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奧賽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奥塞罗
戏剧海报,1884年美国,托马斯·基恩(Thomas. W. Keene)主演

奥賽羅》(英語:Othello),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亞在1603年左右創作的一齣悲劇。戲劇被認為是根據意大利短篇小說《一位摩爾上尉》(Un Capitano Moro)改编而成,後者是由喬凡尼·薄伽丘的門徒吉拉爾迪·欽齊奥寫成,並于1565年出版。劇情圍繞這四位角色展開:供職威尼斯部隊的摩爾将軍奥賽羅;妻子苔絲狄蒙娜;副將凱西奧;和騙取他信任的旗官伊阿古。由于戲劇情節跌宕起伏,涉及種族、爱情、嫉妒、背叛。

人物

[编辑]

内容简介

[编辑]
玛利亚·马利夫兰(Maria Malibran)饰演苔丝狄蒙娜(1834年)

戏剧开始时,富有风流的绅士洛特利哥登台,向旗官伊阿古抱怨自己对苔丝狄蒙娜与奥赛罗的婚姻一无所知。他先前因对女方着迷而告知其父亲,如今对女方的选择感到遗憾。奥赛罗提拔凯西奥,伊阿古对此深表记恨。伊阿古猜忌奥赛罗曾经与他的妻子爱米利娅同房,并指责凯西奥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缺乏实战经验。伊阿古长谈洛特利哥求爱失败,以及自己对奥赛罗的不满,成功指使洛特利哥向苔丝狄蒙娜的父亲勃拉班修通风报信,告诉他女儿私奔的消息。伊阿古自己则悄悄找到奥赛罗,告诉他勃拉班修的到来。

土耳其部队进攻塞浦路斯的消息传到了威尼斯,奥赛罗将军被元老院召见。元老勃拉班修当众指责奥赛罗用巫术勾引女儿,但奥赛罗为自己辩护,向众人讲述自己先前的故事,称苔丝狄蒙娜是因此而迷上自己,获得了包括威尼斯公爵、罗多维科、葛莱西安诺等众元老的信任;勃拉班修却依然不满,称苔丝狄蒙娜终究会背叛奥赛罗。公爵下令奥赛罗指挥威尼斯部队对抗入侵塞浦路斯的土耳其军,并允许他的妻子、副将凯西奥、旗官伊阿古、伊阿古的妻子爱米利娅随行陪同。

部隊到達了塞浦路斯,發現風暴已經將土耳其艦隊摧毁。奧賽羅設宴歡慶,並與苔絲狄蒙娜私下交飲。趁主帥不在时,伊阿古將不勝酒力的凯西奥灌醉,隨後慫恿洛特利哥挑戰凯西奥,製造混亂。奧賽羅出面,指責凯西奥,撤销了他的職務。伊阿古說服凯西奥委託苔絲狄蒙娜,讓她為自己求情。

伊阿古转身找到奥赛罗,称凯西奥与苔丝狄蒙娜有染。奥赛罗曾经把自己的手帕当做第一份礼物交给苔丝狄蒙娜,后者不慎将其遗失在地上。伊阿古让爱米利娅拾回手帕,並將其交给凯西奥。随后,伊阿古让奥赛罗在旁观察,並刺激凯西奥谈论他与情妇比恩卡的故事,导致奥赛罗误以为谈论对象是苔丝狄蒙娜。比恩卡发现手帕,指责凯西奥私藏宝贝,情妇众多。当奥赛罗窥见此事时,伊阿古在一旁吹耳旁风,称这是苔丝狄蒙娜送给他的定情物。奥赛罗大怒,当众羞辱了妻子。

洛特利哥向伊阿古抱怨自己一无所得,后者怂恿他刺杀凯西奥。当凯西奥离开比恩卡的住处时,洛特利哥袭击凯西奥,不料被后者重伤;伊阿古从背后刺杀凯西奥,伤了他的腿。伊阿古在暗处隐藏了自己,当众人听见凯西奥的呼救,伊阿古出现,假装帮助凯西奥。当凯西奥指认洛特利哥為凶手時,伊阿古立即殺人滅口,并指责比恩卡为同谋。

