测大桥载重能力时,采用划痕法和冯次乐夫氏测量器进行检查,各孔均能满足设计要求[11]。29日,泺口大桥正式交付津浦铁路北段总局管理[4]。至此,津浦铁路全线贯通,结束了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段通车的局面[4]。
建成后
[编辑]由于津浦铁路重要的战略地位,泺口大桥和津浦铁路一样,曾在多次的冲突(包括军阀割据、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中遭到损毁。这给大桥带来了安全隐患,也导致最后大桥预留的复线设计未能使用,甚至面临被拆除的窘境。[4]
50年代初,由于泺口大桥存在的病害的隐患,通过的列车被限制双机联挂及限速20公里/小时。1951年9月,铁道部工务局桥梁检定队对该桥进行了全面检测,认定大桥不需要采取限速措施[註 1],但仍应限制双机联挂,防止超载;同时检定队依据检测结果进行了整修和加固[4]。
周总理视察泺口黄河铁路桥纪念地 | |
---|---|
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 |
分类 |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
时代 | 1958年 |
编号 | 1-3 |
认定时间 | 1977年12月23日 |
1958年,大桥经历了二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冲击,桥墩护桩冲刷严重。7月23日洪峰最大,其流量为11940立方米/秒,流速为4.4米/秒,持续时间长达5个小时。8月6日,周恩来总理飞抵济南,察看水情,并要求一定要确保大桥安全,保证铁路正常运输。7日,济南局确定了大桥的防洪措施,11日开始施工,采用了打铁桩加强桥梁平面的稳定性、修筑防水屏障阻挡水流冲击等方法,同时对10号桥墩抛石笼加以防护。21日,大桥防洪工程提前两天完工,保证了津浦铁路干线的畅通。后来周恩来总理视察的地方在1977年成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2]。
-
周总理视察泺口黄河铁路桥纪念碑
-
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视察泺口大桥
1958年规划津浦铁路双线改造和济南铁路枢纽改造时,中铁大桥局认为,泺口大桥虽预留铺设双线的余地,但不符合现行标准:桥墩虽按双线要求施工,但设计承载能力较低,而且连年的战争也给大桥留下了隐患;同时,加固改造需要切断津浦铁路的车流,影响正常运输[13]。总之,改造泺口大桥在技术上、经济上都不适宜。最后,大桥局转而在上游新建双线的曹家圈大桥[13],本桥依然保持单线。
1960年及1966年,大桥又进行了结构试验,各项指标尚能满足要求。但对第10孔钢梁下挠对承载能力的影响,未能做出结论。1981年,济南局工务部门对大桥上部结构进行了重点测量、检查和检算。
1970年,冰排阻塞河道、危及大桥安全的情况下,解放军驻济部队开炮炸开冰凌,消除了特大凌汛的威胁。
1982年,济南局桥隧大修段对大桥进行了加固。
因长期运营,至1989年,纵梁的疲劳积累损伤度达到1.16,已不能保证安全运行,故大桥停止运营。1992年,因防汛原因,1-4孔钢梁被拆除。
战争破坏
[编辑]泺口特大桥建成后,屡遭战争破坏,比较严重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1928年,据守山东的奉系军阀张宗昌在北伐战争中失利,在5月向黄河北溃逃时,将8号桥墩炸毁并削去约3.8米,8号桁梁与9号锚臂梁的端横梁坠落桥墩上,1929年7月完成修复,共投资2.01万元。[4]
中原大战爆发后,1930年端午节前后,蒋介石部与阎锡山、冯玉祥部隔河炮战,击伤钢梁多处。1931年,由津浦铁路管理局大修加固,共耗资2.67万元。[4]
第二次是1937年11月15日,山东省政府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复榘逃离济南时组织工程队炸毁了泺口大桥。3~10号桥墩及钢梁全部炸毁坠入河中;其中第9、10号桥墩水面以上全部被炸飞;3孔悬臂梁断裂坠入河中;第3、4、5、6、7、8各孔钢梁均一端坠地;钢梁杆件被炸伤87处之多。后由日军于1938年7月,换用日本汽车制造株式会社制造的新梁修复通车,共投资376万元,用钢材4000余吨[14]。架梁时出于军事需要,未待铆合即强行通车,致使第10孔孔梁下挠240毫米,给大桥留下隐患。[4]
