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林兆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林懋勋

林兆恩(1517年—1598年),字懋勳[1],別號龍江,道號子穀子心隱子,晚年又號混虛氏無始氏[2]福建布政司興化府赤柱(今福建省莆田市)人,明朝宗教家和思想家,創立三一教,故世稱三教先生林三教三一教主夏午尼氏

生平

[编辑]

早年經歷

[编辑]

林兆恩生於明正德十二年。年輕時被認為有才能,但18-28歲間,三次鄉試都未中頗受挫折,開始對科舉厭惡,一度隱身山林拒絕舉業。[3]

中年

[编辑]

他在三十歲開始,開始對三家思想作了探求,四處拜訪有道人物,走訪寺廟,並閱讀各家經典,其中包括結識了道士卓晚春,成為摯友,彼此談論道理,當時莆田人稱為「卓狂林顛」,後來卓晚春也成為三一教中陪祀林兆恩的人物。林兆恩受到三教的影響,但一度對當世的三教頗失望,直到受他所謂「明師」(無法確定其明師真實身分為何)的指點,才得以脫出受縛,而走向他創立的三一教。[4]

他在開始時並未自稱教主,而是把他融合三教作為學問,嘉靖三十年(1551年)他接受第一位弟子黃州,之後幾年內許多福建的人紛紛求教於他,達到數十人,當時為類似學術團體的形式,彼此探討三教學說。嘉靖三十七年,他建立了三教堂,將團社階成天、地、人三會,並制定相關的禮儀,吸引了更多的人拜師。嘉靖四十五年,以「三綱先生」自號。 六十歲(1577年)前后,他的學說已大致成熟,且在福建名氣已盛,許多人都慕名請教,包括名將戚繼光在福建時也慕名請教[5]

除了對思想本身的探求外,他在這期間還運用艮背法(一種氣功療法)幫人治病,吸引了下層社會人民。在倭寇入侵時,組織其成員參與社會救助,包括收屍、救濟、超度等活動,獲得了一般民眾的支持。[6]

晚年

[编辑]

在中年時期他僅作為學術思想團體的領袖以及社會活動家,但在晚年,其社團逐漸宗教化,他也由思想家轉成為宗教家。

這種發展,首先是在各地建立三一教堂,其次制定了入教儀式,把儒家的倫理道德轉化為宗教戒律,林兆恩著述中的佛道等宗教成分增加,他本人則在信徒的推波助瀾下逐漸成為宗教偶像,成為「三一教主」,並藉由一些「神蹟」,以及道術煉丹等方式,增加神秘性和對下層人民的吸引力,因此更吸收了大量的信徒。

即使到晚年,他還是希望以儒教為主,吸收佛、道信仰,但其中展現一些矛盾,因佛道二教更具宗教特性,而引入二教常又削弱儒教的影響力,這是他始終面臨而無法完全解決的問題。[7]

身后

[编辑]

林兆恩去世時,三一教已有了數十萬信眾,他死後,其門徒分成五支,將該教傳播開來,在南方各省最為流行,後來也傳播到東南亞等地,該教信徒都以林兆恩作為教主加以敬拜[8] 2011年,福建省莆田市三一教协会正式成立,三一教成为继中华东正教会之后第二个获得中国政府认可的(五大宗教之外的)区域性宗教团体。

家族

[编辑]

出身福建書香世家。林兆恩祖父林富為弘治年間進士,曾大理評事、廣西參政、兵部侍郎等官,與王守仁過往甚密。父親林萬仞受林富蔭恩太學生,叔父林萬潮和兄林兆金亦為進士為官。[9]

祭祀

[编辑]

臺灣臺北市大安區夏教養聖堂、新竹市香山區南港南華宮主祀之。

參考文獻

[编辑]
  1. ^ 何善蒙,《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淺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2期第203頁,2006年6月
  2. ^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544。
  3. ^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頁548-549。
  4. ^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頁551-552。
  5. ^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頁552-553。
  6. ^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頁553-556。
  7. ^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頁557-562。
  8. ^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頁563-656。
  9. ^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頁546-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