晚上,奧賽羅與苔絲狄蒙娜對質,並將後者掐死在床。愛米利婭來到,見狀呼救;眾人隨即趕來,愛米利婭做出解釋。當奧賽羅提及手帕時,愛米利婭恍然大悟,揭穿了伊阿古的陰謀,後者氣急敗壞,行刺妻子。奧賽羅後悔不已,攻擊伊阿古,後者承認罪狀,但拒絕做出任何解釋。羅多維科為二人定罪,奧賽羅自刎殉情。羅多維科宣佈葛萊西安諾為奧賽羅的繼任,並將凱西奧和伊阿古帶回威尼斯。

钦齐奥资料

[编辑]
出使英格蘭會見伊莉莎白一世柏柏爾人大使。在油畫中被稱為“摩爾人大使”,被認為是戲劇的靈感之一。

戲劇《奧賽羅》改编自意大利作家吉拉爾迪·欽齊奥的故事《一位摩爾上尉》("Un Capitano Moro"),收錄於他的《百則故事》(Gli Hecatommithi, 1565)。《百則故事》收錄了一百篇故事,與喬凡尼·薄伽丘的《十日談》風格類似。在莎士比亞的時期,該故事設有英文譯本,而《奧賽羅》的文字更類似于意大利原文,而非1584年加布里埃爾·查皮(Gabriel Chappuy)的法語譯版。欽齊奥的故事可能改编自1508年在威尼斯發生的真實事件,[1]這個故事也類似於《一千零一夜》中的《三個蘋果》。[2]在欽齊奥的故事中,苔絲狄蒙娜是唯一署名的人物,其它角色則被稱為“摩爾人”、“隊長”、“旗官”、“旗官夫人”。欽齊奥给出的教訓是歐洲婦女嫁给壞脾氣的外邦人是不明智的。[3]

欽齊奥的摩爾人是莎士比亞版摩爾人的原型,但一些研究認為从摩洛哥到伊麗莎白時代(约1600年)的其它摩爾人也给出了類似的啟迪。[4]當莎士比亞改變欽齊奥的故事時,他修改了一些细節。勃拉班修、洛特利哥等其它配角是後來加上去的,而愛米利婭拾手帕則是欽齊奥版所没有的。與《奧賽羅》不同,欽齊奥版中的伊阿古追求苔絲狄蒙娜,被拒绝後心生仇恨。莎士比亞的開場中愛米利婭和苔絲狄蒙娜溫柔地准备床铺,這是獨一無二的。莎士比亞版與欽齊奥版最大的不同在於女主角的死法。在莎士比亞版中,奧賽羅掐死了妻子,在欽齊奥版中,摩爾人命令旗官狠下毒手。欽齊奥對毆打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當夫人去世後,旗官和摩爾人將屍體放在床上,砸碎頭骨,捅破屋頂,制造出意外事故的假象。兩人随即逃逸。摩爾人思念妻子,旗官對此深表厭惡,並分道揚鑣。旗官找到隊長,透露實情。兩人離開塞浦路斯,前往威尼斯報案。摩爾人被捕,拒绝認罪,被處以流放。妻子的親屬找到了他,並最终復仇。旗官則繼續流竄,但因其它案件被捕。旗官夫人則存活了下来,並講述了這一段故事。[5]

欽齊奥的故事被描述為“一些種族警示”,即異族通婚的風險性。[6]在寫作时,故事没有给出足够的背景。對此,莎士比亞使用了1599年劉易斯·劉克諾(Lewes Lewkenor)譯文中加斯帕羅·孔塔里尼给出的《威尼斯共和國和政府》作為背景。[7][8]

时期与文本

[编辑]
《第一四開本》 (1622)