1949年2月,国民党军队派飞机轰炸泺口黄河特大桥,炸伤悬臂梁,当时进行了焊修。1959年又进行大修加固。[4]
去留之争
[编辑]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后,全中国上下掀起排查安全隐患的活动,山东省水利部门与黄河河务部门认为泺口大桥使用了77年,超出保险期27年,一旦发生洪灾就可能倾覆,影响大堤两岸安全。于是,山东省向国务院发出请求拆桥的报告。据曾任职山东省计委工业处的干部回忆,“国务院同意,并要求1989年6月底前拆完”。[5]
这个提议遭到了多位桥梁专家的强烈反对,他们觉得有必要把桥保下来。“既要保证大桥行洪万无一失,又要保住可使用的价值。”其中一位专家曾计算,泺口大桥的拆除将使既有的17公里线路、设备、编组场全部作废,还涉及5000多亩土地;如果利用老桥,改造的费用仅用2000多万元,至少节省近5个亿。在国务院批复后,铁路桥运量被核减了400万吨,造成了煤炭和其他物资的运输问题;于是,铁路部门也立即给国务院打报告,请求缓拆大桥。同时,在1991年8月,11名专家再向省政府递交“关于保留老桥的建议书”,还有九三学社的专家向学社中央致信以请求保留大桥。[5]
事情在时任山东省副省长马世忠接手后出现了转机;他认为有必要对泺口大桥的去留问题进行论证。在时任省长赵志浩过问、同意后,省计委委托山东铁道学会于1991年9月召开专家论证会,有37位专家、近20家单位及马世忠参加。论证会之前,相关领域的专家曾对钢梁做了理化性能试验,证明了钢梁能完全满足使用。在论证会上,专家们得出结论:这座铁路桥可以再用25年。[5]
论证会得出结论后,山东省又递交了新的保留泺口大桥的报告,并由时任的省长和所有副省长签字。一个月后,国家计委专门研究山东省请求保留泺口老桥的报告。次年,有关意见被时任副总理邹家华批示,铁道部立项研究,专门论证钢梁的疲劳和剩余寿命问题。随后铁道部论证会得出结论,大桥可继续使用至少30年。[5]
在中央部门研究时,当年的汛期临近,中央部委的多位领导来到济南,要求拆除泺口大桥以便于防洪。为了防洪安全,大桥北侧四孔钢梁暂时被拆掉,安装时用的国产钢梁。[5]
最终,泺口大桥被保留并翻新,继续承担着济南铁路枢纽和京沪铁路的运输任务。[5]
重新投入使用
[编辑]为建设邯济铁路,1999年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对大桥进行改建[參 2][15]。随着邯济铁路在次年开通,泺口大桥成为了邯济铁路正线的一部分。
2000年9月-2005年9月,维护部门进行了多次试验[參 3],结果表明:老桥主桁杆件的结构效验系数偏大、个别杆件受力状态不佳,新梁横向刚度不足,可基本满足当时速度下的客货列车安全运营需要[15]。
2003-2004年间,大桥维护部门在桥身发现了多处裂纹,并进行了相应的加固。
2003-2004年间发现的问题及维护措施[15] | ||
---|---|---|
时间 | 问题 | 措施 |
2003年8月29日 | 第10孔第16节间邯郸方向纵横梁联结处、
纵横梁端部下翼缘圆弧(切口)处 发现竖直裂纹150毫米 |
列车限速25公里/小时,
同时在裂纹端部钻孔处理,防止裂纹发展, 并及时进行加固 |
2004年1月18日 | 第10孔第15节间济南方向4个纵横梁联结角钢处
发现竖直裂纹7条,最长的达520毫米 |
立即封锁桥上线路,
梁下搭设钢支墩, 采用D12施工便梁, 架空第15节间 |
2004年2月18日 | 第11孔第8节间济南方向下游纵梁下翼缘竖直裂纹长25毫米
第4节间邯郸方向下游裂纹长8毫米 第13节间邯郸方向上游裂纹长20毫米[註 2] |
纵梁下翼缘裂纹长达150毫米的,
在纵梁裂纹腹板两面贴合2块厚12毫米钢板, 用8个高强螺栓连接;
|
2004年2月22日 | 第10孔第10节间济南方向下游裂纹长5毫米,
第17节间济南方向下游裂纹长20毫米[註 2] |
参考文献
[编辑]- ^ 杨洪建. 百年铁桥话沧桑. mjlsh.usc.cuhk.edu.hk.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201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 ^ 张振水, 钟兰桂. 黄河泺口百年铁路老桥又获新生[J]. 山东水利, 2003, 12: 051.