對本劇最早的記載来自狂歡辦公室(Office of the Revels)1604年的紀錄:“11月初的萬聖節,國王劇團在國宴廳白廳上演了戲劇,叫做「威尼斯的摩爾人」。該紀錄最早由彼得·坎寧安(Cunningham)於1842年出版,其真實性曾經受到質疑,現被認為是真本。[9]據此,戲劇被定位在1603-1604年間,但爭議稱定位應该在1601-1602年間。[1][10]

戲劇在1621年10月6日由托馬斯·沃克利(Thomas Walkley)载入英国出版同業工會,並在1622年以四開本形式出版。一年後,戏戲劇加入莎士比亞《第一對開本》的戲劇集當中。然而,對開本中的長度和用詞都與之前版本不同:福爾杰(Folger)版的编辑解釋道:“較之四開本而言,對開本多出了160行。有些文字呈緊湊的段落。兩個版本彼此在許多文字上都有出入。[11]學者就此議論纷纷,無法達成统一意見。[11]一個解釋是四開本是為了印刷需要而進行了裁剪。[1]另一個解釋是四開本是戲劇的早期版本,而對開本則是其修訂版。[11]很多現代版本則依據對開本編訂,但當其出错時常参考四開本版本。[12]四開本曾在1630、1655、1681、1695、1699和1705年出版。

种族

[编辑]

就奧賽羅的種族而言現並無定論。阿頓版莎士比亞(Arden Shakespeare)的编辑霍尼格曼(E. A. J. Honigmann)認為奧賽羅的種族是個謎。文藝復興時期其的摩爾是模糊、多樣、矛盾、富有争議的。評論界將“摩爾”一詞用作深色膚色人的统稱,並可以與“非裔”、“埃塞俄比亞人”、“黑人”、“印度人”等詞互换使用。[13][14]各種表述“黑”的詞彙不足以精確指出種族的劃分,霍尼希曼認為“黑”對於伊莉莎白時期的人們意味著皮膚黝黑。伊阿古兩次使用“巴巴里”或“巴巴里人”來代指奧賽羅,似乎暗示巴巴利海岸住著“黄褐膚色”的摩爾人。洛特利哥稱奧賽羅“嘴唇厚”,似乎在指歐洲對於撒哈拉以南人的外貌印象,但霍尼希曼對此表示反驳,認為所有這些解釋都具冒犯性,不應在此較真。[15]

牛津版莎士比亞(Oxford Shakespeare)的编辑邁克·尼爾(Neill)注意到對奧賽羅膚色的最早評論認為他来自撒哈拉以南,而就北非的解釋直到1814年才由埃德蒙·基恩(Edmund Kean)给出。[16]霍尼格曼討論了1600年伊莉莎白一世的巴巴里大使阿布德·馬蘇德(Abd el-Ouahed ben Messaoud),認為其可能是為奧賽羅提供了靈感。[17]

奧賽羅被認為是匹“巴巴里馬”(a Barbary horse, 1.1.110),一位“淫蕩的摩爾人”(a lascivious Moor, 1.1.124)。在3.3.390-1中他認為苔絲狄蒙娜的名節"玷污得發黑,| 好像我自己的臉"(begrimed and black | As mine own face.),苔絲狄蒙娜的膚色則與奧賽羅的膚色形成對比;在5.2.4中寫道“她那比雪更白的肌膚”(that whiter skin of hers than snow)。伊阿古告訴勃拉班修“一頭老黑公羊 | 在跟您的白母羊交尾呢!”(an old black ram | Is tupping your white ewe! 1.1.87-8)。在伊麗莎白时期,“黑色”一詞的意義可能並不僅僅指代物理膚色,而具有更廣義的負面含義。[18][19]

主题

[编辑]
艾拉·奥爾德里奇(Ira Aldridge)飾演奧賽羅,威廉·馬爾雷迪(William Mulready)繪[20]

伊阿古/奧賽羅

[编辑]

雖然根據戲劇標題所示,悲慘結局主要歸咎於奧賽羅本人,但伊阿古的作用不可忽視。伊阿古是惡棍的主要代表,並在對話中占據最大部分。在戲劇中,伊阿古操縱他人,控制行動,編織謊言。他親近對手,試探弱點,塑造了“誠實可信”的形象,加强了自己的控制力。A.C.布拉德利(Bradley),以及最近的哈羅德·布魯姆都是該解釋的支持者。[21]其它評論家,特别是二十世纪末期,都将焦點集中在奧賽羅身上。

英雄

[编辑]

对奥赛罗的评价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A.C.布拉德利称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浪漫的主角了”,“是其中最富诗意的人。”F.R.李维斯(Leavis)则认为奥赛罗十分“任性”。而威廉·黑兹利特则表现的相对温和,称“这摩尔人的本性是高贵的,但他所流的血却十分易燃、一点就爆。”

奧賽羅的表演型態

[编辑]

歌劇

[编辑]

“奧賽羅”是以下兩齣歌劇的來源:

電影

[编辑]

1995年 《狂殺情焰英语Othello (1995 film)

2001年 《O英语O (film)

1952年 《奥赛罗英语The Tragedy of Othello:The moor of Venice(1952 film)

图画

[编辑]

参见

[编辑]
  1. ^ 1.0 1.1 1.2 Shakespeare, William. Four Tragedies: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Bantam Books, 1988.
  2. ^ Young, John G., M.D. Essay: What Is Creativity?. Adventures in Creativity: Multimedia Magazine. [17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8月20日). 
  3. ^ Virgil.org (PDF). [2013-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6). 
  4. ^ Professor Nabil Matar (April 2004), Shakespeare and the Elizabethan Stage Moor, Sam Wanamaker Fellowship Lecture, 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 (cf. Mayor of London (2006), Muslims in Lond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p. 14–15,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5. ^ Bevington, David and Bevington, Kate (translators). "Un Capitano Moro" in Four Tragedies: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Bantam Books, 1988. pp.371–387.
  6. ^ Shakespeare, William. Othello. Wordsworth Editions. 1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from Google Books on 5 November 2010. ISBN 978-1-85326-018-6, ISBN 978-1-85326-018-6.
  7. ^ McPherson, David. Lewkenor's Venice and Its Sources. Renaissance Quarterl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utumn 1988, 41 (3): 459–466. 
  8. ^ Bate, Jonathan. Shakespeare's Islands. Clayton, Tom; et al (编). Shakespeare and the Mediterranean.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2004: 291. ISBN 0-87413-816-7. 
  9. ^ Sanders, Norman (ed.). Othello (2003, rev. ed.), New Cambridge Shakespeare, p1.
  10. ^ E.A.J. Honigmann (ed), Othello (1997), Arden Shakespeare, Appendix 1, pp 344–350.
  11. ^ 11.0 11.1 11.2 Paul Westine and Barbara Mowat, eds. Othello, 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edition (New York: WSP, 1993), p.xlv.
  12. ^ Paul Westine and Barbara Mowat, eds. Othello, 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edition (New York: WSP, 1993), pp.xlv-xlvi.
  13. ^ Making More of the Moor: Aaron, Othello, and Renaissance Refashionings of Race. Emily C. Bartels
  14. ^ "Moor, n2",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tn.
  15. ^ E.A.J. Honigmann, ed. Othello. London: Thomas Nelson, 1997, p. 15.
  16. ^ Michael Neill, ed. Othell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45-7.
  17. ^ Honigmann p2-3.
  18. ^ Doris Adler, "The Rhetoric of Black and White in Othello" Shakespeare Quarterly, 25 (1974)
  19.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Black', 1c.
  20. ^ Othello. The Walters Art Museum. [2013-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6). 
  21. ^ Shakespeare, William; Ruffiel, Burton. Othello (Yale Shakespeare). Bloom, Haro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 Oct]. ISBN 0-300-10807-9. 

外部連結

[编辑]