-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PDF). 国家文物局: 106. 2013年3月5日 [2019年2月27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年11月2日).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第二辑 泺口黄河铁路特大桥. 山东省情资料库 铁路库. [201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3).
- ^ 5.0 5.1 5.2 5.3 5.4 5.5 5.6 百年泺口黄河大桥存废之争:科学论证改变政府决策. www.chinanews.com. 齐鲁晚报. 2011年11月28日 09:52 [2019-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7).
- ^ 亢宾著. 凝固的历史,永恒的遗存 解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铁路文化遗产.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4.04: 81. ISBN 978-7-113-18227-4.
- ^ 王旭光著. 山东火车站的故事.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6.09: 171. ISBN 978-7-113-22215-4.
- ^ 项海帆等编著. 中国桥梁史纲.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09: 111–112. ISBN 978-7-5608-4125-0.
- ^ 济南铁路局史志编纂领导小组编. 济南铁路局志 1899-1985.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3.12: 118. ISBN 7-80551-588-3.
- ^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山东省志 41 铁路志.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09: 110. ISBN 7-209-01395-4.
- ^ 济南铁路局史志资料选编 第2辑. 1986.10: 179–180.
- ^ 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情资料库 文物库. [2019-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 ^ 13.0 13.1 第三辑 曹家圈黄河铁路特大桥. 山东省情资料库 铁路库. [201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7).
- ^ 第二辑 桥涵. 交通邮电库第二卷 铁路运输. 济南市情资料库. [2019-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3).
- ^ 15.0 15.1 15.2 第十节 铁路特大桥. 二轮山东省志 铁路志(1986-2005). [2019-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7).
注釋
[编辑]- ^ 9孔简支梁最低等级为中-23级 3孔悬臂梁最低等级为中-25.2级
- ^ 2.0 2.1 这几处裂纹均为纵横梁联结处、纵梁端部下翼缘圆弧(切口)处竖直裂纹,位置与2003年8月29日发现的第10孔第16节间的裂纹相同
- ^ 河道北部漫滩较宽阔,建有8孔跨度91.5米简支钢桁梁;河道南部漫滩较狭窄,建有1孔跨度91.5米简支钢桁梁;主河槽之上为3孔钢桁梁;左右两孔为跨度128.1米的锚臂梁,并越过桥墩各向中间一孔延伸27.45米形成伸臂,伸臂与109.8米的悬梁以摆柱式活动铰联结,构成跨度164.7米的一孔。
- ^ 改建细节:邯端缩1孔、更换3孔,旧梁的纵梁全部更新并重新设置上拱度。修复后桥跨为64米(简支梁)+7×91.5米(简支梁)+128.1米(锚梁)+164.7米(悬臂挂梁)+128.1米(锚梁)+91.5米(简支梁),长1228.9米,并将原0-8号墩6.67‰的上坡度改为平坡,新建0号台,加高1-7号墩,8-11号墩及12号台维持原状。
- ^ 先后进行1次全面检定试验,2次主桁振动试验,2次有关纵梁加固对比试验。其中,全面检定试验采用专用试验列车,其余4次试验采用过路客车或货车作为试验荷载,客车最高速度为72.65公里/小时,货车最高速度为44公里/小时。
参见
[编辑]此條目已被提出存廢討論。請前往此處就该条目是否应该被删除进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